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6條詞條名為劉志偉的結果 展開
- 中國射擊隊運動員
- 江西省南昌市安義縣政府黨組成員、副縣長
- 南京市江北新區管委會副主任
- 湖南省郴州市委原常委、政法委書記
- 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橋頭鎮原黨委書記
- 中山大學教授
- 浙江省麗水市人民政府秘書長
- 溧陽市光華高級中學黨總支書記、校長
-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
- 河南交通職業技術學院院長
- 廣東紀委駐省公安廳紀檢組第二紀檢室副主任
- 遼寧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 九江鎮初級中學教師
- 阜新市人大申訴控告委員會副主任
- 中國自由搏擊運動員
- 鄭州大學文學院教授
- 中鐵總公司人力資源部副部長
- 籃球運動員
- 天津市人民政府駐北京辦事處副主任
- 原寧都師範教務處主任
- 廣東省中山市政協副主席
- 甘肅省天水市清水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
- 北京科技大學副教授
- 承德醫學院附屬醫院主任醫師
- 廣東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潮劇演員
- 如皋市委督查室主任
- 安陽殷都文化研究院院長
- 魯能新能源(集團)有限公司新疆分公司小草湖風電場場長
- 寧夏交投高速公路管理有限公司銀川南收費站黨支部書記、站長
- 律師
- 天津大學工學碩士
- 安慶市環境保護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 國家行政學院教授
- 電子科技大學副教授
- 畫家
- 湖北大同保險經紀有限公司江西分公司總經理
劉志偉
中山大學教授
徠劉志偉,男,漢族,1955年出生於廣東省韶關市,畢業於中山大學歷史學系。
1983年起,一直在中山大學從事明清社會經濟史教學與研究。1994年開始任中山大學歷史學系教授,現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學—中山大學歷史人類學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山大學亞太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兼任教育部歷史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社會史學會副會長,中國經濟史學會理事,廣東歷史學會副會長。先後以客座教授、客座研究員或訪問學者身份,多次到英國牛津大學、美國耶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台灣暨南大學等境外大學任教或從事研究。
劉志偉教授的研究涉獵明清社會經濟史的多個領域,已發表論著包括明清時期的財政賦稅、鄉村社會結構、社會動亂、商業與市場、對外貿易、手工業、宗族與家庭、婦女、族群與民俗等課題,特別在探討明清戶籍賦稅制度和傳統鄉村社會經濟結構的變遷方面著力尤多。從80年代中期以後,他長期與海內外的人類學家與歷史學家合作,深入到鄉村社會中,把田野調查和文獻研究結合起來,探索社會經濟史研究與人類學研究的對話的新方向,拓寬和深化了研究的領域。研究成果先後在中國、美國、加拿大以及香港、台灣等地區發表,四次被邀請在美國亞洲學會年會上宣讀研究論文, 在海內外中國有相當的影響。主要的論著包括1997年出版的專著《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戶籍賦役制度研究》,以及在美國發表的“Lineage on the Sand:The Case of Shawan”和“Lineage, Market, Pirate, and Dan: Ethnicity in the Pearl River Aelta of South China”,在《歷史研究》發表的《地域社會的結構過程:歷史學與人類學的對話》、《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明清華南地區宗族發展的意識形態基礎》、《叢鄉豪的歷史到士人的記憶————由黃佐《自敘先世行狀》看明代地方勢力的轉變》,在《清史研究》上發表的《地域空間中的國家秩序:珠江三角洲沙田-民田格局的形成》等論文。其中《女性形象的重塑:“姑嫂墳”及其傳說》一文被收入由鍾敬文先生擔任學術總監的《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
在教學方面,先後為本科生、研究生開設了《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史》、《傳統中國鄉村社會研究》、《明清史文獻》、《明清史專題》等課程。他主持的“歷史教學網路服務系統”建設項目,獲國家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附:主要論著目錄
著作:
1. 《在國家與社會之間:明清廣東戶籍賦稅制度研究》,中山大學出版社,1997
2. 《經營文化:中國社會單元的管理與運作》(與陳春聲合作主編),香港教育出版公司,1999
3. 張聲和家族文書,香港華南研究出版社,1999。
4. 《18-19世紀羊城風物——英國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院藏廣州外銷畫》,(與劉明倩合作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3年
5. 《清代全史》第五卷(合作),遼寧人民出版社,1991年。
6. 《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下卷)》(合作),武漢大學出版社,1993年。
7. 《梁方仲文集》(編),中山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論文:
1. 關於明代徭役制度的兩點商榷, 《北京師範學院學報》, 1982年第四期。
2. 廣東攤丁入地新論, 《中國經濟史研究》, 1989年第一期。
3. 簡論明清時期廣東沙田的所有權, 《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 1982年第一期。
4. 明代均徭中的銀差與力差, 《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 1982年第二期。
5. 明代市舶司遷移電白、澳門說質疑, 《廣東史志》, 1986年第一期。
6. 明代一條鞭法改革前廣東地區賦役制度考述, 《明清廣東社會經濟研究》,廣東人民出版社, 1987,廣州。
7. 明末潮州地方動亂與“民”“盜”界限之模糊, 《潮學研究》, 第7輯,1998年。(與陳春聲合作)
8. 明清時期廣東仕宦開海思想的歷史發展, 《學術研究》, 1986年第三期。(與戴和合作)
9. 明清時期廣州城市經濟的特色, 《廣州研究》, 1986年第一期。
10. 明清珠江三角洲地區里甲制中“戶”的衍變, 《中山大學學報》, 1988年第三期。
11. 清代後期廣東絲織工場的個案研究,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87年第三期
12. 清代經濟運行的兩個特點——關於市場經濟的論綱, 《中國經濟史研究》, 1990年第三期。
13. 清代廣東地區圖甲制中的“總戶”與“子戶”,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91年第二期。
14. 明清珠江三角洲傳統市場的發展, 《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回顧與前瞻》,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2。(與陳春聲合作)
15. 清代前期廣東地區的里甲差役及其改革, 《十四世紀以來廣東社會經濟的發展》,廣東高教出版社, 1992年
16. 略論清初稅收管理中央集權體制的形成, 《中山大學史學集刊》(第一輯),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2年。
17. 神明的正統性與地方化關於珠江三角洲北帝崇拜的一個解釋, 《中山大學史學集刊》,第二集,廣東人民出版社, 1994年。
18. 明代廣東地區的“盜亂”與里甲制, 《中山大學史學集刊》(第三輯), 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年。
19. 清末民初的鄉村自治--沙灣《辛亥年經理鄉族文件草部》介紹, 《慶祝王鍾翰教授八十五暨韋慶遠教授七十華誕學 術論文合集》,黃山書社, 1999。
20. 隆記茶行史事補, 廣州博物館編:《鎮海樓論稿》,廣州美術出版社, 1999。
21. 試論清代廣東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 《中國經濟史研究》, 1988年第二期。
22. 系譜的重構及其意義:珠江三角洲一個宗族的個案分析,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92年第四期。
23. 宗族研究與社會科學中國化, 王賓和阿讓?熱?比松編:《獅在華夏——文化雙向認識的策略問題》,中山大學出版社 , 1993。
24. Lineage on the Sands: The Case of Shawan, in Helen Siu & David Faure ed. Down to Earth.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Stanford 1995.
25. 大族陰影下的民間神祭祀:沙灣的北帝崇拜, 《寺廟與民間文化》,台灣:漢學研究中心出版, 1995年。
徠26. 移情與史學研究之境界----讀《柳如是別傳》,《柳如是別傳與國學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與陳春聲合作)
27. 傳說、附會與歷史真實:珠江三角洲族譜中宗族歷史的敘事結構及其意義, 《中國譜牒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9。
28. 地域空間中的國家秩序:珠江三角洲沙田-民田格局的形成, 《清史研究》, 1999年第2期。
29. 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明清華南地區宗族發展的意識形態基礎, 《歷史研究》, 2000年第三期。(《歷史研 究》五十年文選(社會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7月)。
30. 宗族與沙田開發——番禺沙灣何族的個案研究, 《中國農史》, 1992年第四期。
31. 族譜與文化認同——廣東族譜中的口述傳統, 《中華譜牒研究》, 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0年。
32. “虛席以待”背後:牛津大學聘任陳寅恪事續論, 《陳寅恪與二十世紀中國學術》, 2000年。
33. 祖先的世系與文化認同——關於明清時期廣東地區家譜的幾個問題, 紀寶坤等(編):《族譜與海外華人移民研究》,新加坡華裔館, 2002。
34. 海外商業活動與鄉族紐帶——以沙滘楚旺房陳氏族譜為例, 紀寶坤等(編):《族譜與海外華人移民研究》,新加坡華裔館, 2002。
35. Beyond the Imperial Metaphor: A Local History of the Beidi (Northern Emperor) Cul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Chinese Studies in History (Fall 2001), 2002.
36. 女性形象的重塑:姑嫂墳的傳說,《二十世紀中國民俗學經典》,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
37. 滿天神佛:華南的神祗與俗世社會,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編:《嶺南歷史與社會》,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2003。ISBN962-937-086-7, 2003。
38. 邊緣的中心——“沙田-民田”格局下的沙灣社區, 《中國鄉村研究》,第一輯,商務印書館,2003。ISBN7-100-03720-4, 2003。
39. 地域社會與文化的結構過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歷史學與人類學對話, 《歷史研究》2003年第一期。
40. 大洲島的神廟與社區關係,鄭振滿、陳春聲主編《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41. 宗族、市場、盜寇與蛋民——明以後珠江三角洲的族群與社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第三期。(與蕭鳳霞合作)
42. 宗法、戶籍與宗族——以大埔茶陽《饒氏族譜》為中心的討論,《中山大學學報》2004年第四期。
43. 十八十九世紀廣州洋人家庭的中國傭人,《史林》2004年第四期。(與程美寶合作)
44. 從域外尋找Canton,《廣州藝術博物院院刊》2004年第一期。
45. Lineage, Market, Pirate, and Dan: Ethnicity in the Pearl River Aelta of South China, in Pamela Kyle Crossley, Helen F. Siu, Donald S. Sutton (Ed),Empire at the Margins: Culture, Ethnicity, and Frontier in Early Modern Chin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5.(與蕭鳳霞合作)
46. 歷史敘述與社會事實——珠江三角洲族譜的歷史解讀,《東吳歷史學報》,第14期(2005年)。
47. 叢鄉豪的歷史到士人的記憶————由黃佐《自敘先世行狀》看明代地方勢力的轉變,《歷史研究》2006年第6期。
書評、筆談、隨筆:
1. “移民”----戶籍制下的神話,《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25期,2001年10月。
2. 《明清土地契約文書》評介, 《中國史研究》, 1990年第一期。(與葉顯恩合作)
3. 《最早來華的攝影家》一文補正, 《歷史大觀園》, 1994年第6期。
4. 1987年廣州國際清代區域經濟史暨全國第四屆清史學術討論會紀要, 《清史研究通訊》, 1988年第二期。
5. Academics between communism and commerce, (美國)Academe Vol.85, No 4, 1999.7-8.(與程美寶合作)
6. 陳寅恪與“牛津”緣一面的真相----牛津大學聘請陳寅恪檔案, 《明報月刊》, 1999年四月號(與程 美寶合作)
7. 從梁方仲教授的學術貢獻看史學的功能, 《學術研究》, 1994年第5期。
8. 地方史研究的人文主義取向, 姜伯勤:《石濂大汕與澳門禪史》,學林出版社, 1999。
9. 讀《梁方仲經濟史論文集補編》,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85年第二期。(,與湯明 合作)
10. 對清代區域經濟特點的探索, 《南方日報》, 1988年3月28日。
11. 紀念湯明燧教授學術報告會綜述, 《廣東學術通訊》, 1993.10-11
12. 嘉靖《增城縣誌》評介, 《廣東史志》, 1986年第四期。
13. 揭示傳統中國政治鬥爭的經濟和文化內涵----讀《明代政爭探源》, 《廣東社會科學》, 1992年第二 期。(與陳春聲合作)
14. 經濟史研究的科學化追求與人文關懷--讀《市場機制與社會變遷--18世紀廣東米價分析》, 《歷 史研究》, 1994年第5期。(與鄭振滿合作)
15. 開放的歷史及其現代啟示——讀《華南絲區:地方歷史的變遷與世界體系理論》, 《農村經濟與社會 》, 1988年第五期。
16. 理解傳統中國“經濟”應重視典章制度研究,《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二期。(與陳春聲合作)
17. 歷史學本位的傳統中國鄉村社會研究, 中國歷史學年鑒1997,三聯書店,1998年。(與陳春聲合作)
18. 牛津與中國研究, 東方文化, 1996年第2期。
19. 評沈清松《創造性的對比與第三條路的探索》, 載周英雄、陳其南編《文化中國:理念與實踐》,台北:允晨文化公司, 1994年出版。
20. 評鄭振滿:《明清福建家族組織與社會變遷》, 《東方文化》,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 1993第二期。
21. 尚余孤瘦雪霜姿--湯明遂傳略, 湯明燧文集, 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與陳春聲、戴和合作)
22. 社會主義與對外開放(筆談), 開放時代, 1988年第一期。
23. 數字化時代的歷史學教育, 中國高等教育, 2000.13,14期。
24. 提高理論思維能力,培養現代學術意識, 《改革與實踐》,中山大學教務處編,中山大學出版社, 1999。(與陳春聲合作)
25. 尋找香港文化的根源(從歷史中尋找“香港文化”), 明報月刊, 1997年1月號。與程美寶合作)
26. 應重視傳統農業發展的社會空間, 《中國經濟史研究》, 1994年第1期。9與陳春聲合作)
27. 一份神誕活動的通告,《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四期,1996.7.
28. 對《珠江三角洲田野考察介紹》的幾點補充,《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七期,1997。附:答陳澤泓先生,《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十期,1998。
29. 簡介《許舒博士所藏張聲和家族文書》,《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八期,1997。
30. 徵求解讀一張地契,《華南研究資料中心通訊》,第十期,1998。
31. 文化建設必須以學術與教育為本,《嶺南學術論壇》2004年第四期。
32. 《區域、結構、秩序——歷史學與人類學對話》特約評論人語,《文史哲》,2007年第五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