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金龜

犀金龜

犀金龜屬於鞘翅目,頭部和前胸背板大多有明顯突出的分叉角,形似犀牛角,故得名。在雲南已發現有7屬12種。

犀金龜科”隸屬於鞘翅目,在世界上廣泛分佈。多分佈在熱帶地區,尤以南美洲種類最為豐富,非洲和大洋洲種類較多,亞洲種類相對較少。儘管中國犀金龜種類不多,僅佔世界己知種的2.5%左右,對其分類學及地理分佈的研究卻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及經濟價值,也可為害蟲防治及益蟲利用提供第一手的材料。

簡介


犀金龜
犀金龜
犀金龜多分佈在亞熱帶、北熱帶的貢山、福貢、大關鹽津鎮雄、華坪、新平、邱北、墨江、瀾滄、西盟、龍陵畹町、瑞麗。其中突背蔗龜、橡膠犀金龜、雙叉犀金龜俗稱獨角仙。多棲息榆林地區或經濟林果區,以桑、榆、無花果等樹木的嫩枝,或一些瓜類的花器為食,人工養殖困難不大。是一特徵鮮明的類群,依其上顎多少外露而於背面可見,上唇為唇基覆蓋;觸角10節,鰓片部3節組成;前胸腹板與基節之間生出柱形、三角形、舌形等垂突等特徵而易於識別。多大型至特大型種類,性二態現象在許多種類中顯著,其雄蟲頭面、前胸背板有強大角突或其它突起或凹坑,雌蟲則簡單或可見低矮突起。全球已記有犀金龜1400餘種。相對而言,我國犀金龜種類相當貧乏,迄今僅記有33種。成蟲植食性,幼蟲多腐食,或在地下危害作物、林木之根。我國的種類雖少,但有多個重要地下害蟲種類,經濟意義重大。
獨角仙Allomyrina dichotoma (Linnaeus),又稱雙叉犀金龜,體大而威武。不包括頭上的犄角,其體長就達35-60毫米,體寬18-38毫米,呈長橢圓形,脊面十分隆拱。體栗褐到深棕褐色,頭部較小;觸角有10節,其中鰓片部由3節組成。雌雄異型:雄蟲頭頂生l末端雙分叉的角突,前胸背板中央生l末端分叉的角突,背面比較滑亮。雌蟲體型略小,頭胸上均無角突,但頭面中央隆起,橫列小突3個,前胸背板前部中央有一丁字形凹溝,背面較為粗暗。三對長足強大有力,末端均有利爪1對,是利於爬攀的有力工具。

形態特徵


形態特徵:犀金龜科亦稱獨角仙科,是一特徵鮮明的類群,依其上顎多少外露而於背面可見,上唇為唇基覆蓋;觸角10節,鰓片部3節組成;前胸腹板於基節之間生出柱形、三角形、舌形等垂突等特徵而易於識別。多大型至特大型種類,性二態現象在許多屬中顯著,其雄蟲頭面、前胸背板有強大角突或其它突起或凹坑,雌蟲則簡單或可見低矮突起。

繁殖情況


犀金龜
犀金龜
獨角仙一年發生1代,成蟲通常在每年6-8月出現,多為夜出晝伏,有一定趨光性,主要以樹木傷口處的汁液,或熟透的水果為食,對作物林木基本不造成危害。幼蟲以朽木、腐爛植物質為食,所以多棲居於樹木的朽心、鋸末木屑堆、肥料堆和垃圾堆,乃至草房的屋頂間。不危害作物和林木。幼蟲期共脫皮2次,歷3齡,成熟幼蟲體軀甚大,乳白色,約有雞蛋大小,通常彎曲呈“C”形。老熟幼蟲在土中化蛹。獨角仙廣佈於我國的吉林、遼寧、河北、山東、河南、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國外有朝鮮,日本的分佈記載。在林業發達、樹木茂盛的地區尤為常見。

藥用價值


獨角仙除可作觀賞外,還可入葯療疾。入葯者為其雄蟲,夏季捕捉,用開水燙死後晾乾或烘乾備用。中藥名獨角螂蟲、獨角蜣螂蟲、紫蜣螂有鎮靜,有鎮驚、破瘀止痛、攻毒及通便等功能。1976年有人從獨角仙提取到獨角仙素“dicotastin”,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對實體瘤W-256瘍瘤有很高活性,對P-388淋巴白血病有邊緣活性。獨角仙資源豐富,值得做深入的探索和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