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夷望溪的結果 展開

夷望溪

長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沅江的支流

夷望溪,亦稱怡望溪,長江流域洞庭湖水系沅江的支流。發源於桃源縣西安鎮,流經桃源縣、沅陵縣,在桃源縣注入沅江。夷望溪主流長103.9公里,流域面積734平方公里,年產水量8.3億立方米,河寬50-150米,河流坡降5.1‰。

夷望溪流域水力資源豐富,流域內水電工程、灌溉工程遍布。下游湖南省常德市桃源縣的夷望溪鎮一段,景色秀美、山水怡人,被稱為常德的的“小桂林”。

歷史淵源


夷望溪
夷望溪
在春秋戰國時代楚人拓疆沅澧,土著“蠻夷”南遷隱居到了夷望溪,開拓洪荒、繁衍生息,是為溪民。到了漢代,朝廷苛取溪民徭稅,溪民不堪重負,只好強硬抗拒。為了防禦官兵的進攻,溪民來到溪口,在懸崖之上設一哨所,在溪嶺遠處修建鐘鼓庵懸掛鐘鼓。溪口當值的溪民見官兵來犯,便點燃烽火,鐘鼓樓見到烽煙便敲鐘打鼓示警。村民聽到鐘鼓聲後手持兵器,集合起來抵禦官兵的進攻。官兵見每次進攻均被溪民發現。屢屢失敗之後,經過多次偵探,才發現溪口的懸崖之上,有夷人的瞭望哨所。於是,便稱這條溪為夷望溪。從此以後,夷望溪作為古老的邊寨水域聲名遠播,其溪名亦載入史冊。

幹流走向


夷望溪,又名怡望溪、漁網溪,位於沅水右岸。發源於桃源縣、安化縣、沅陵縣三縣交界的桃源縣西安鎮薛家沖村嶺鳳尖北坡的烏沙園埡。經桃源縣的西安鎮、太平鋪鄉、茶安鋪鎮、興隆街鄉和沅陵縣的官莊鎮等5個鄉鎮的29個行政村(西安鎮的薛家沖、白洋坪、湖南坪、大池塘、磨子坪、楊柳山村;官莊鎮的木子坪、三渡水村;太平鋪鄉的蘇黃溪、成功坪村;茶安鋪鎮的雙汊溪、正溪、李梓溪、夏南溪、木石溪、雲台、松陽坪、三元潭、長崗、上志坪、毛家溪、新店驛、下高坪、茶安鋪、堰塘灣村;新隆街鄉的桃江、蕉林、簡家溪、夷望溪村。左岸在夷望溪鎮(原屬興隆街鄉)15組朱家坪,右岸在夷望溪鎮(原屬興隆街鄉)夷望溪村1組水心寨頭注入沅江。
習慣把夷望溪作6段稱呼:從發源地到太平鋪成功坪電站這段叫中溪,成功坪電站以下叫李梓溪;李梓溪以下到竹園水庫壩止叫桃溪;竹園水庫壩以下叫立潭壩溪;從立潭壩到興隆街交林村界新林河壩叫黃婆溪;新林河壩以下到入沅水叫夷望溪。

主要支流


夷望溪在向北流的途中,左岸先後在西安鎮納入了陳家台溪,唐家溪、田家溪、陸家溪、蓼葉溪、野江溪、明溪、垉木園溪;在沅陵縣官莊鎮納入了白竹埡溪、左家溪。在太平鋪鄉納入了田石溪、擱掄岩溪、野毛溪、陳甫溪、把溪、苦李溪、蒼卜溪、丁浦溪;茶安鋪納入了大馬溪、殷家溪;在興隆街鄉納入了蘆家沖溪,七里沖溪、正溪、白葉溪。右岸在西安鎮納入了彭家塆溪,山牛池溪、李家垉溪、正必洞溪、金竹溪、培仁溪、木瓜園溪、石板溪、彎沖溪、小水田、橋塘溪;在沅陵縣官莊鎮納入了金竹溪;在太平鋪鄉納入木旺溪、洞溪、黃沙溪、毛家溪、在茶安鋪納入了西溪。興隆街鄉納入了粟花溪、夏南溪、巔倒溪等。左右兩岸共納入流域面積5平方公里以上的2級支流45條。
航道航運
夷望溪主流上有剪家壩、朱家壩、蕉林、黃婆溪、桃江、李梓溪、下南溪、金場崗、羅家台、成功坪、蘇黃溪、三元橋、陳鋪溪、野毛溪、立堂壩、往上坪16個渡口。蘇黃溪的渡口傳說是宋代大詩人蘇東坡,黃山谷曾遊覽到此,將這條溪取名為蘇黃溪渡口。古時曾有對聯“遠望寧鄉三渡水,近觀太平一顆珠”來讚頌這個渡口。夷望溪灘多水急,礁石林立,枯水期水深0.2-0.4米,航行困難。1958年以前,夷望溪的沅江口至毛家溪50公里河段在中洪水期可通行5-10噸木船。竹木排筏和火排(僅西安鎮橋塘就有火排20張)營運時間稍長,年運量2萬噸左右。上世紀60年代初至70年代後期通航河段上先後修建了攔河壩,船隻運輸受阻。1979年竹園河壩建成,航道被欄腰斬斷,竹園河壩以上至夏南溪河壩的庫區內以及電站以下至沅水21公里河段可通行20噸以下船隻。

水利工程


水電站

竹園水庫,總庫容達1.3億立方米,桃源於1978-1988建成。竹園水庫是一座以發電為主兼顧防洪航運的大型水利工程、是夷望溪梯級開發的主導工程、也是桃源縣實施水電農村電氣化的骨幹工程。電站安裝有4台12800千瓦的水輪發電機組,於1983年11月建成發電。流域內的2級支流西溪水庫也是一座兼有灌溉、防洪、發電、養殖等綜合效益的中型水庫。除這兩座大中型水庫電站以外,夷望溪主支流上的小水電站更多。1969年,《人民日報》曾刊發《萬箋明燈照山村》的通訊,對當時大水田公社(今西安鎮)隊隊辦電進行了報道。流域內修建的水電站西安鎮境內有:橋塘電站(10千瓦,1969-1975)、千金園電站(10千瓦,1969-1976)、楊柳山電站(25千瓦,1969-1993)、磨子坪電站(20千瓦,1969-1977)、大池塘電站(10千瓦,1969-1977)、湖南坪電站(10千瓦,1970-1977)、白洋坪電站(10千瓦,1969-1971)、薛家沖電站(10千瓦,1969-1976)、何坪溪、山洞溪、土洞溪、桃安張家灣、東安、明溪、桃安周家園電站(這7個電站裝機都是10千瓦,在1969年建成,1977年停止發電。)另有吉家灣、千金園農圬組、黃花溪、金竹溪四個小電站(裝機2.2千瓦,1969年修,1976年停止發電。)大水田和土洞溪兩處只修壩沒有安裝發電機。1969年至1971年西安鎮境內實際修電站18座,裝機183.6千瓦。現在夷望溪西安鎮境內重新建有橋塘電站(500千瓦,入懷化網,1976年建)、桃安電站(320千瓦,入懷化網,1977年建)和楊柳山電站(26千瓦,1995年建)。在太平鋪鄉境內曾建過大茶園電站(7.5千瓦,1972-1976)、太平鋪電站(5千瓦,1965-1972),安宮坪老電站(125千瓦,1977-1997)、雙溪電站(7.5千瓦,1969-1973)。現在重建還在發電的有安宮坪新電站(890千瓦,1997年建)、成功坪電站(4550千瓦,1975年建)。茶安鋪鎮境內的有西溪電站(1935千瓦,1972年建)、西溪尾水電站(250千瓦,1999年建)。興隆街鄉境內曾經建有土江溪電站(10千瓦,1966-1972)、竹園第一個老電站(30千瓦,1969-1974)、竹園第二個老電站(500千瓦,1974-1978)、新林第一個老電站(250千瓦,1970-1981)、新林第二個老電站(500千瓦,1984-1998)、新林新電站(5850千瓦,1998年建)、夷望電站(2600千瓦,1976-1998年),整個夷望溪100公里長的溪河上建過大小電站37座,平均每2.7公里就建過一座電站。

灌溉

據史料記載,從清光緒6年(1880)以前修建太平鋪鄉成功坪油坊壩開始,夷望溪主流和二級支流上先後修建有西安鎮的橋塘河壩、楊柳山河壩、千金園河壩、磨坪河壩;太平鋪鄉的蘇黃溪河壩,把溪口河壩、黃沙溪壩、苦李溪河壩、蒼卜溪河壩;茶安鋪鎮的李梓溪河壩、雙汊溪河壩;興隆街鄉的家布洲河壩、土荊溪河壩、蕉林坪河壩、土荊溪河壩、新林河壩、汊河壩、羊角河壩、夷望河壩,四個鄉鎮共建有古河壩20處。這些河壩除攔水灌田外,多數具有碾米、榨油的功能。由於灘險谷深,夷望溪主流上的筒車不多見,只有太平鋪鄉的望夫寨、野毛溪口和天井坪(沅陵縣官莊鎮木子村境內)以及興隆街鄉土荊溪,家布洲等地有筒車5部。在興隆街鄉的土荊溪、家布洲、蕉林坪、汊河(2)、羊角壩(2)、朱家壩有梁栫8部捕魚,隨著電力機埠的修建和竹園水庫的建成,筒車和梁栫已不復存在。
從1963年10月,桃源縣在今茶安鋪鎮李梓溪試點修建了第一座水輪泵站,夷望溪流域先後建有太平鋪鄉望夫寨水輪泵站、興隆街鄉桃江水輪泵站、新林水輪泵站。後來,這些水輪泵站逐步被電力排灌站取代。流域內先後建有太平鋪鄉的望夫寨機埠(7.5千瓦,1972年建),茶安鋪鎮的黑火岩機埠(10千瓦,1968年建)、大橋頭機埠(10千瓦,1972年建)、北塘灣機埠(10千瓦,1980年建)、興隆街鄉建有羊角殿機埠(22千瓦,1985-1998)、王家山機埠(13千瓦,1986年建)、汊河機埠(30千瓦,1985年建)、新林機埠(110千瓦,1997年建)。1964年5月在興隆街鄉的黃林坪亞井還安裝過一台1235型煤氣抽水機。
流城內的噴灌建設始於八十年代初期,太平鋪鄉和茶安鋪鎮先後擁有噴灌機具50餘台套,噴灌茶葉面積2900餘畝。由於投資大和難管理,加上購買機具零件困難致使大部分噴灌遭廢棄。現在僅存太平鋪鄉古洞春茶場固定式噴灌工程一處,裝機容量17千瓦,茶葉受益面積300畝。

水庫

支流上有:竹園水庫、西溪水庫、太平鋪鄉的湖塘水庫、茶安鋪鎮的長沖水庫、蘇公港水庫、丁甫溪水庫、興隆街鄉的滾丘溶水庫、青松水庫、火溶水庫、黃柱溪水庫、程家峪水庫、朱斗沖水庫、大沖水庫等大小13座水庫串聯了起來,形成了完整的夷望溪灌溉系統,灌溉水田5萬餘畝。

河道治理

近代歷史上曾在1931年、1954年、1969年、1978年、1985年發生過洪災。洪水在山區沖毀堤壩、房屋。在茶安鋪鎮的平原區則是沖刷良田、淹沒莊稼。為了防禦水害,1972年茶安鋪和三元潭公社動員2000餘人,將新店驛至茶安鋪、長崗至松陽坪兩處河道裁彎12處,將11公里長的老河道改成8公里的新河道,改直河道3公里。

旅遊資源


沿夷望溪下行,到處有古橋、古樹和尋訪到古廟的遺址。夷望溪主流和2級支流上的古橋樑在西安鎮有25座(雷家溪橋、橋壙大橋、西安橋、土洞溪橋、千金園雙沙溪橋、吉家灣橋、農圬橋、東安橋、高家溪橋、周家園一、二橋,自力橋、貓兒岩橋、東風橋、革命橋、新河橋、明溪江橋、湖南坪橋、查溪橋、石板溪一、二橋)、太平鋪鄉有8座古橋(安溪木橋、木旺溪岩拱橋、蘆家塆拱橋、把溪口岩拱橋、蒼卜溪岩拱橋、苦李溪岩拱橋以及十里牌石板橋、黃沙溪石板橋)和7座改建后的公路橋(蘇黃溪橋、往上坪橋、把溪口橋、野毛坪橋、苦李溪橋、蒼卜溪橋和洞溪大橋),茶安鋪和興隆街鄉有4座橋(三元潭橋、竹園大橋、竹園壩上橋、夷望大橋)沅陵縣官莊鎮有兩座橋(三渡水大橋、白竹埡橋)5個鄉鎮在夷望溪上共建有橋樑46座。1977年6月建的三元潭大橋是桃源縣境內荷載重量最大的一座雙曲拱公路橋,該橋位於茶安鋪鎮橫跨夷望溪,連通謝家莊至粟樹埡的公路,荷載150頓。
流域內古樹隨處可見,太平鋪湖塘村有一株古櫧樹,樹上長有榆樹、棕樹各一株。據《太平鋪鄉志》載此樹高15米,樹圍9.5米,清光緒年立碑稱此樹為櫧、榆、棕樹,已生長1000多年。有人贈樹一聯:上聯“老樹長何年?問水求山,均不為人道也”,下聯:“太平留古迹,嘆前感后,悉難俾我知之”以頌其古老。除太平鋪鄉的這株古櫧榆棕樹外,夷望溪流域內還有興隆街鄉蕉林村千年古樟(胸圍6米),羊角殿古樟(胸圍3米),桃江古檀木(胸圍6米,2006年枯死,2008年又長新枝),桃江古土荊樹(胸圍1.3米),龍潭溪古樟(胸圍2米),大同村古樟(胸圍3米)等古樹名木。流域內的古迹古廟較多,有明朝修建、清嘉慶24年(1819)重修的龍鳳庵(50年代毀)、羊角殿(58年毀)和古名庵(桃江村二組,建築面積600平方米,曾經住有和尚2人,66年毀)除了古樹、古庵和古渡以外,茶安鎮新店驛村的古新店驛於明洪武4年(1371)置驛丞設驛,後撤。清康熙2年(1663年)復置,乾隆11年(1776)改驛站為巡檢署,置巡檢司。設馬24匹,館夫3名,皂隸50名,署所有頭門3間,二堂3間,三堂3間,住房5間,書房2間,外建公館1所。清光緒年間,署所內有馬45匹,馬夫22.5名,獸醫1名,貢夫75名。作為連結鄭家驛和界亭驛(沅陵縣)的中轉站。流城內保存完好的古迹有西安鎮月形山上清同治二年(1863)年葬欽賜登士郎陳惟鳳(與妻合葬)的墓。墓碑為四逢三間式。用桃花岩砌成,左右兩邊石壁上刻有頭戴烏紗,身著長袍,足登朝靴高約1.2米的人像,並有多種戲劇故事雕刻。墓碑結構堅固,雕刻精湛,為桃源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夷望溪以“三渡水”為界,往南千峰竟秀、萬壑藏雲、鬱鬱蔥蔥。溪的兩旁斧劈刀削般的懸崖峭壁;溪流中間,溪水撞擊巨石,發出震耳的響聲。明代詩人龍膺在《龍家溪》中用“倒水屏環百二峰,中撐天柱削芙蓉。石穿雲竇猶傳馬,溪繞煙村己屬龍。三徑無資需賣賦,十洲有籍乞遺封。江郎挾得生花管,特向山靈勒鼎鍾”來描寫夷望溪的綺麗和險峻。在現存的史料中,有明代詩人胡浚、龍膺,清代的陳楷禮、向文奎、張九鋮寫的十餘首古體詩。
從茶安鋪鎮的夏南溪以下到竹園電站大壩以內:整個竹園庫區“群峰流霞潤村野,水天一色盪春意。溪邊杜鵑染翠竹,崖前鷺飛子規啼。”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水映竹山,崖伴庫水”的美麗風景。唐代詩人杜甫曾寫《水檻遣興》二首,其中一首寫道:“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城中千萬戶,此地兩三家。”。
從竹園電站大壩以下至沅水出口的夷望溪兩岸聳立著各式各樣、奇形怪狀的石山,幾個主要山頭被人們按其形狀冠名。左岸有名稱的山有象山、獅山、蛇山、青蛙山、羊角嶺。右岸有名稱的山有龜山、鐘鼓岩、螞蟥岩、卵子岩等。
位於興隆街鄉夷望溪與沅水交匯處的水心岩頂的水心寺,始建於明代。因四面環水,乃在絕壁上鑿棧道以通寺,但道路狹窄陡險,攀登時援鐵鏈扶手也心悸難平。傳說這裡原來是明朝總兵程可立避國難處,後為尼庵。清末,明初均有維修擴建。后失於管理,1958年部分拆毀,1998年部分修復。

流域狀況


夷望溪流域是桃源縣的主要林區之一。流域內的林木主要為常綠闊葉混交林,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針葉林、竹林、灌叢、草叢、經濟林等群系。自古以來,流域內的森林資源極為豐富,杉木、楠竹大葉茶是其主要產品。太平鋪鄉、興隆街鄉所產楠竹以竿長、壁厚、竹節長、纖維韌性強享譽國內。興隆街鄉僅桃江、竹園、竹林三個村就有楠竹31800餘畝。太平鋪鄉是野生大葉茶發源地。從1969年在該鄉六家沖村發現大葉茶開始,通過近40年的繁育,已在全國推廣種植大葉茶6萬畝(桃源2.5萬畝,沅陵1萬畝,岳陽9千畝,四川等地1.6萬畝),其產品主要是大葉茶製成的“野茶王”、“野針王”、“君山銀針”、益陽“三丁黑茶”等。由於“大葉茶”的內在質量好,用“大葉茶”製成的各種品牌的產品,深受海內外茶業界人士的好評。
夷望溪主流及二、三級支流和竹園庫區內的魚類主要有鯉、草、鯿、鰱、鯽等20餘種,流域內野生動物種類繁多,1958年以後由於自然和人為的原因,華南虎、熊等野生動物絕跡,金錢豹、雲豹等極為罕見。野生鳥類有斑鳩、野雞等60餘種爬行類動物有鱉、壁虎、烏龜等,蛇類有烏梢蛇、菜花蛇、竹葉青水蛇等20餘種。
1952年10月7日,美(國)蔣(蔣介石集團)特務陳祥等6人由美國運輸機空投至西安鎮的觀音尖,被大水田村村民張柳生、李冬林發現並迅速報告了當地人民政府。中共桃源縣委、縣人民武裝部、縣公安局聞報后迅即出動公安中隊一個班和五名偵察員前往搜剿,同時報告常德地區公安處,公安處立即派遣直屬中隊兩個班趕赴現場。相鄰的常德、慈利兩縣亦派武裝力量協助布卡搜山。到1952年10月11日上午,6名派遣特務2人被擊斃,1人被困死,3人被擒,無一漏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