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聞歌者·宿鄂州

唐朝白居易創作的詩

《夜聞歌者》是唐朝詩人白居易創作一首短篇敘事詩。此詩通過描寫歌女的悲慘境況,表達了作者對她們的深切同情,亦藉此抒發了自己仕途不順、被貶偏僻之地的凄涼亦滄桑的心情。此詩雖是一首敘事詩,但詩人用語卻十分簡練、含蓄,處處體現一種含蓄之美,寥寥幾筆似尋常,卻能讓人反覆咀嚼、久久回味,讀來感情真摯,哀婉凄涼。

作品賞析


賞析

•題思
詩詩夜泊鄂州時,聽到一位十七八歲女子的歌聲而紀實成篇的。其描繪了一個面顏如花、貌美嬌艷、背靠桅杆、手撥琵琶、愁緒猶如長江水奔流不息的女子。詩人真實地描寫出歌女的悲慘境況,她們渴望像正常人一樣過穩定生活,不僅需要應有的物質生活資料,更需要得到精神上的安慰。
,詩僅寄予歌深切,亦借達凄涼。腔熱抒,宦途潦倒,貶偏僻,凄涼,滄桑。
•藝術特色
此詩之美就美其簡練、含蓄,在其“不言”之處。“鄰船有歌者,發調堪愁絕”,這曲歌調是《霓裳》還是《六幺》,這份惆悵是“似訴平生不得志”還是“別有幽愁暗恨生”呢,令人難以猜測。“歌罷繼以泣”,女子的怨緒一發即不可收,其歌聲凄凄慘慘,撕心裂肺。究其原因,不外是“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作者將秋江、明月、江船串聯起來作為氛圍背景,給人一種孤寂的感覺。淡淡地用上一個“堪”字,卻產生出一種“怎一個愁字了得”的意境;最妙的還是“借問誰家婦,歌泣何凄切?”,她卻“一問一沾襟,低眉終不說”。在深秋明月夜,一位美麗的少婦如此傷悲,是自嘆身世的可憐,還是抒發閨中之怨。作者沒有讓她“說出”,給讀者以無限想象的空間。這處處“不言”,卻又處處“在言”,真可謂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結合作者當時凄涼的心情,作者是從京城謫至潯陽,路宿鄂州時寫下的這首詩,滿腔報國熱情,卻又宦途潦倒,被貶到這偏僻之地,自然是滿心的凄涼,滿眼的滄桑:秋天成為“寒秋”,明月成為“冷月”,江船成為“孤舟”,隱約傳來的歌聲,自然也是“堪愁絕”。但這心中的哀愁又能向誰傾訴,這無奈的心境又有誰能體會,也只能對著這凄冷的景物默默“沾襟”罷了,那濃濃愁思盡在這“不言”中。這“不言”之美乃是一種含蓄之美,寥寥幾筆似尋常,卻能讓人反覆咀嚼,久久回味,那充滿了含蓄之美的詩詞與文章,猶如那含苞欲放的花蕾,雖比不上綻開的花朵那般嫵媚,卻多了一份耐人尋味的魅力。
此詩中作者聽到這歌泣,便“尋聲”去“見其人”。看到這位如花般歌女后,作者沒有用“美麗”或“動人”來描繪她的容貌,只是用了“顏如雪”三個字,在文學創作中用“雪”來形容人的容貌是比較少的,而此詩中“雪”字卻恰好切合了詩間的意境。“雪”留給人們的印象一是潔白無暇,一是寒心徹骨。“顏如雪”既道出一位肌膚如雪的少婦楚楚動人的形象,又表現出其哀愁悲傷的心情。從視角來分析可以看出作者是遠觀,只隱約地看到她如雪的容顏,給人一種“霧裡看花”的朦朧之美。
因為有切身體驗,所以感情特別真誠深摯,因為是深秋月夜巧遇女子,所以詩情特別哀婉凄涼。

評價

南宋文學家洪邁《容齋三筆》卷六:集中又有一篇題雲《夜聞歌者》,時自城謫潯陽,宿於鄂州,又在《琵琶》之前,其詞曰(略)。陳鴻《長恨傳序》雲“樂天深於詩,多於情者也。故所遇必寄之吟詠,非有意於漁色。”誠非虛言。
清代文學家趙翼《甌北詩話》卷四:《琵琶行》亦是絕作……蓋特香山藉以為題,發抒其才思耳。然在鄂州,又有《夜聞歌者》一首雲(略),則聞歌覓人,竟有其事,恬不為怪矣。
當代作家俞汝捷《醉來堪賞醒堪愁——白居易遭貶夜泊鸚鵡洲》:《夜聞歌者》是一首短篇敘事詩。從詩中的描寫來看,白居易當時好像就宿在船上,船則停泊在鸚鵡洲邊。詩的構思與其名作《琵琶行》頗為相似,只是手法遠較後者簡練、含蓄。
浙江師範大學教授王克儉《白居易詩詞選》:對婦女的命運,白居易寄寓了極大的同情和關注,這對一個封建士大夫來說,是難能可貴的。在他的詩中,對各個階層的婦女都有涉及。《夜聞歌者》寫了一個歌聲悲切的陌生女子,在夜晚的船上憂傷地哭泣。她是誰?緣何哭泣?像謎一樣橫亘在詩人心頭。也許善良的詩人很想排遣她心中的苦痛,但她卻一言不發。而詩人那博大的同情心卻在千年之後透過文字深深地觸動了我們。

作品相關

在作者創作此詩約一年後,還作了另一首被世人廣為傳誦名篇《琵琶行》,同樣反映的是歌女的悲慘命運。

創作背景


元和十年(815)六月,作者四十四歲時,因寫喻詩而得罪掌權的宦官集團,被貶為江州(今九江)司馬。而後作者出長安城,坐船從漢水而下,遠赴九江上任。當舟泊武昌鸚鵡洲時,忽有歌聲傳來,如泣如訴,使他不禁尋聲而去,從而寫下了一首題為《夜聞歌者》的詩。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山西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與元稹並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有“詩魔”和“詩王”之稱。
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
其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公元846年,在洛陽逝世,葬於香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