石馬寨
石馬寨
石馬寨位於湖北省羅田縣匡河鎮石馬山村境內,石馬山南邊懸崖之上。是鄂東有名的蘄黃四十八寨之一,附近有雷公廟、雷祖石、石馬、石馬懸崖、天倉等景觀。距離黃絲鋪村3.5公里,距離匡河鎮中心7.5公里。有鄉村公路直通山頂,這裡交通便利,風景獨特。是旅遊,度假的好地方。
登石馬寨制高點,西南遠眺,波光映日,似龍鱗閃耀,似動若靜,似實若虛者,長江也。石馬山腳諸丘,如雷祖之衣、袍袖、屐履靴襪,而白蓮水蜿蜓玉帶,飄揚於袍袖腠理之間。名山靈水和諧,相得益彰。凡夫俗子,觀景至此,不飲亦醉。
石馬寨之此,連綿數座名山,豹龍岩,鼓樓坳,高鳳庵,金雞岩等,如弟兄姐妹,依次而出,形成自北而南的山脈,且山青秀麗,各自風光,昔時各有寺廟,地有靈,一呼百應,山有靈脈相通。故有“公鳳趕婆鳳,婆鳳趕雞公,雞公趕石馬,石馬趕石牛”之地仙歌訣。石馬寨正東數座峰嵐相聚,海撥均不相上下,乍看,恰似雷祖屬下各部主將陣前聽調,長長的古城牆把這些山峰圍有一起,形成易守難攻的軍事要衝,至今東、南門、水西門均在,唯西南的石馬寨後有天塹不設城牆。城牆內田園塘堰,竹林農舍井井有條,至今還是一個行政村。這裡的地理環境得天獨厚,水西門的天然瀑布景觀奇物。若門內修一水堰,遊客四季都能看到來看天上的河流。這裡夏秋平均氣溫比山下低近40℃,而冬季因北風受阻,反而氣候溫和,一般年份,很少見霜。石馬寨當年山高路陡,偏僻向隅之地,而今十幾公里的水泥路面聯通山寨每個角落,今非昔比,天塹通途。一個集拜山朝佛,旅遊觀光,避暑渡假為一體的石馬寨綜合開發模式正逐步展觀。我們盛情邀請社會賢達,遠近有識之士前來考察投資環境,積極投身到建設石馬寨行列中來,歡迎您來走一走、看一看,就知道。
石馬趕石牛,一對獅子順河游,獅象保水口,日月照銀樓,率先開發石馬寨,名利雙豐不吹牛。
雷公廟又稱雷祖廟建在石馬山上,始建何時暫無法考證,相傳明永樂(1403左右)年間進行過一次大的修繕。直至文革前,一直香火鼎盛。廟西絕壁之中隱有藏經洞,常年有神鷹寧護。據傳,神廟始建時的石刻碑文,廟志和詩文均藏其中,若能引開神鷹,懸軟梯於絕壁之上,尋得洞口,取得鎮寺之神物亦有可能。
觀音大士慈悲,不咎前衍“放下屠刀,回頭是岸”。昔十八羅漢皈依,即是先例。我佛雷祖,所行法制,但凡觸犯天條,大逆不道者,忤逆不孝、十惡不赦者,天打五雷轟,決不姑息養奸。故有天網恢恢,疏而不漏,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時候一到,赦過觀報之說。昔時清風亭,處決新科狀元張繼保,就是案例,無需三堂會審,牢獄拘羈,迅雷不及掩耳,乾淨利索,大快人心。
歷來雷祖廟香火旺盛,反映歷朝民心所向,匡正義,昭天理,懲罪惡,應象雷祖,雷歷風行,絕不拖泥帶水,不了了之。
雷祖廟大殿緊靠雷祖石,相傳仙石是神人天外搬來,供雷祖打坐之蒲團。該石明顯不同於此山其他山石,巨大而圓滑,卧在峭壁之巔搖搖欲墜。捧石仙人留下掌紋清晰可見。更令人稱奇的是掌紋之上無水無土,卻生長有幾叢仙人掌,且生氣盎然,欣欣向榮,盛開著紫色花朵。神石緊靠神廟處,生有數株薜荔,歷萬千秋,藤本變成小樹,紮根於不毛之石,長得蒼翠欲滴,年年結出數枚神果,雞蛋大小。
凡心地良善之人登上雷祖石,立中央遍觀六合,則心曠神怡,霍然開朗,大有飄飄欲仙之感。
但凡忤逆不孝之徒,傷天害理之輩,縱然爬上此石,頓覺心驚肉跳,地轉天旋,自愧無顏苟活於世,又豈敢抬頭睜眼,左顧右盼也耶。
山脊石板上,有油鹽凼各一。昔日廟中僧眾甚廣,上天日賜油鹽各一凼,僅夠當日開銷,絕無盈餘。時有出家者,嫌西凼過小,油鹽不多,遂請石匠把兩個凼修理大一些,自此日起,再不見上天賜油鹽。空留遺跡,以警後人。
石馬之西有絕壁,堪稱奇觀。石壁高逾百丈,有如刀切、斧砍,又似圬者推平,每逢凍雨霽,斜陽反照,君不見,好大一面明鏡,懸掛於天地之間,專照兩邊觀音大士梳理,亦照塵世芸芸眾生空忙。
一直傳聞石馬天塹乃天倉之一板,板下有倉門,內中所貯糧食,可哺天下黎民。昔日大旱之年十室九空,百姓易子女而羹,諸神諸佛束手無竹。時一秀才在石馬絕壁之下找尋充饑之物,忽聞石壁上方晴空霹靂,動地驚天,秀才嚇得昏死過去,待稍蘇醒,朦朧中見石縫內源不斷向外流出金燦燦的稻穀,秀才大喜,忙脫破布衫包了一馱糧食,摘下頭巾塞往山谷的倉門,回家轉告鄰里,於是雷祖賑濟災民口口相傳,千里萬里之遙,百姓頂香膜拜,來此受賑。時荊楚吳越災民,皆得到雷祖救助,感恩載德,廟中香火空前。
古人云:養女不教如豬。時一農婦,太過無知,做好白粑給孩子墊坐。孩子更無知,競在粑上撒尿拉屎。穢活神物,褻瀆神靈。即時又見晴空霹靂,蠢婦面向雷祖廟跪地而死。此後,絕壁前再也尋不出倉門,偶爾尋得類似秀才頭巾之物,撥下一看,卻是石耳。此物雖能食、能入葯,但豈能救助天下饑民?至今,峭壁之上,不乏此物,常有技高膽大之人,采來入葯,且價錢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