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禪寺
青海省西寧市北禪寺
北禪寺,位於西寧市北湟水之濱海拔2400多米的北山上,俗稱“北山寺”,又名永興寺。因北山山崖層疊,遠眺似土台樓閣高高矗立,故又名土樓山,北禪寺也因此又叫土樓觀。
北禪寺,早先為佛教寺廟,是青海境內最早的宗教建築,初建於北魏明帝時期(公元506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以後由於道教盛行而成為道教寺廟。
北禪寺,整個建築背倚北山,基本上是依山腰中的紅砂岩天然斷層由西向東依次而建,上載危岩,下臨深谷,樓閣懸立,結構奇巧,寺院錯落有序,蔚為奇觀。據說,“北山煙雨”是“西寧八景”之一。
在歷史上,北禪寺有過很多的名稱。明代以前山上有“神祠”,故有“土樓神祠”之稱。到了明代因明成祖賜名為“永興寺”才有了寺的名稱,距今已有580年的歷史。因樓層迭起,層次分明,好像一座土樓,故有“土樓山”之稱。北魏旅行家酈道元跋涉到西寧,登臨土樓山,他的《水經注》中寫道:“湟水東流,經土樓南,上有土樓,北依山原。峰高三百餘尺,有若削成。”土樓有道教庵觀,故有“土樓觀”之稱。北山像一隻奮翼欲飛的雛鳳,而土樓山又似一隻雛鳳的翅翼,從此又多添了一個雅號叫“鳳翼山”。
雖然名稱很多,但北山寺是人們最習慣的叫法。其山中寺觀是西寧地區的一大名勝古迹。由於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獨具一格的風貌,成了人們遊覽的場所。在北魏時期《水經注》記載了北山寺,北魏時青海形勢圖中也標明北山寺的位置在西平亭(今西寧城),可見北山寺知名度是相當高的。
![土觀樓](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a/mca9f17e085fa8088aa74d76a54b504c0.jpg)
土觀樓
魏明帝五年,佛教盛行於鄯州(今西寧),有信徒作龕於土樓山斷岩之間、藻井繪畫、雕牆故壁、建築寺閣棧道,信徒登山朝拜,盛行一時。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
道教進入土樓山是清代末年的事。
![北禪寺](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7/m271f4952a378a6397ee465ba22aa4536.jpg)
北禪寺
![懸空棧道](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e/m3e527fc1a93ac29ad6e4f6f08e5a8f28.jpg)
懸空棧道
靈官殿
![北禪寺](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3/a/m3a6330c92534d2f8cba47e95eba87b80.jpg)
北禪寺
殿內,供奉著護法王靈官。靈官赤面三眼,手執金鞭。王靈官是道教的護法鎮山神將,和佛教的韋馱相似,有的書說他是武當山中五百靈官的統帥,叫華光元帥,又叫五顯靈官。到了宋代,又出現了一位“火車王靈官”,根據《新搜神記》的記載,王靈官本名叫做王善,是宋徽宗時候的人。
王母大殿
![王母大殿](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a/b/mabc5db4ed69f2b9a82045e3333eb9dc8.jpg)
王母大殿
城隍殿
![城隍殿](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c/d/mcddc25411cc2a0cbc944ad73bfd6e3ce.jpg)
城隍殿
露天金剛
王母大殿再往上,是一段陡直的天梯,攀上天梯,就到了土樓山“九窟十八洞”之下。
![露天金剛(閃佛)](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d/m6daf2687ec3413fa9c54f750c528b027.jpg)
露天金剛(閃佛)
這兩尊露天金剛也叫天神、天王,當地群眾叫閃佛,其意是從山中閃出來的。西面的一尊,已被風化,坍塌不辨面目;東面的一尊,仍然完好。遠遠看去,大佛的頭、身軀、下肢和面部五官輪廓清晰,雄渾粗獷,具有唐代藝術風格,真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閃佛西邊,一座座殿堂樓閣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從左至右依次是齋堂、玉皇閣、后城隍、斗母殿、奎星閣(土觀樓)、西方三聖殿、關帝殿。
寧壽塔
![寧壽塔](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6/2/m629fbe50d241040b04c48f0191f914ea.jpg)
寧壽塔
![北禪寺](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2/1/m216ec5195886010b8164e88dee443e27.jpg)
北禪寺
從土樓山下來,經供奉三教堂、迎仙橋、百花亭,可到萬聖殿。萬聖殿也叫五母殿,祀王母、地母、斗姥、驪山老母、觀音老母。萬聖殿左邊,是供奉九天玄女、眼光娘娘、送子娘娘的玄女宮,玄女宮東西兩側,則分別是會仙閣、聚仙閣。穿過玄女宮坊,跨過山腳的引水渠,就從道家叢林回到塵世。
九窟十八洞
![九窟十八洞](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7/d/m7d8af14b67ad696b5bc4e82e11434991.jpg)
九窟十八洞
燒羊肝:取鮮羊肝,洗凈血水,撒上一點食鹽,用潤濕的紙包裹兩三層,丟進通紅的牛糞火中,約近半小時,紙由濕變干,由干變成焦灰,扒出削盡表層沾染的雜屑,熱香陣陣,此時,用刀割塊、削片、蘸以姜未、鹽、胡椒粉等佐料食用,質嫩味鮮,回味無窮。
肋巴:很多旅遊者會對西寧一種獨有的叫“肋巴”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青海高原牧民對羊肉的一種獨特吃法。五香牛肉乾“雪山牌”五香牛肉乾,以青海高原新鮮氂牛肉為原料加工而成。爆燜羊羔肉:爆燜羊羔肉吃時肉質細嫩,辣酥爽口,色澤暗紅,聞之芳香,嚼時柔軟,入口不膩,營養豐富,有補益壯身之功。
![眺望西寧市區](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4/5/m453da379f25543bad4c4d9d3c5eb22c5.jpg)
眺望西寧市區
羊筋菜:羊筋是羊蹄的韌帶。青海的羊筋在宰殺季節,經過剔取、拉直、陰乾,紮成小把,可長期保存,久藏不壞。用羊筋做的菜肴品種很多,是青海回、漢族筵席中最常見也是很有聲譽的地方菜之一。由於羊筋是膠質組成,比起海參、魚翅來,價廉味美,是烹制高筵美饌的重要佳料。
鹿茸:鹿茸是青海省傳統出 口商品之一。主要有帶血馬鹿據茸和帶血赤鹿據茸兩個品種。強心作用特別顯著。對心律不齊可使其恢復,是良好的全身強壯劑。
毛毯:毛毯即長毛提花毯。採用在國際羊毛市場上頗負盛名的西寧毛精心製成。青海毛毯的特點是:絨毛豐滿,組織細密,品種繁多,款式齊全,圖案新穎,色澤鮮艷,做工精細,大方美觀。西寧毛屬於粗毛品種。它毛色純白,富有光澤,纖維長而均勻,結實耐拉,回彈性強,有較強的耐酸性和耐鹼性。以西寧毛為原料的織物硬挺、耐磨、光亮、織密性好,是織造高檔手工地毯、提花毛毯、長毛絨等的上等原料。
西寧大黃:中國大黃馳名中外,西寧大黃,除野生外,西寧及東部農業區多有栽培。
裘皮:青海野生動物裘皮資源極為豐富。
毛氆氌:毛氆氌(藏語譯音詞),指的是藏族群眾用優質羊毛手工編織的衣料或服裝。
北禪寺海拔2400餘米,遠遠望去,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顯得分外壯觀,因而被人們稱作“湟中古寺第一”。
![天梯](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d/0/md0a0fac3e84a7dea309475f7a6c3e52b.jpg)
天梯
北禪寺,依山傍水,發育完好的丹霞地貌向里凹進,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素有“九窟十八洞”之稱;西寧北禪寺,史紅崖間殿宇高懸,棧道迴廊,將殿宇樓閣與洞穴相連,使殿中有洞,洞內套洞,洞中塑有佛道諸神像,被稱為中國第二座懸空寺;現有的洞窟中還保留著部分從隋唐至永慶年間的壁畫,藝術價值很高,曾有“西平莫高窟”之稱。東側倚山矗立著一座高達30米的巨大佛像“露天金剛”佛家稱“內佛”,道家稱“西王母現影”,雄渾粗獷;山頂有一座寧壽塔,每當,煙雨蒙蒙,山隱霧中,遠望霧中殿宇。樓塔時隱時現,“北山煙雲”因此得名。其建築風格和文化建築稱為“絲綢之路”南道的一顆明珠。
![北禪寺風景圖](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5/3/m53c150d236c3f38a2cd40d1f03d049e5.jpg)
北禪寺風景圖
2、跳欠(四月十四)曬佛、跳欠(四月十五);
3、曬佛、跳欠(六月初六)轉金佛(六月初八);
4、全天曬佛(九月二十二)跳欠(九月二十三)。四大法會上最有特色的活動,是塔爾寺燈節,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屆時全縣組織大法會,並展出酥油花。展出集油塑藝術之大成,規模宏大,展品多姿多彩。入夜以後,燈光和月光交相輝映,每年都吸引大批遊人赴會觀賞。
乘坐北山專線旅遊車或10、11、19、21、43、84、107 路公交在北山市場站下,也可在西寧市乘計程車8元可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