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下南京
豫劇傳統劇目
《劉公案》,一名《劉墉下南京》;豫劇傳統劇目,豫劇唐(玉成)派代表劇目之一。歷史上確有劉墉其人,因其為官忠正、愛民、清廉”,深得百姓喜愛。有關於他的事迹在民間廣為傳播,后經文人墨客編寫加工改造成戲曲廣為流行。豫劇、京劇、曲劇、絲弦、山東梆子、河北梆子徠、晉劇均有此劇目,流布很廣,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常演不衰。已是豫劇紅臉演員的必唱劇目,是紅臉藝術中的一張靚麗名片。
演出變革
該劇目最早由豫劇早期科班府八班(歸德府八班衙役組建的科班)的著名藝人劉娃(劉芝蘭)根據河南墜子改編,生動形象,轟動一時,廣為傳頌。后經豫劇紅臉宗師唐玉成大師加以借鑒改編,成為豫東唐門四代傳承的優秀劇目。豫東紅臉在傳承上有虞城和柘城兩路之分,兩路各有特色,各紅臉王自有丰韻。尤其是虞城路優秀紅臉代表人物的劉新民,高亢明亮的唱腔為其贏得了“活劉墉”(有爭議,一說楊啟超)的美譽。
《劉墉下南京》,分廣義、狹義兩指。廣義上指全部《劉公案》,即全部五本《劉墉下南京》,《鍘太師》起、《雙開鍘》止。狹義上偏重指后三本,即《下·會·雙》(《下南京·會總督·雙開鍘》)。《下·會·雙》場次、唱念、人物安排繁多。其場次記有《坐府》、《領教》、《討封》、《行路》、《坐堂》、《害祿》、《降香》、《搶棺》、《鬧堂》(《鬧江寧》)、《下書》、《提府》(《提江寧》)、《見督》、《思案》(含“托兆”)、《訪青》、《鳳駕》、《府議》、《會審》(《十三堂會審》)數場。
《鍘太師》一劇,舊稱《鍘耶律紅》;《會總督》,一名《鬧堂見督》,舊稱《會督》;《雙開鍘》,舊稱《鍘許翠屏》。
劇情梗概
劉墉下南京[豫劇傳統劇目]
劇情梗概:由於太師耶律紅被劉墉鍘了,耶律紅的女兒西宮娘娘耶鳳英上金殿要為父親報仇狀告劉墉,乾隆聽聞后把劉墉打進鉸鏈宮。十大清官上金殿齊保劉墉,但乾隆不準,九千歲郭英也上金殿,用紫金錘打乾隆,乾隆無奈只得放了劉墉,命劉墉西宮去賠情。耶鳳英的哥哥和其定下用毒酒害劉墉之計,劉墉到西宮后飲下毒酒昏迷,但被郭英救出。耶鳳英又上金殿告劉墉吃醉酒亂西宮,乾隆和國太一起去西宮搜劉墉,沒搜出劉墉,由於耶鳳英毒害劉墉,劉墉怒不可止鍘了西宮娘娘耶鳳英。乾隆一怒貶劉墉三級出任江寧府。
劉墉下南京[豫劇傳統劇目]
劇情梗概:劉墉公堂上審問許翠屏,許翠屏寧死不招,后許家的眾功名大鬧公堂。許拔貢質問劉墉為何搶官。劉墉認為死者有冤情,當堂開棺把屍驗,但卻沒有驗出任何傷情,楊洪要用劍殺劉墉,后被許拔貢攔下,與楊洪講明道理後去總督府狀告劉墉,總督高俊成倆次去提江寧府,提牌官、催牌官要下馬金被劉墉痛打。劉墉在江寧府改扮齊整,擺下鑾駕去見總督,總督高俊成跪求饒罪,嚴守三千歲劉墉已到南京。
劇情梗概:劉墉為破張祿這一案,暗訪訪到了劉青母子得知此事的來龍去脈,且與劉青結為兄弟。龍國太親到南京,許天官把江寧府就是三千歲劉墉告訴許翠屏,要許翠屏去求國太。十三堂會審許翠屏,許翠屏向國太求情,國太讓其向劉墉求情,劉墉鐵面無私堅持要審清這一案,許翠屏仍然不招供,后劉青公堂上作證公開實情,劉墉怒鍘許翠屏和楊洪。
歷史原型
劉墉在豫東調里是一個極其受關注的一個歷史人物,關於劉墉的戲碼也非常多。劉墉(1719 — 1804),即百姓口傳的“劉羅鍋”(戲曲舞台上不建議使用此名稱用於劉墉身上),字崇如,號石庵,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山東人,父親劉延清(即劉統勛)是清乾隆年間重臣。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真實歷史上,乾隆並非寵妃任奸之君王,郭英一人純屬虛構(戲曲虛構此人也算合理),更莫談其“九千歲”的王號了。一至五本的《劉公案》的劇情自然是虛構的。
豫劇版本
視頻版全部《劉墉下南京》(八大紅臉主演)。
劉墉下南京[豫劇傳統劇目]
磁帶版單本《下南京》(楊啟超、劉新民主演)。
全部《劉公案》(張枝茂、張國朝主演)。
全部《劉墉下南京》(張家訓主演)。
全部《九頭案》(黃友良、景福倉、劉立河主演)。
摺子“劉公雙壁”:《西宮賠情》、《搶棺材》。
代表人物
前輩大師:劉芝蘭、唐玉成、楊啟超等。
豫東:孫照登、劉傳道(其以此劇揚名)、豫東八大紅臉王(劉忠河除外、陳傳明宗柘城路)、張家訓(宗柘城路)、馮劉智、景富倉(雖為劉派弟子,然此劇宗楊啟超)
豫西:趙桂花(鞏縣豫劇團坤生、宗豫西調)
曲劇:王富生(曲劇著名演員)
絲弦:邊樹森(此劇為其代表劇目之一,此劇也充分體現了絲弦藝術的唱腔特色)
唱腔特色
《會總督》(洪先禮飾劉墉)
豫劇《劉墉下南京》有五個第一!
第一個:系豫劇里演出最多場次的劇目,據統計《劉墉下南京》目前中國每年豫劇團演出這個劇目,大約700個左右。而且基本是每個台口都在演出。據研究,商丘大約300多個民營豫劇團、安徽大約100多個、山東、河北、江蘇的劇團也很多,河南豫劇團里,民營劇團里不演出《劉墉下南京》劇團也很少。豫劇里任何一個劇目都無法和此劇目比演出場次。
第二個:出版商出版的影像次數第最多,且衍化出大量“劉公案”系列劇目。
第三個:《劉墉下南京》系豫劇被其他劇種移植最多的劇目。
第四個:憑藉《劉墉下南京》吃飯的演員人數最多。
第五個:農村演出的點戲頻率最高是《劉墉下南京》。
且豫劇《劉公案》有豫東紅臉“第一劇目”之美譽。客觀看,從以上五個第一亦可看出其影響。
淺談豫東名劇《劉墉下南京》—— 宋威鎮(豫劇知名戲曲評論員)
豫劇《劉公案·討封》(索文化飾劉墉)
一、編劇的素材來源及思想性
劉墉下南京這部戲可以說是二分史料八分戲說,歷史上確有劉墉其人,乾隆十六年的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也確實在南京做過官,乾隆三十四年(1769),51歲的劉墉獲授江寧知府。因其為官清廉,關於他的事迹在民間廣為傳播,后經文人墨客編寫加工改造成戲曲廣為流行。戲說的地方就非常多了,明顯背離歷史常識的如“三千歲劉墉”、“九千歲郭英”,清朝自三番之亂后異姓不能封王,鍘太師、鍘西宮、下南京、會總督、雙開鍘故事情節基本全是虛構,更離譜的是劉墉本該當皇帝,因其長相丑才與劉家互換,還有的版本說乾隆是宋朝皇室血脈,唱成趙乾隆。由於該戲偏離歷史較大,有些批評者就說該戲“史不像史,戲不像戲,沒有價值可取”,顯然這是盲目無知的表現,戲曲本就允許虛構,那這部戲虛構也無可厚非,誠然這部戲虛構部分太多,但這是故事情節本身的需要。要按某些批評者的觀點,那估計整個豫劇所有劇目都難經得起歷史推敲。“故事裡的事說是就是,不是也是;故事裡的事說不是就不是,是也不是。”這是電視劇《宰相劉羅鍋》里的片尾曲,電視劇尚能如此戲說歷史,戲曲劉墉下南京戲說歷史無可非議。與其糾結其歷史不如來深究該戲的教化意義,從這部戲中我們可以清晰的看出中國人所信仰的善惡終有報、懲惡揚善的精神和王法面前人人平等的渴望。寄託著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期望,教化人們棄惡揚善。
二、扣人心弦的故事情節、觀賞性十足
豫劇《下南京·行路》(索文化飾劉墉)
三、刻畫了眾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這部戲的成功還在於刻畫了眾多個性鮮明的人物,正面人物:剛正不阿的劉墉、為國操勞的劉統勛、通情達理的國母及劉誥命、生性耿直的九千歲郭英;反面人物:老奸巨猾的太師耶律紅、心機毒辣的西宮耶鳳英、好色兇惡的童三封、通姦害夫的許翠屏、飛揚跋扈的許拔貢、囂張霸道的武狀元楊洪;中性人物:昏庸有道的乾隆、見風使舵的高總督及縣衙小官、美麗善良的民女金瓶、詼諧幽默的衙役孟義和高升、安分守己的張祿、愛女心切的許天官、俠肝義膽的壯士劉青、仗勢欺人的提牌官及催牌官、威武勇猛的張成與劉安。從底層民女金瓶到皇親國戚,從天官之女許翠屏到國太,涉及到社會的各個階層,眾多人物交相呼應,活靈活現,演繹出了社會生活的複雜多彩,善惡情仇,一幅幅鮮活的畫卷為觀眾徐徐展開。
四、行當齊全、角色具有代表性
生旦凈丑是戲曲的四大行當,而這部戲四大行當齊全,生有劉墉、乾隆、郭英、楊紅等;旦有西宮、許翠屏、國母、劉誥命、金萍等;凈有太師、高總督;丑有仝三封、縣衙小官、張祿(有的版本是丑角)。劉墉就是戲曲中清官的代表,如《包青天》中的包拯,《血濺烏紗》中的嚴天民;西宮、太師就是兇惡勢力的代表,豫劇中西宮和太師基本都是壞角色,如《下陳州》中的西宮,《三哭殿》和《趙匡胤登基》中的太師;豫劇中以仝三封為代表的勢力惡霸也不少,如《三上轎》中的張炳仁,《七品芝麻官》中的嚴誥命之子。這部戲里的角色人物都頗具代表性,觀此戲可知豫劇中角色的相通性。
五、眾多版本風格迥異各具特色
豫劇《下南京·搶棺》(索文化飾劉墉)
六、深厚的觀眾基礎和豐富多彩的演出形式
觀眾是戲曲的衣食父母,有了深厚的觀眾基礎,這部戲想不火也不行。在基層有很多演唱愛好者,他們的演唱地點相當廣泛,由於是跟著自己喜歡的演員學唱的,演唱風格也是豐富多彩。除了在流行地之外,在北京、杭州、上海、廣州、深圳等特大城市也有一批忠實的愛好者,有的在公園等公共場所演出該戲,在戲曲茶樓的演出有時也能看到該戲。豐富多彩的演出形式使得這部戲的影響具有廣泛性,搭戲台演出最有完整性和趣味性,由於請戲台演齣戲價相對於基礎觀眾來說比較昂貴,即使請戲台唱戲也多以一到三天,多者一個星期,演出時間的不足,使得大部分劇團都是分成五本相對獨立又互相聯繫的劇目來演出。婚喪嫁娶一般家庭都會請嗩吶演奏,這為該戲的演出提供了平台,還有戲曲愛好者的自娛自樂。這部戲還得益於新興媒介的廣泛傳播,從最初的廣播到電視,從電視到網路,由於這部戲的火爆,很多音像出版社就錄製了很多版本,這些版本傳到網上得以讓更多的觀眾了解和喜歡上該戲,在網上形成劉墉下南京的海量視頻,也成為豫劇中的熱門搜索詞條。百度貼吧、新浪微博、騰訊QQ等為來自各地的愛好者提供了交流平台,也讓大家足不出戶與紅臉名家零距離交流。特別是去年梨園春年度金獎得主孫祥雨因演唱《劉公案》一炮而紅,其在梨園春的演出唱段爭相模仿,其實有很多名家和戲迷演唱劉公案,孫祥雨的唱腔並不是最好的,稍顯稚嫩,但這絲毫不影響觀眾的熱情,大家更多的是對紅臉戲特別是劉公案登上官方舞台的的一種認可,20年擂主爭霸賽孫祥雨也是力壓群雄、博得頭籌,可見此戲深厚的觀眾緣。
七、這部戲爭論的是是非非
豫劇《下南京·坐堂》(索文化飾劉墉)
劉墉下南京是在基層演出的時候點戲最多的戲,豫劇中的任何一個劇目都無法和劉墉下南京的演出場次相比。是出版商出版的影像第一的劇目,由於非常的火爆又相繼推出等多部戲,網上形成海量視頻,《劉墉下南京》也成為百度視頻熱門分類中僅有六個的關鍵詞之一。也成為了紅臉演員必學必唱的課程戲,是紅臉藝術中的一張靚麗名片。這部戲非常的接地氣,越是草根文化越有活力。理性看待這部戲的爭論,有爭論和批評並不是壞事反而是一件好事,爭論越多說明關注度越高,爭論就像一面鏡子,把這部戲的優缺點全都照了出來,找出不足加以改進,揚長補短。這部戲立足於“懲惡揚善、伸張正義、忠孝愛民”,這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不會過時。保持住這部戲的傳播氛圍,讓更多觀眾,各層次觀眾都能接觸到,就會有越來越多的觀眾喜歡,也會越來越紅火。
有戲迷贊之:
豫劇劉墉下南京,
鐵面無私除奸佞。
豫劇《下南京·行路》(索文化飾劉墉)
劇情跌宕不平靜,悲歡離合留真情。
奇腔怪韻眾愛聽,各具千秋譽美名。
官家聞聲心不定,豫東紅臉民間興。
春暖花開融寒冰,光明磊落一身輕。
懲惡揚善凈心靈,是非自有後人評。
《劉墉下南京》雖然是紅臉戲,但行當齊全,生旦凈丑,豫東諸多名旦如段紅玉、曹君秋、張水英等在劇中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現,如《西宮賠情》和《搶棺材》等摺子也頗受百姓喜愛。豫東紅臉唱腔多真假嗓結合,先低后高,剛柔相濟,高低音銜接自如,渾厚樸實,耐人尋味。而且唱腔板式變化豐富,特別擅長運用偷字、嵌字、閃板、哀顫等技法,使人聽起來高亢激昂,剛健渾厚,蕩氣迴腸,同時又不乏細膩大方。
傳統舊本
《九頭案》,即全部15本的《劉公案》,豫劇連台本戲。蓋含:
1.《換太子》
2.頭本《清官譜》(一名《放糧斗奸》)
3.二本《清官譜》(一名《劉統勛斬子》,情節上與絲弦《金殿鍘子》相近)
4.《訪良鄉》(《鍘太師》前半本)
5.《鍘太師》
6.《鍘西宮》
7.《下南京》
8.《會總督》
9.《審花子瓜》(摺子)
10.《打茶館》(摺子)
11.《審旋風》(摺子)
12.《鍘曹英》(摺子)
13.《失印招親》
14.《雙開鍘》
15.《攆旋風》(情節在“會審鍘許”之後、“回京審鬼”之前,一般作為過場處理)
衍生版本
《劉墉回北京》謝慶軍飾劉墉
《劉墉下河南》,豫劇連台本戲;現存劉立河演出資料。
《劉墉坐南京》(蓋此劇應為《審花子林》,非“坐南京”),豫劇連台本戲;現存洪先禮演出資料。
《巧斷十命案》,豫劇連台本戲;現存洪先禮演出資料。
《珍珠衫》,一名《劉墉斷珍珠衫》;現存馮劉智演出資料。
《智審白面虎》;現存張枝茂演出資料。
《智審陰魂女》;現存張枝茂演出資料。
《劉墉二下南京》(實際上劇名與劇情不符),現存張枝茂、謝慶軍演出資料。
《三下南京》,豫劇連台本戲;現存索文化演出資料。
豫劇《三下南京》(索文化飾劉墉)
《劉墉搜宮》;現存范軍演出資料。
《劉墉歸天》;現存范軍演出資料。
《坐定遠》,豫劇連台本戲;現存朱坤芳演出資料。
《鍘太子》;現存洪先禮演出資料。
《鍘王爺》;現存洪先禮演出資料。
《平五虎》;現存洪先禮演出資料。
混淆版本
《劉墉下南京》(即全本《劉公案》)共五本,除此五本之外的相關劇目,不包括《劉公案》(即《劉墉下南京》)的範疇內,可以統稱為“劉公案”系列劇目,正如“包公案”、“海公案”系列劇目。
如全本《九頭案》、《劉墉下山東》、《二下南京》、《三下南京》、《劉墉坐南京》、《失印招親》等相關劇目不屬於連台本戲《劉公案》之內!
註釋:《劉墉下南京》,一名《劉公案》,此說法乃長久形成,約定俗成者,《鍘太師》起、《雙開鍘》止,非蓋含其他劉墉戲劇目。亦有演出全部《九頭案》者,以劉墉為主,起於《換太子》,止於《攆旋風》。另外,現有張家訓等其版本《劉墉下南京》,情節上蓋含后三本,即《下南京》、《會總督》(實際上刪去了大量唱工部分)、《雙開鍘》;不包括前兩本,劇本處理上有別於傳統五本的《劉公案》,為改編本。特此註釋,切勿混淆。
劇種版本
豫劇:《劉公案》(一名《劉墉下南京》)、《九頭案》(連台本戲,含五本《劉墉下南京》)。
此外許多劇種(除豫劇外)均有此相關劇目,現如下列出:
曲劇:《劉公案》(分五本:《訪良鄉》、《鍘太師》、《鍘西宮》、《下南京》、《陰陽針》)。
京劇:《鍘娘娘》、《鍘閣老》、《旋風告狀》、《砸鑾駕》、《忠臣不怕死》。
晉劇:《劉公案》。
評劇:《鍘西宮》、《鍘閣老》。
絲弦:《劉墉下南京》(“出京行路”至“會審鍘許”)、《鍘太師》、《鍘西宮》、《金殿鍘子》。
河北梆子:《鍘閣老》、《鍘西宮》、《劉墉下南京》(“出京行路”至“會審鍘許”)
墜劇:《劉公案》。
山東梆子:《鍘閣老》、《鍘西宮》、《劉墉會督》、《劉墉下南京》(“出京行路”至“搶棺審許”)、《雙開鍘》。
婺劇:《劉墉下南京》(分五本:《鍘太師》、《鍘西宮》、《下南京》、《會總督》、《雙開鍘》)。
經典唱段
劉新民《鍘太師》朝事一畢下龍廷
劉新民《鍘太師》一字字一行行細觀分明
索文化《鍘西宮》且低言來慢高聲
索文化、段紅玉《鍘西宮·西宮賠情》
索文化《下南京》劉三秀帶人馬離了北京
劉新民《下南京》劉三秀帶人馬離了北京
索文化、張水英《下南京·搶棺》
劉新民《下南京·搶棺》
張家訓《下南京·搶棺》
劉新民《會總督》搶來口棺材回衙門
洪先禮《會總督》搶來口棺材回衙門
劉新民《會總督》我在此江寧府把衣來更
洪先禮《會總督》我在此江寧府把衣更
洪先禮、張彩霞《會總督》又聽得中軍一聲稟
謝慶軍《雙開鍘》走街串巷把路問
張會麗《雙開鍘》有本后出京來山搖地動
謝慶軍、張會麗《雙開鍘》我一見劉墉兒跪溜平
張水英《雙開鍘》扎跪在大堂以上悲哀悲痛
人物行當
《鍘太師》
劉墉:老生,文陽,黑三,紅蟒,玉帶,紫襯褶,紅彩褲,厚底;后換忠紗,深藍色綉團花帔。
耶律紅:凈,勾水白臉,黑相紗,黲滿,紫蟒,玉帶,灰襯褶,黲鬢髮,彩褲,厚底。
郭英:小生,紫金冠,翎子,白蟒,玉帶,苫肩,彩褲,厚底。“巡城”換紅龍箭衣,黑馬褂,大帶,挎寶劍,馬鞭;后換小生白色蓮團繡花褶子。
劉延清:老生,白滿,立龍翅無絨球文陽(或立龍翅白相貂),白團龍蟒,玉帶彩褲,厚底;后換綉壽字絨鴨尾巾,銀灰褶子,內襯紫褶子,湘色彩褲,福字履。
金瓶:花旦
郭太平:丑,圓紗,黑八字吊搭,藍官衣,玉帶,青彩褲,朝方,扇子。
童三封:丑,綠荷葉巾,丑綠花褶子,內襯紅褶子,扇子,彩褲,朝方。
耶嘉:凈,中軍盔,黑三,紅開氅,彩褲,厚底。
童興:丑
《鍘西宮》
劉墉:老生,黑三,文陽,綠蟒,玉帶,紅襯褶,彩褲,厚底;后換紅團龍箭衣,紅大帶,甩髮,面牌。
乾隆:老生,王帽,黑三,黃蟒,玉帶,紅彩褲,厚底;后換九龍冠,黃帔,紅襯褶。
耶鳳英:旦,梳大頭,線尾子,鳳冠,女紅蟒,繡花裙子,彩褲,彩鞋。
郭英:小生,紫金冠,翎子,白蟒,玉帶,苫肩,執寶劍,淡青彩褲,厚底。
耶龍:丑,圓紗,丑三髯,紅官衣,素黃襯褶,玉帶,紅彩褲,厚底。
國太:老旦,老旦鳳冠,黃綢條,黃帔,襯褶子,福字履。
孫家淦:老生,箭紗(或忠紗),黲三,改良紫官衣,玉帶,紅襯褶,彩褲,厚底。
施世綸:正凈,白老三塊瓦臉,天青色員外巾,黲滿,天青色鶴形綉團花帔,彩褲,厚底。
劉安:生,大額子,藍繡花箭衣,黃大帶,彩褲,薄底。
《劉墉下南京》
劉墉:老生,黑三,方紗,深藍色官衣,玉帶,紅襯褶,扇子,紅彩褲,厚底;“坐府”換如意翅紗帽,深藍色繡花開氅(或白色綉麒麟開氅);“討封”換酒紅色紫官衣(或改良紫官衣);“行路”換酒紅色紫官衣,紅綉龍紋斗篷;“見督”換王帽,黃團龍蟒;“館遇”換青高方巾,深藍色褶子,紫絛;“會審”換酒紅色紫官衣。
許翠屏:花衫,梳大頭,線尾子,茨菇葉,點翠頭面,團花粉色帔,素青襯褶,花邊腰包,彩褲,彩鞋。
高俊成:正凈,勾紅十字門臉,侯盔,黑滿,紅行龍蟒,玉帶,彩褲,厚底。
許紳:丑,圓紗,黑八字吊搭,紅官衣,玉帶,黃襯褶,彩褲,朝方,扇子。
楊洪:武生,鴨尾巾,紅偏花,甩髮,面牌,白繡花箭衣,黃大帶,苫肩,扇子,彩褲,厚底。
劉青:武丑,二挑髯,俠義盔,花誇褲,白絛子,白大帶,偏球,白花抱衣,抱褲,薄底。
張祿:小生
龍國太:老旦,灰髮髻,老旦鳳冠,黃綢條,黃翔鳳帔,內襯褶,彩褲,福字履;“討封”換老旦黃團龍蟒。
施世綸:正凈,白老三塊瓦臉,天青色員外巾,黲滿,天青色鶴形綉團花帔,彩褲,厚底。
許延丞:老生,白三,緗色員外巾,緗色團翔鶴帔,彩褲,厚底。“會審”換白團龍蟒,立龍翅無絨球文陽,玉帶。
門子:老生,黑二濤,青羅帽,青褶子,青大帶,青彩褲,厚底。
高升:生,皂隸帽,黲三,藍緞布箭衣,大帶,彩褲,薄底。
孟義:生,皂隸帽,黑三,藍緞布箭衣,大帶,彩褲,薄底。
張成:生,黑三,大額子,綠繡花箭衣,紅大帶,彩褲,薄底。
劉安:生,大額子,藍繡花箭衣,黃大帶,彩褲,薄底。
提牌官:丑
催牌官:丑
劇本唱詞
《鍘太師·巡城》(逸空館主整理)
(郭英、四兵丁同上)
郭英:【搖板】
郭英奉令巡皇城,
巡營嘹哨要小心。
郭英:(白)俺,九千歲郭英。奉了天子聖令,巡營嘹哨,察看皇城。這軍士們,仔細了!
郭英:【導板】
將郭英在馬身忙傳軍令,
【原板】
一個個細留神巡察皇城。
初出世伴王駕東盪西征,
保乾坤立下了汗馬功勛。
到如今我朝中出了奸佞,
必須要滅此賊才把氣平。
【搖板】
東街西街俱看過,
回頭傳令速歸營。
《鍘太師》(逸空館主整理)
劉墉:【快板】
讀罷書信心頭惱,
大罵老賊不是人。
大不該起下篡位心,
大不該謀害我朝臣。
大不該良鄉獨霸行,
大不該觸動我父尊。
叫過賢弟速點兵,
太師府內去搜人。
《鍘太師》(逸空館主整理)
劉墉:【快板】
好一個調虎離山計,
好讓老賊不趁心。
叫過家院下請帖,
【搖板】
太師府內見機行。
《鍘太師·下帖》(逸空館主整理)
耶律紅:【內導板】
昔日有個王莽臣,
(耶律紅上)
耶律紅:【流水】
起下謀朝篡位心。
我女駕坐西宮境,
欽封我太師一品卿。
老夫有意學王莽,
一心想要稱龍尊。
良鄉縣裡練大兵,
要奪大清錦乾坤。
擄得二女知詳情,
【搖板】
好一似閻羅君私審無辜魂。
耶律紅:(念)
文武不通一品卿,
上欺天子下壓臣。
良鄉縣裡練大兵,
要奪大清錦乾坤。
耶律紅:(白)
老夫耶律紅,乾隆皇帝駕前為臣。因我那小女收萬歲寵愛,封昭陽內院。老夫,乃當朝一品太師,皇親國丈,位列朝班。今老夫打從那御街而過,兩個女娃娃攔轎,呈上來一樁官司。老夫也是好奇,讓她們宣讀。不想,那兩個女娃娃竟然告的是本太師,一告我的外男童三封,平日在那良鄉縣,橫行欺里,強佔花容。近又屯兵練馬,有謀篡之嫌。二告那良鄉縣令郭太平不顧王法,私扣朝廷命官,說是那御殿下劉墉之父,朝廷重臣劉延清。三告本太師私通反賊,欲謀龍位。幸然老夫接得此狀,不然這個秘密就要泄露了。看四下無人,將兩個女娃娃全身捆綁,帶到我的府第。老夫欲要審問她們,耶嘉!
耶嘉:(白)有!
《鍘太師》(逸空館主整理)
劉墉:(白)老賊!
劉墉:【快板】
一見金瓶與銀瓶,
老賊行事果是真。
吩咐人手抬銅鍘,
管叫老賊命歸陰。
《鍘西宮》(逸空館主整理)
乾隆:【慢板】
金鐘響玉鼓應王登龍廷,
喜的是太平年五穀豐登。
君有道民安樂天下同慶,
錦世界享不盡唐堯一統。
《鍘西宮》(逸空館主整理)
耶鳳英:【慢板】
耶鳳英丹犀境粉狀悲哀,
皆只為我的父屈赴陽台。
【二六】
那一日御殿下心暢歡懷,
邀我父東相府酒令大擺。
吃醉酒全不顧我父年邁,
口聲聲言耶家是蟊賊狼豺。
我的父只無奈罷宴離開,
三劉墉起禍念心生不歹,
仗銅鍘害我父命赴蓬萊。
【轉流水】
耶鳳英雖然是宮妃裙釵,
決然要報父仇把靈兒祭拜。
望萬歲秉國法切莫懈怠,
斬劉墉縱劉墉聖心自揣。
《鍘西宮》(逸空館主整理)
劉墉:【流水】
忽聽得萬歲宣一聲,
午門來了侯串宮。
那一日打從那大街進,
偶遇著郭英賢弟說分明。
我問賢弟急切因何故,
他言說耶律老賊殘害二女隱有案情。
太師府搜出人兩個,
還有我父書一封。
想起老賊平日恨,
銅鍘喪徠命不留情。
站立在金階用目來觀睜,
上面坐的是乾隆有道君。
莫不是耶妃奏一本,
道我劉墉無旨行。
罷罷罷,暫解我的心頭恨,
站立丹樨見聖君。
《鍘西宮·鬧朝》(逸空館主整理)
孫家淦:【原板】
勸千歲御錘且慢行,
老臣有本奏當君。
我朝一統百年穩,
全仗文武秉忠心。
【轉流水】
劉家輩輩忠良臣,
屈斬劉墉不能行。
可恨賊子讒言進,
屈死劉太與劉平。
嘆劉門蓋世的忠良無下場,
驚動了國太養老宮。
金口玉言來封贈,
才封劉墉鐵項金鎖御兒殿下三口銅鍘在朝中。
耶律紅仗女權勢重,
每日享樂何曾憂君。
若問欺壓哪一個?
滿朝文武俱怨恨。
既是查出謀龍位,
就該午門動斬刑。
劉墉為父雪恥恨,
又為國家除奸佞。
似這等又忠又孝為國辛勞忠良臣,
就該下旨加官贈,焉能打入絞鏈宮?
倘若是西宮娘娘心頭恨不解,
不妨劉墉去賠情。
望主三思而後行,
【散板】
莫留遺恨千古存。
《劉公案·領教》(逸空館主整理)
施世綸:【三眼】
嘆臣子東西奔飽經憂患,
施士倫受折磨壯志彌堅。
我也曾南京城秉公斷案,
顧私恩忘國法怎叫清官?
告職歸只為是身勞體倦,
坐施府享安康樂享晚年。
《鍘西宮·領教》(逸空館主整理)
劉墉:【慢板】
伯父說話欠思論,
休把今人比前人。
龍圖斷陽五殿行,
小包勉被鍘前事註定。
既是伯父秉清正,
【快板】
就該知王法不犯行。
若是侄兒到南京,
為什麼允張許兩家能不受刑?
怕的是為官身不正,
那時節江寧留罵名。
我一心要把官佞懲,
願做個大膽闖事人!
《鍘西宮·領教》(逸空館主整理)
施世綸:【散板】
賢侄南京且慢行,
伯父一語記在心。
登山涉水心要穩,
龍虎海潮不安寧。
侄兒此去要謹慎,
但願你任滿早回程。
《劉公案·討封》(逸空館主整理)
劉墉:【搖板】
龍國太與我看過寶,
【流水】
此寶兒倒是來歷高。
西涼夏國無貢到,
金銀蛤蟆進至當朝。
萬歲不愛打下殿角,
養老宮中流落拋。
老乾娘今日賜與我,
我好似真金體就不怕槍刀。
此一番南京上任走一遭,
怕什麼山虎與海蛟?
南京城無有災難到,
無話來明一筆勾銷。
南京城若有災難到,
怒惱了千歲我用奇寶。
摁到水盆它鳴叫,
養老宮中國太知曉。
不分晝夜兵發到,
想害我劉墉是自取火燒。
《劉公案·討封》(逸空館主整理)
劉墉:【導板】
叩罷頭來忙謝恩,
【劉贅】
龍國太待我好恩情。
宮中賜我金鉞斧,
還有日月龍鳳燈。
賜我三道皇王旨,
先斬後奏能進京。
褚黃袍、衝天頂,
天子尚方劍一根。
王侯子孫我管定,
壓定了這南京城內、大小官員、貪官污吏哪一個不遵,我照劍行!
《下南京·行路》(逸空館主整理)
劉墉:
劉三秀帶人馬離了北京,到南京走馬上任走上一程。
皆只為我鍘壞耶家兩條命,萬歲爺他命我差級坐南京。
抹王冠換一頂烏紗頭上戴,脫蟒袍換一身紫圓領。
在北京誰不知我三王千歲?有張成和劉安鎮京總兵。
在北京何人不知我侯串宮,至如今我去做小小府江寧。
在北京我坐的八抬轎,出北京換上了涼紗轎一乘。
張成劉安隨身護送,再看看校尉軍都改成了衙皂兵。
涼紗轎一行走再三埋怨,埋怨聲二主爺號乾隆。
這幾年貪戀酒色朝事不整,怎知道朝中又出奸佞?
耶律紅父女權重,上欺天子下壓文武卿。
論文不識一個字,論武拉不開一張弓。
一不憑文、二不仗武,全憑著他的小女駕坐西宮,每日里搽油抹粉哄朝廷。
動惱了二主爺傳旨問斬刑,多虧了老乾娘養老宮。
一不能殺、二不能斬,無奈何才命我官降三級坐南京。
劉三秀在北京來做官,南京的風俗習慣我不知情。
施伯父當年坐過江寧府,伯父的言語銘刻記心中。
他言講侄兒啊,南京城百姓都好管,可別惹張許兩家有功名。
他有那七十個秀才八十個舉,還有那九十六個京監生。
武貢拔貢無其數,還有個鐵嘴擰舌老拔貢。
告官告吏告百姓,外人送號叫纏不清。
劉三秀我居的大清的官,居清官無非是按律行。
你要是不犯大清的法,一筆勾銷無話明。
你要是犯了大清的法,不管你官多高勢多重,王子犯法與民同。
【轉快板】
出北京我走了數月整,不知何時到南京?
涼紗轎開言應,再叫劉安和張成。
【散板】
忙吩咐張成劉安往前動,十里亭不遠面前停。
來至在十里亭落了轎,二老總免點炮咱啞啞地進城。
《下南京·降香》(逸空館主整理)
劉墉:【三眼】
嘆英雄不能展鯤鵬巨手,
哪能夠替百姓為官出頭?
我也曾犯天威直言諫奏,
非是我血氣剛逆水行舟。
南京城官吏如猛獸,
【轉流水】
官貪吏橫甚腐朽。
張許勾結萬民愁,
黎民怨恨懼開口。
奉旨欽差坐知州,
要讓明光出雲頭。
蒼天不遂我追求,
獨自大展霹靂手。
《會總督》(逸空館主整理)
劉墉:【導板】
搶來口棺材回衙門,
【轉二八】
劉三秀到南京百樣事都不順心。
我在此八抬轎用目尋,
觀見了三班衙皂們。
一個個低頭抿著目,
二老總低頭悶沉音。
他們納悶我心明鏡,
都為我劉三修捏著一把心。
常言講一句好話三分暖,
我上前暖一暖二人的心。
我在此八抬轎開言應,
二位老總聽在心。
在大街咱只把張家的棺材搶,
老拔貢他必定告狀進京門,
萬歲爺要是准了他的本,
貶太爺回家去為民。
但等上司公文到,
換官不換衙皂們。
正行走想起來前朝的古,
宋朝有一個包大人。
包明公他在朝官居一品,
白天斷陽夜能斷陰。
他斷過啞巴來告狀,
下陳州他斷過石頭人。
前朝古無頭命案他斷多少,
沒見過劉三修搶來口棺材能斷死人。
【轉快板】
既然搶,就得問,要把棺材抬衙門。
劉墉:【搖板】
忙吩咐孟義高升衙門進,
孟義高升聽在心。
衙皂:(白)啊!
劉墉:【搖板】
與太爺擂鼓升堂虎威穩,
帶來犯法人許家千金。
《會總督》(逸空館主整理)
高俊成:【原板】
坐察院依權勢威風凜凜,
憶當年不由人回味懵醒。
【轉快三眼】
居相府著厚恩刻骨銘心,
終不忘大恩人待我真情。
任江南不聞那朝廊一分,
陷深淵好叫人顛倒願盟。
我也曾欲報恩為官清正,
怎奈是官宦潮魚龍雜行。
一樁樁一件件非我本性,
老天爺降下罪不能擔承。
南察院叫百姓好生懼恐,
(高俊成坐)
高俊成:【散板】
哪料想白虎位附有堅冰?
《會總督》(逸空館主整理)
劉墉:【導板】
我在此江寧府把衣來更,
【轉二八】
抹烏紗換王冠身穿蟒龍。
在腰中系一根八寶玉帶,
龍鳳朝靴二足蹬。
我在此江寧府改扮齊整,
擺下了滿付鑾駕八面威風。
今日里不妨對他實話講,
也不妨露一露我的真名。
我在此金車輦開言便應,
二位老總近前聽。
若問太爺名和姓,
我本是三太子名叫劉墉。
此一番官降三級南京上任,
真不巧一上任偏偏遇見許翠萍。
在大街咱只把她的棺材搶,
老拔貢告狀察院中。
咱在此江寧府改扮齊整,
會一會三江總督高俊成。
【搖板】
坐車輦只來到察院門外,
高叫聲孟義往裡傳稟。
《會總督》(逸空館主整理)
劉墉:【散板】
我一見高俊成跪地平,
不由的三千歲怒氣生。
高俊成:(白)千歲!
劉墉:【原板】
南察院我與你好言封敬,
劉墉:(白)高總督,請坐!
高俊成:(白)千歲!
劉墉:【二八】
把你的居官事明上一明。
當初你不得第販詩畫形,
我的父起憐意爾做了侍童。
每日里端茶遞水朝夕侍奉,
劉相府三道本恩奏九重。
實指望南京地你為官清正,
一貪贓二賣法苦害百姓。
老拔貢南察院赫然一令,
你差定提牌官去提江寧。
提牌官要銀二十兩,
催牌官要四十不叫開封。
提牌官我打他四十板,
催牌官打八十並未留情。
坐南京我先未拜門禮贈,
財禮未有送到府門。
至如今你是總督權勢重,
我是小小府江寧。
論國法我應當將你責懲,
霎時間好一似磕頭蟲。
走上前與總督好言奉敬,
本御言來你且聽。
張家相公有冤情,
是非曲直並未察明。
咱當官使權為民所用,
為社稷執法正官紀嚴明。
張祿一案不可看輕,
千歲還需細斷分明。
我有心出衙訪民景,
千萬不可透露了風聲。
張祿案千鈞重南京震動,
細斷公正,屈服胡行,何去何從,你要仔細權衡!
劉墉:【搖板】
辭別了高俊成回江寧,
案情利害要分明!
《雙開鍘·館遇》(逸空館主整理)
劉墉:【搖板】
狂風日落烏鴉噪,
【流水】
孤燈明滅人寂寥。
吹來愁緒有多少,
一齊攢聚在心梢。
南京城內甚喧擾,
喬裝改扮走一遭。
張祿一案叫人心焦,
這案情關係絕非小!
《雙開鍘·館遇》(逸空館主整理)
劉墉:【搖板】
遙看英雄無跡塵,
與我留下信一封。
【轉原板】
人命關天事宜大,
特來明白是與非。
上寫劉青頓首拜,
拜上江寧知府人。
家貧作了樑上君,
張祿府上看的清。
許家有個千金女,
【轉流水】
她本是張家不賢的人。
大長青入了親夫主的腹,
好與楊洪結鸞盟。
大人性命須當緊,
還望看在冤死人。
江寧的衙堂再相會,
一樁一件說分明。
《雙開鍘·會審》(逸空館主整理)
劉墉:【搖板】
奉勸聲老年伯莫要動氣,
聽侄兒講一講這個道理。
許賢妹她本是天官之女,
天官女必讀過聖賢經詩。
似這樣本應該知書達理,
卻為何勾姦夫暗害伉儷。
我的老年伯,你養得一個好閨女。
只說的老年伯甩手離去,
轉回頭再對國母從頭提。
至如今我拿出了真憑實據,
國母娘看此事該怎樣結局?
改善建議
說說幾個紅臉演員演出《劉墉下南京》不恰當或者在舞台不夠協調的地方!
一:在《鍘太師·投狀》一場,官丑郭太平(或曰郭彥平)上場,竟有脫衣服穿衣服的表演部分,極大的破壞了舞台美,實為不該!
二:在《鍘太師·投狀》一場,官丑郭太平(或曰郭彥平)與劉延清對話中,應有三次心裡變化,且每一次變化演員臉上和身上都是有戲的。在不知道劉統勛的身份是,郭應該表現為蠻橫無知;一開始聽說其身份是,郭笑臉賠罪,與前者有所變化;后劉不饒郭時,郭知曉自己的靠山(即太師耶律紅)大於劉統勛時,第二次轉變面孔,不在以禮相待,露出“膽大”面目。演員對於這個人物不應該只停留在無能小官的表演上,它既不同於《七品芝麻官》(唐成)的幽默形象,又不同《審頭刺湯》(湯勤)的小人形象。相比較《審頭刺湯》的湯勤,郭應該表現的更為“小”些(從扮相和身份也看得出)。
三:在《鍘太師·觀書》一場,當劉墉讀罷書信后,心情不會再一旁繼續悲哀,更多的是憤怒!所以按劇情看,接下來應該安排幾句快板(或者快流水),才能更恰當的表達人物,而不是讓劉墉在位子再上唱上幾十句,那樣是不合適的!
四:在《鍘太師》中,劉墉有下朝回府的情節,正如唱詞所曰“朝事一畢下龍廷”。接下來應該安排一段流水板,用於“表祖”(這樣《鍘西宮·行路》的“表祖”也可以遷移或者去掉),這時候劇情和舞台氣氛不是很異常,可以安排一段平和的唱段(比如流水,但不要過於太長)。
五:侯串宮是串宮侯的倒置,非侯傳宮,蓋以“串宮”恰之。
六:劇中劉墉被降三級,故為四品官員,即四品卿,非七品,當以茄紫官衣合適,藍官衣相較既把真實身份江寧知府“貶低了”,又把類似“二朝廷”的隱藏身份難以顯現,讓觀眾難以明白,故在《下南京》中當以茄紫官衣合適。
七:圓領即官衣,非圓綾,許多紅臉演員不明白於此,皆唱詞有誤。
八:在《鍘西宮》中,劉墉的扮相黑三、文陽、綠蟒、玉帶、厚靴。這是標準配置,然今竟有駙馬套扮相(曲劇扮相暫且不論)、實為不該,與劇中人物身份完全不符。且此扮相非“文戲武唱”!雖說綠蟒常以武將身份者(或與軍隊、兵權等有關係者)用之,然此劇並不存在“武”的部分,儘管是“文戲”但何來“武唱”?該先輩演員用此服裝視之觀眾,以表劉墉剛強正直、不畏權貴(其實本身他也是權貴)、手握大權(身份顯赫、地位非凡、三口御鍘壓定滿朝)方為合理緣由。
九:《下南京·行路》唱詞中有“趙乾隆”的說法,雖不為錯(經有關人士研究發現,不僅僅是豫劇,墜子、大鼓等曲藝也有“趙乾隆”的說法。經過翻閱資料,愛新氏呼己為趙姓,故形成愛新與同述之緣由。),系民間俗稱,但趙為姓,則乾隆非其名也。故“號乾隆”當為恰當說法(乾隆即其年號),但在此不否認“趙乾隆”的說法,尤以“叫乾隆”之“叫”過於口語化(戲劇語言無論唱詞和念白非平日言語),故應當舍,以“號乾隆”替之。
十:《劉公案》中,太師耶律紅與其女耶鳳英非同一姓。蓋初編者將原版本中“葉里紅”衍化成“耶律紅”,原版本的“葉鳳英”衍化成了“耶鳳英”,故而從一姓化為兩姓(耶姓不同於耶律姓)。本劇即為虛幻傳唱,兩人姓名已成知繁之詞,故筆者認為此處無須再次更改!
十一:《劉公案》中,劉墉在“表祖”唱段中的大哥劉太(或曰劉泰),蓋流傳中姓名衍化成誤導致,筆者認為從簡取“劉太”(歷史亦無有此人)之名用之。如京劇《連環套》黃天霸之父取“黃三太”,而非“黃三泰”,此處即從簡處理。
十二:在《劉公案·出京》中,有“國母娘養老宮又賜寶龍(寶隆)”的唱段。此處有兩個解釋。“寶龍”即一種寶物,此處泛指寶物的意思。或曰“寶隆”即“隆寶”倒置;“隆寶”即寶多,寶珍之意。故兩處皆可行通,但筆者認為,最好取簡意,以“寶龍”用之方使觀眾更容易的明其所由。
十三:《劉公案》乃至整個豫東調,在唱詞取用轍口方面,大多選取庚青韻。比如《鍘太師》“朝事一畢下龍廷”乃庚青韻;《鍘西宮》“且低言來慢高聲”為庚青韻;《下南京》“劉三秀帶人馬離了北京”庚青韻;《會總督》“我在此江寧府把衣來更”仍為庚青韻。《會總督·鬧堂》“搶來口棺材回衙門”與《雙開鍘·訪青》”走街串巷把路問”則為人辰韻。庚青韻可與人辰韻混用(以京劇《上天台》為典型),用之始者已不為所知。趁此優勢,任何唱詞均可囊如庚青韻中。然而又有時混入中東韻。廣義的中東韻包括了庚青韻,狹義則不含之。“ong”與“eng”差別仍較大,故一般分離兩韻。轍口尚有十三道(實際上更多一點),故筆者人物在唱詞方面能夠加大質量,開拓方向,不要在韻口上盡局限與庚青韻(或者人辰韻)。如《二下南京》的“娘娘把臣來阻擋”則為江陽韻,這顯然是演員們在開拓唱腔的廣度,這是可喜的動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