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大中寺的結果 展開
- 內蒙古烏拉特前旗寺廟
- 福建省福州市寺廟
- 福建省惠安縣文物保護單位
大中寺
福建省惠安縣文物保護單位
目錄
大中寺位於惠安縣螺城鎮梅山村雲峰山,唐宣宗前稱“雲峰寺”。入口處在後仁自然村與縣道310交匯。傳說:唐宣宗未登極前為避禍自長安南下閩越,因飢餓又感風寒而餓昏於雲峰山中,為寺僧所救,僧人採摘寺中茶樹茶葉,取山泉水熬湯給宣宗帝喝,又煮麥片粥(閩南語:嘜糊)及海瓜子(地瓜干,閩南語:薯枯)給宣宗帝吃,宣宗帝得活。登基后仍念念不忘雲峰山中的“珍珠粥”及“鳳眼”,最後還是派人千里迢迢到武榮州晉江縣雲峰山請老僧師父進京,方遂了心愿。宣宗帝登基后,命太子太保柳公權題寫“大中寺”匾額賜授雲峰寺。因唐宣宗年號“大中”故名“大中寺”。
大中寺為惠安縣最早的寺廟建築之一。現存寺構為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在舊牆基礎上重建。坐北朝南,建築面積63平方米。寺廟聳立於一巨崖之下,寺前有“蓮花石”,寺後有觀音岩。寺內供奉釋迦摩尼佛祖、觀音佛祖,寺右供奉文昌帝君;寺左供奉九仙道人。系惠安境內少見的“三教合一”宗教活動場所。寺后石岩頂,有模糊“仙腳跡”二處,傳為仙游九鯉湖仙祖飛升馬甲雙髻山時曾駐足此間,故留下仙蹤。
第一奇樹為“四季榕”。在觀音岩頭上有一棵枝丫延蔓如蓋,恰似涼傘的“四季榕”。
第二奇樹為一棵千年茶樹。是寺廟周邊惟一的茶樹,茶樹生長在大中寺右下方的石洞口,高約二米,歷經千年風霜雨露、日月光華,仍然鬱鬱蔥蔥。若是傷風感冒,摘幾片茶葉並用寺旁泉水沖泡喝,比葯還靈。據傳:當年寺中僧眾就是用這顆茶樹的茶葉,熬湯治癒了宣宗皇帝欠安的龍體。
大中寺由於年代久遠,唐代文物幾乎蕩然無存,寺廟正中供奉有一尊雕刻於清代的輝綠岩“觀音”石佛。石佛高約70公分,寬約30公分,厚約25公分(註:根據寺廟住持介紹:石佛為佛祖“釋迦摩尼”,當地人誤為“觀世音菩薩”。石佛左手原已折斷,現有左手是後來修補上去的)。
大中寺大門上方安裝有一塊石刻,上書“大中寺”三字,原來的匾額已經損壞了,這塊石刻的文字是2013年根據柳公權的書法集字而成,2013年根據柳公權的書法集字的木刻匾額,現由寺廟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