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禪寺

江蘇無錫市北禪寺

北禪寺建於唐高祖武德年間,比南禪寺晚70年。它與鳳光橋同時建造,所以初名鳳光寺,后廢。宋開寶年間,軍師施仁福為創浴室,號浴室院。宋寶元年間復置,宋仁宗賜名“壽聖禪院”。因與被稱為南禪寺的福聖禪院南北對峙,也稱北禪寺。后因不斷被侵佔改建,至1988年北禪寺失去影蹤,現僅留下了一個地名。

寺院簡介


北禪寺建於唐高祖武德年間,比南禪寺晚70年。它與鳳光橋同時建造,所以初名鳳光寺,后廢。宋開寶年間,軍師施仁福為創浴室,號浴室院。宋寶元年間復置,宋仁宗賜名“壽聖禪院”。因與被稱為南禪寺的福聖禪院南北對峙,也稱北禪寺。坐落在北禪寺巷的東林中學,就是北禪寺的原址。校園內有一棵古銀杏,是北禪寺的遺物,好幾百年了,沒有人記得是哪一年何人栽種,只知道它曾是北禪寺廟宇上巍峨的雲冠,如今為校園撐出清涼的華蓋。

歷史沿革


北禪寺和南禪寺都是南朝四百八十寺之一,它的正殿為釋迦寶殿,相傳由北宋書法家米芾書額。從留存的圖上看,規模宏大,氣勢非凡。元延佑年間毀於火,不久以後重建。該寺有佛牙舍利,作為鎮寺之寶。
北禪寺在明代曾多次修繕,香火很盛,規模也曾擴大。
清乾隆年間,候補知府秦兆雷又建造了大悲樓五間。
道光年間,妙厴和尚增建觀音樓,這時,北禪寺是歷史上的鼎盛時期。
咸豐十年,連年發生戰火,寺院遭到嚴重毀壞,直到原址成為一片廢墟。

寺院重建


同治年間,若金和尚重建山門和大殿等,后寺廟逐漸恢復香火。

民間傳說


明世宗嘉慶年間,到了晚上輪藏下經常有毫光發射,寺內和尚懷疑它的底下窖藏著金銀,於是發掘開來,發現有兩方石刻,很像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的書法,但沒有具名。時間長了,後來因為字跡風化,剝蝕不清,也沒有人及時將文字拓下來,沒有留傳,成為一件憾事。

古寺現狀


明末清初斂事馮夔造屋開始侵佔寺的地基。至清光緒年間,寺地僅剩下6畝4分多了。1905年,侯鴻鑒先生創辦私立競志女學堂,1912年租借地基5畝另4厘,將學校遷至北禪寺旁,建了校舍。北禪寺自用房僅剩1畝有餘。1962年,無錫佛教凈業社附設於寺中。后寺廟被拆除改建成民房,僅剩5間。1988年,舊房拆除,改建新樓,山門上的匾額,刻有“北禪寺”三個大字的大方磚也丟失了。北禪寺失去影蹤,現僅留下了一個地名。坐落在北禪寺巷的東林中學,校園內有一棵古銀杏,這裡原來是建於唐高祖武德年間的北禪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