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剛中

鍾剛中

鍾剛中(1885~1968),字子年,號號柔翁,廣西邕寧人。為清代晚期第一批出國留學7人之一。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律系畢業。民國初年,曾任湖北省通山及直隸成安、寧晉等縣知事。1937年定居北平。抗日戰爭時,北平大漢奸王揖唐妄圖拉其入伙,鍾公大義凜然,寧願餓死不當漢奸。北京解放后,彭真同志對鍾剛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深為讚許,1952年乃安排鍾公到中央文史研究館任館員。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時,鍾剛中作為中央代表團成員之一回到南寧后,回到故鄉邕寧劉圩。1968年4月13日,鍾剛中病逝於北京,享年83歲。

簡介


鍾剛中(1885年5月~1968年4月13日),字子年,號柔翁,廣西邕寧縣劉圩鄉劉圩街人,鍾德祥獨生子。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進士,任吏部主事(未到職),次年,考取清廷官派日本留學生,為第一批出國留學7人之一,入日本早稻田大學法律系學習。民國初年,曾任湖北省通山縣及直隸省成安、寧晉等縣知事。之後,南下廣州,1937年返北平定居。
鍾剛中自幼受儒學熏陶,秉承家訓,為人一身正氣,嫉惡如仇。任寧晉縣知事時,曾捕獲一匪首,罪惡當誅,當地一些頭面人物要求保釋,但鍾公正不阿,將匪首處決,深得民心。
20年後(1945年),鍾60大壽時,寧晉鄉民還派人持銀盾封北平為他祝壽。鍾自廣州返北平后,適值抗日戰爭爆發,北平旋陷敵手。鍾剛中在北平既無房產,又無職業,三子四女嗷嗷待哺,生活陷入困境。當時,北平大漢奸、汪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揖唐,是鍾剛中的同年進士、留日同學。王見鍾處境困厄,意欲乘機拉鍾出山,投靠日寇,遂派人給鍾送錢送糧。但鍾大義凜然,寧願餓死也不當漢奸,把來人罵走。八年抗戰,僅靠賣字和妻子擺地攤為生。鍾家原租住一間四合院,因付不起房租,只好擠在三小間西廂房。鍾剛中身在敵占區,但敵人的淫威和艱苦的生活仍然磨滅不掉他凜然的民族氣節。抗戰初期,他把長子鍾晉送到大後方重慶,進入中央大學航空系,后加入國民政府空軍;1944年,又將次子鍾胥送到西安參加抗日救亡工作;將幼子改名鍾夏,表明永遠是華夏子孫。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進入北平的桂系人物李宗仁等,得知鍾剛中在抗日期間的高風亮節,又是廣西人,曾派人探望鍾,並送錢糧接濟。李宗仁任國民政府北平行轅主任時,任命鍾剛中為“參議”(有薪虛職)。
1948年,李宗仁離北平去南京任副總統前,安排鍾進北平國史館工作,但因鍾從未加入國民黨,不符合入館條件而再度失業。北京解放后,彭真同志對鍾剛中的愛國主義精神深為讚許,同時對其生活困難至為關注。
1952年,安排鍾到中央文史研究館任館員。
1958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成立時,鍾剛中為中央代表團成員之一,回到南寧,並順訪了故鄉劉圩。
1968年4月13日,鍾剛中病逝於北京,享年83歲。
鍾剛中還是一位篆刻、書法家,在故鄉劉圩留有不少墨跡。近年,台、港有人專門來內陸搜集其書法、篆刻作品。

正氣


上世紀初,鍾剛中出任直隸省寧晉縣知事,當時寧晉土匪橫行,人心惶惶。鍾剛中為保一方平安,周密施行剿匪計劃,終於捕獲一土匪頭子。此匪網羅人馬,謀財害命,罪惡累累。而一人能成大匪首,為害多時,亦非此地等閑。匪首落網后,當地一些頭面人物紛紛前來為他說情,有的還要求保釋。真是養虎為患!鍾剛中說:“我就是眾叛親離,烏紗不保,也要剷除這一害人蟲!”在鍾剛中主持下,寧晉縣堅決將匪首處決。20年後,貧民鍾剛中在北平教場衚衕的一間小平房裡慨嘆他的60歲生日的時候,寧晉鄉民的祝壽代表經過多方尋找,敲開他矮小的木門。說的是一樣的客套話,追尋的卻是人間的正義與公平。
寧晉之後,鍾剛中不涉仕途,專心於書畫、篆刻,在廣州等地雲遊幾年後,於1937年定居北平。不久,盧溝橋事變爆發,北平淪陷。鍾剛中在北平既無房產,戰亂之時又找不到職業,十幾個人的大家庭生活漸漸陷入困境。這時,鍾剛中的同年進士、大學同學王揖唐派人給他送來錢糧。王揖唐時為汪偽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是個大漢奸。來人說:"你的生活至此,委員長王先生甚感不安,實是王先生對老同學關心不夠。今日送些須錢糧,為解先生之燃眉。望今後多加聯絡,一起為社會做些事情。"鍾剛中直斥來人:“當年一起求知救國的王同學不是已經死掉了嗎?怎的又活過來了?”又說:“我是想為國家、為民族做事情。但你明白得很,他這個委員會是為哪個國家做事?為什麼人做事?廣西人就是餓死,也不投靠小日本!你把這些東西拿回去,給他向日本人獻媚去吧。”
在淪陷的北平,鍾剛中租用的房子一年比一年小,生活一天比一天困難,他卻把自己的兒子一個接一個地送上抗日前線,直到擺地攤為生。
在戰火紛飛的艱難時世,鍾剛中潛心金石書畫藝術,與一些文壇老宿,如傅增湘、夏仁虎、吳北江、章士釗葉恭綽郭風惠張伯駒等結為詩社,詩書唱和。這些活動,促使鍾剛中的藝術修為日進千里,工詩,善畫,書法樸厚雄實,治印布篆神妙,遂成為一代藝術大師。

藝術


新中國成立后,鍾剛中受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繼續他的藝術生涯。1968年4月,鍾剛中在北京去世。一位曠世大師無聲無息地消逝在動蕩的歲月里,只有幾位至交親人為他送行。在他去世前的兩個月,還為孫媳婦題書扇面,80多歲的筋骨老手依然筆走龍蛇,書成神采華章!
1980年,海峽兩岸藝術家進行交流。中國書協會員王任刻治的“大風堂門人”一印,引起張大千的關注,張大千評價這方印是“規矩而不板滯,大有古銅印韻味,為印中佳品,只憾不知為印者是誰,師承哪位高賢門下?”事後才知,作者王任,字爾遐,乃中國書協會員,師承鍾剛中。
1982年,啟功先生致書北京書畫家王任,說香港學者馬國權“對桴公知之不多,你是桴公入室弟子,獲得真傳,且篤念師誼,敬求撥冗賜下數行……”啟功先生所說的桴公,就是鍾剛中。
就這樣,在張大千、啟功、馬國權等人的推動下,鍾剛中,一個為中國文化藝術作出了重要貢獻,卻又被長期湮沒的大師,重新出現在世人的面前,華彩紛飛。
鍾剛中的篆刻作品大部存於《桴堂刻印》一書,其間擬璽、漢印、漢磚等,精彩之作,觸目皆是。鍾剛中的篆刻得力於名師黃牧甫,但他學藝不古,遺貌取神,刀筆並陳,渾拙大方,自成一家之風格。鍾桴堂強調,(篆刻)刀法必須服從筆法,治印,不僅要有“刀味”,更要有“筆味”,做到刀法和筆法的統一。鍾桴堂善用銳刀刻出古拙,刀痕陡直利落,猶如筆尖寫線條,充分體現了中國印藝神、奇、功、巧的精髓。
鍾剛中在故鄉南寧也留有不少藝術作品,但等到南寧人發覺這些作品的價值的時候,它們早已被異地的文化商人捷足先登,搜刮殆盡。得到鍾桴堂印作最多的是他的學問至交,有“北方健者”之譽的著名學者、詩人、書畫家郭風惠。郭風惠先生對鍾剛中的了解是最深透的,他對其的評價也應是最中肯的。郭風惠在《贈鍾子年先生》詩里是這樣寫的:
定志多運力,深諱有才名,
紙貴詩藏稿,石頑鐵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