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饒縣誌

由廣饒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

《廣饒縣誌》是一部由山東省廣饒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於1995年編著的圖書,作品對記述了廣饒縣經濟、政治、文化、風俗等領域重大、有紀念意義的事件,記述了廣饒縣近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也向外界展示了廣饒縣的勤勞、艱苦創業的精神風貌。

最新版《廣饒縣誌》於2007年出版,共806頁。由廣饒縣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編,胡廣東主編,石豐武副主編,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發行量5000冊。

內容簡介


廣饒(樂安)縣誌纂修始於明代,至民國時期共修過8部志書,其中明代3次,清代3次,民國2次。即:明成化十五年(1479)至成化十九年(1483)間,知縣沈清主編《樂安縣誌》(已失傳);嘉靖二十五年(1546)知縣王本固主修續修《樂安縣誌》(已失傳);萬曆三十一年(1603)知縣孟楠復修《樂安縣誌》。清康熙六年(1667)知縣歐陽焯《重修樂安縣誌》;雍正十一年(1733)知縣李方膺主修《樂安縣誌》;光緒初年優貢宋蘭芳主修《樂安縣誌》(已失傳);光緒十年(1884)景可輔、曲龍章、王永貞主修《樂安縣誌》(已失傳)。民國7年(1918)知事李傳煦、李同善主編重修《樂安縣誌》;民國24年(1935)王寅山主編的第一部《續修廣饒縣誌》。
新編《廣饒縣誌》於1982年著手編寫,搜集文獻資料1800萬字,口碑資料100餘萬字及大量的實物、照片等資料。1995年出版。志書上限原則上至1840年,部分內容適當上溯;下限迄於1985年。全書除序、概述、大事記、附錄、編後記外,共設36編,依次為:建置區劃、自然環境、人口、農業、漁業、水利、鹽業、鄉鎮企業多種經營、工業、交通、郵電、電業、商業、糧油、工商·物價·計量、財政·稅務、金融、科技、城鄉建設·環境保護、人民生活、政黨、群眾團體、政權、軍事、公安·司法、民政、勞動人事、文化、文物古迹、教育、衛生、體育、方言、風俗·宗教、人物、雜誌。
廣饒縣地處魯北平原,渤海之濱,黃河三角洲的南部。東臨壽光市,南接青州市和臨淄區,西抵博興縣,北連東營區。廣饒縣秦代屬齊郡,西漢始有廣饒之名。隋代改稱千乘。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改千乘為樂安,屬益都府,曆元、明、清至民國初年,縣名及境域均無變更。1913年樂安縣屬膠東道。1914年復稱廣饒。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於1983年8月30日劃歸東營市。1985年,全縣轄3鎮15鄉、551個行政村,總面積1137.54平方千米。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傾斜。地處暖溫帶,屬季風型氣候特徵,四季分明。人口44.25萬人。
廣饒縣地勢平緩,自然資源豐富,素有“海濱廣饒,饒有魚鹽”的美稱。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滷水、煤,初步探明的油氣資源總分佈面積51萬平方千米,石油儲量為6628萬噸,天然氣儲量為1.57億立方米,此外還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廣饒縣有11.86千米的海岸線和3萬公頃的灘塗,貝類資源豐富,水產資源種類繁多,魚類有20餘種。糧食作物主要以小麥、玉米、大豆、穀子等為主,經濟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等。蔬菜種類有40餘種。各種樹木93種,主要有楊、柳、槐、桐等,經濟樹有蘋果、棗、桃、杏、葡萄、山楂、梨等28種。水生經濟植物主要有葦、蒲、藕等。廣饒為農業大縣,以糧棉為主。1978年以後,農業生產得到了持續、穩定的發展。1985年,全縣農機總動力168340千瓦,農田有效灌溉面積3.87萬公頃,旱澇保收田27.13萬公頃,糧食總產量達195800噸,棉花總產14890噸。1985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29577萬元。廣饒工業經濟整體較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工業生產有所發展。1985年,全縣工業總產值9721萬元。第三產業的興旺,促進了商品的流通,帶來了市場的繁榮。
1985年,全縣社會商品零售額16465萬元。外貿出口商品不斷增加,1985年,出口商品有48種,出口總值為616.3603萬元。人民生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1985年,全縣職工人均工資976元;全縣農民人均佔有糧食473千克;人均收入達374元;城鄉儲蓄額6381萬元。廣饒縣歷史悠久,早在5700多年前就有人類在這裡繁衍生息,縣境內已經發現的古文化遺址達141處。縣境內古迹和人文景觀眾多,旅遊資源豐富。位於縣城的廣饒關帝廟大殿是山東省保存最完整,且年代最早的宋代木構建築,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花官鄉草橋村有春秋時期齊國樂安城遺址。廣饒縣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1925年先後建立的中共延集、劉集支部分別是全省最早的農村黨支部之一;現珍藏於縣博物館的《共產黨宣言》是全國最早的中文譯本,為國家一級文物。至1985年,全縣有普通中學50所,有職業學校2所,有小學449所,幼兒園231所。縣城建有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廣播電視台、電影院,各鄉鎮均建有文化站;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2392人,縣級學會7個,會員725人,全縣共取得科技成果69項。廣饒夏代已有鹽業生產,漢代置鹽官。新編《廣饒縣誌》特設鹽業編,重點記述鹽業機構及製鹽、存貯、運銷、緝私等。廣饒漁業生產歷史悠久,所以本志也特設漁業編,記述水產養殖、海水捕撈、水產加工和漁政管理等。
新編《廣饒縣誌》2005年獲山東省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三等獎。

版本介紹


該志為《廣饒縣誌》(1995年版)續志。記事時限原則上與前志銜接,上限為1986年,為保持事物的連續性和完整性,對重要事件適當上溯,對前志缺記的記其發端;下限為2002年底,大事記及部分編章的專記延至2005年底,人物編第三章延至2006年。篇首設概述、大事記,中設各專志,附錄殿後。為突出地方特色,特設鹽業編、文物古迹編。

廣饒縣概況


地理位置

廣饒縣位於山東省東北部,黃河三角洲南端,北與東營區接壤,南與淄博市相接,東與濰坊市交界,西與濱州市毗鄰,地處環渤海經濟帶和山東半島城市群經濟帶之間。東北部瀕臨渤海萊州灣。海岸線長11.86公里;縣境南北長46.2公里。東西寬60.1公里,總面積1137.90平方公里。2002年,轄廣饒、大王、稻庄、石村、丁庄、李鵲6個鎮和大碼頭、西劉橋、花官、陳官4個鄉及廣饒經濟開發區、清河、城區3個辦事處,共553個村民委員會、7個居民委員會。全縣總人口47603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1083人,農業人口414949人。共有28個民族,其中少數民族27個,共524人。

豐富的資源

廣饒縣資源種類繁多。縣境內礦產資源主要有石油、天然氣、滷水、地熱等。全縣土地總面積113787.3公頃,水資源總量15754萬立方米。全縣自然生物資源中,有經濟價值的動物200多種,其中可利用的120多種;植物資源中,除40多個品種的糧食和蔬菜作物外,還有各種樹木93種,其中經濟樹木近30種;有水生經濟植物3種,中藥材284種。

經濟發展狀況

2002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產總值624926萬元,按可比價格算,是1986年的21.56倍;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3151元,是1986年的20.26倍。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18283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300208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06435萬元,三次產業結構的比例由1986年時的65.00:19.00:16.00調整到18.93:48.04:33.03。全縣實現中央及地方財政總收入48388萬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22986萬元,是1986年的11.44倍;地方財政支出40386萬元,是1986年的15.17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88元,是1986年的9.53倍,人均生活消費支出4377元,是1986年的6.35倍;農民人均純收入3361元,是1986年的7.26倍,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273元,是1986年的8.06倍。
1986年—2002年,廣饒縣在確保糧食生產的基礎上,積極調整農業內部產業結構,發展多樣化生產,推動農業增產增效,實現農林牧漁業的共同發展,為農業注入活力,農村經濟穩步發展。2002年,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204850萬元,是1986年的7.25倍。其中,實現種植業產值141403萬元,林業產值739萬元,畜牧業產值40167萬元,漁業產值22541萬元,農林牧漁的結構比例達到69.0:0.4:19.6:11.0。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63.81萬千瓦,農村用電量35713萬千瓦時。全縣通電的農戶數11.79萬戶,通電話的村533個,自來水受益村553個。

回顧廣饒縣發展

廣饒縣積極實施工業強縣戰略,2002年底,全縣工業完成總產值115.1億元,實現工業增加值24.43億元。廣饒縣不斷深化完善企業改革,通過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破產重組、聯合兼并等形式給企業注入活力,企業獲得迅猛發展。廣饒人民開創了鄉鎮企業實現群體發展的成功模式——大王集團模式,也開創了民營企業發展的成功模式——西水模式。在兩種模式的帶動下,廣饒縣工業企業不斷發展壯大。企業固定資產投資不斷加大,一批大項目相繼投產。17年間,工業產業群體初步形成。形成以造紙刷、石油化工、紡織印染、橡塑製品、建築建材、機械製造、農副產品加工為主,多元化發展的工業格局;產業特色更加突出,造紙、石化、紡織、橡膠、農副產品加工等五大支柱行業合計完成總產值64.32億元,利稅7.59億元,利潤5.23億元,分別佔全縣限額以上工業總量的72.3%、75.4%和81.6%。
隨著改革開放的發展,商業貿易逐漸放開,廣饒縣積極健全完善市場體系,加快物流業發展,商品自由流通市場逐步形成,物資充裕,市場繁榮,物價穩定,市場交易活躍。全縣共發展各類集貿市場70餘處,綜合批發市場、蔬菜批發市場、機車市場、花卉市場、傢具建材市場等5大專業市場基本建成。縣城內超市和商鋪林立,商品充足,交易活躍。2002年,全縣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8160萬元,是1986年的14.23倍。其中,批發零售貿易業實現零售額91183萬元,餐飲業實現零售額15632萬元。全年縣及縣以上城鎮零售額達60440萬元,佔市場份額的48.8%。全縣共有個體工商戶11059戶,從業人員23475人,註冊資金2.19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8350萬元,市場份額達到78.4%。
1999年,廣饒縣在對外業務服務、對外工程承包和利用外國政府貸款等方面開始發展。至2002年,廣饒縣先後共批准建立外商投資企業66家,實際利用外資4324.4萬美元。廣饒縣擁有獲得自營進出口權的企業36家,共實現進出口總額34202萬美元,其中出口創匯19049萬美元。
1986年後,廣饒縣積極實施城帶動經濟發展戰略,以建設現代化城市為口標,大力實施城市開發建設。實施舊城改造工程,對城中村進行搬遷和改造,開發建設月河小區、翠湖小區、明月小區、清風小區、樂園商貿城、廣澤商貿城等居住小區,以現代化的居住小區代替村居平房,使村民變成城市居民。至2002年,廣饒縣城城區面積達到13平方公里,主要街道全日保潔,達到“綠化、美化、亮化”的建設標準,構建起開放式的現代化城市框架。被授予“山東人居環境範例獎”稱號。

輝煌的廣饒


經過17年的發展,廣饒縣已具備了超常規、跨越發展的條件,勤勞聰慧的廣饒人民將努力克服農業產業化水平偏低,工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第三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等不足,在中共廣饒縣委、廣饒縣人民政府領導下,發揚“信仰堅定、忠誠奉獻、開拓奮進、追求卓越”的廣饒精神,把廣饒建設成為經濟繁榮、環境優美,最適合人類居住,全國縣域經濟最發達的地方之一,創造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廣饒縣誌
廣饒縣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