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位於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

此陵為大學士阮元清嘉慶年間大學士阮元經考證並出資修復,清嘉慶十二年(1807年)大學士阮元為其立碑建石,揚州知府伊秉綬隸書“隋煬帝陵”。

帝陵佔地3萬平方米,由石牌樓、陵門、城垣、石闕、側殿、墓冢等組成,呈隋唐建築風格。

上世紀80年代以後,該處經過多次整修,已經成為揚州著名的旅遊景點。1995年被列為省級文保單位。

2013年揚州曹庄隋煬帝墓被確認為隋煬帝和夫人蕭后最後埋葬地后,此地被認為是隋煬帝的“偽陵”。

2019年10月7日,入選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典故軼事


撲朔迷離的雷塘

雷塘隋煬帝陵和最新考古發掘出的隋煬帝墓相距有5公里,但這兩個地方都可能屬於古代大雷塘的範圍,而且在此次考古發現的隋煬帝墓正處在蜀岡南緣,相傳吳公台就位於隋宮城西側蜀岡之上,所以新發現的隋煬帝墓在地理上既可以屬於雷塘,也可以屬於吳公台。主編的《江蘇通史·隋唐五代卷》的專家張學鋒認為,此次發現的隋煬帝陵應該屬於雷塘地區。

雷擊三塘

煬帝下葬用的是帝王葬禮,引起天雷震怒,轟隆隆一聲巨響,擊碎棺柩,掀屍棺外,雷擊之處,水漫成塘。連葬三次,連遭三次雷擊,最後改用平民禮制,才得草草殮埋。這三處雷擊而成的陂塘,便被取名曰“上雷塘”、“下雷塘”和“小新塘”。

漢磚葬隋皇

這個“隋煬帝陵”里的墓也曾受過衝擊,有人從墓里弄出過許多古磚,後來經過專家測定,這些磚是東漢時代的。漢磚葬隋皇,本就有些蹊蹺只不過這個事一直都沒有說破。也難怪此次當地可以如此肯定的認為新發現的隋煬帝墓是真墓。

阮元尋找隋煬帝陵

阮元研究起隋煬帝陵是事出偶然,嘉慶十年,阮元之父阮承信病逝,阮元從浙江巡撫任上辭官,回鄉守孝三年。第二年,因為阮氏的墓廬在“雷塘”,於是阮元開始了對隋煬帝墓的考證。
阮元在他的《研經室集》中寫到,明代嘉靖年間的維揚志圖中,在地名“雷塘”的北面畫了一道墓碑,碑刻“隋煬帝陵”四字。阮元覺得時間過得不太久遠,“不應迷失,乃問之城中人,絕無知之者”。
正好他遇到一位老農,老人說那陵還在,當地俗稱“皇墓墩”。於是阮元就找到了墓址,他後來在書中寫到:見陵地約剩四五畝地,且多荒墓,予(阮元自稱)乃坐陵下,呼村民擔土來,委土一石者與一錢,不數日,積土八千石。植松百五十株,而陵乃出然。“阮元復請伊秉綬書墓碑,碑正中為”隋煬帝陵“四字,又恢復舊觀,現在的”隋煬帝陵“基本規制還是保持著阮元所修時的原狀。

槐泗陵址


槐泗鎮陵址,為清代誤認陵址,現為省級文保單位,位於邗江區槐泗鎮槐二村。大業十四年,江都兵變,叛軍司馬德勘等煽動兵變,推宇文化及為首縊弒隋煬帝。
楊廣死後,蕭后與宮人用漆板床板做成棺材,殯於江都宮西院流珠堂內,后陳棱集眾縞素,為煬帝發喪,備儀衛,改葬於吳公台下,衰杖送喪,慟感行路。唐武德五年(622)又以帝禮移葬於雷塘之北。
由於年深日久,隋煬帝陵漸漸荒蕪,已不為人知。直到清嘉慶十二年(1807),才被住在雷塘附近的揚州學者阮元發現,遂加以整修。隋煬帝陵前,有阮元修陵時立的石碑。碑文題“隋煬帝陵”四字,是當時的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寫。右側為“大清嘉慶十二年在籍前浙江巡撫阮元建石”,左側為“揚州府知府伊秉綬題”。陵的南邊,有塊石護坡,遊人可拾級而上。陵四周則植以松柏。1983年後陸續修葺,修復了神道和陵台。周圍林木蔥鬱,多為松柏、石楠和女貞。

歷史沿革

雷塘
雷塘
“入郭登橋出郭船,紅樓日日柳年年。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隋煬帝陵位於揚州城北4公里的雷塘,邗江區槐泗鎮隋煬帝東路。大業14年(618),初殯於宮內流珠堂,后改葬於城西北的吳公台下,唐武德三年(620),唐高祖以帝禮葬於雷塘今址,其墓年久荒蕪。
雷塘,又稱為“雷坡”,傳吳王曾經在這裡建造釣魚台。南朝的時候,這裡山水園林,樓榭亭台,為江南勝跡。宋代以後,這裡湮滅無存,只剩孤冢一座,百姓稱為“皇墓墩”。後世揚州文人宗元鼎作詩諷刺隋煬帝說:帝業興亡世幾重,風流猶自說遺蹤。但求死看揚州月,不願生歸駕九龍。
清嘉慶十二年(1807),學者阮元發現后,重立陵碑,上鐫隸體“隋煬帝陵”四字,由清書法家、揚州知府伊秉綬書。1983年後陸續修葺,修復了墓道和墓台。周圍林木蔥鬱,多為松柏、石楠和女貞。

主要景點

整個帝陵佔地約3萬平方米,有石牌樓、陵門、城垣、石闕、側殿、陵冢等組成。整個帝陵形制獨特、是典型的隋唐建築風格。

陵區一覽

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半畝田。
作為千徠古一帝,統一中國,平定邊疆,開運河、修馳道、築長城、建洛陽、修榆林的隋煬帝的陵墓卻非常小。一進門就可以看到墳包了。但是面積雖小,卻也不失隋唐帝王陵墓的霸氣。
隋煬帝陵外大門
隋煬帝陵外大門
帝陵正門
帝陵正門
進入陵區,高大的石碑樓橫樑上書寫著“隋煬帝陵”斗大的四個正楷字。陵門氣勢恢宏,寬敞的正門配以兩個偏堂,左偏堂為隋煬帝生平圖片
展覽,陳列了數十幅圖畫,圖文並茂地簡略介紹了隋煬帝功過並存的一生。右偏堂為書畫成列室,懸掛了江蘇省和揚州市知名書畫家的作品。其中,尤以揚州文壇宿將、長篇歷史小說《隋煬帝》的作者丁家桐所書長軸最吸引人:“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
帝陵佔地3萬平方米,有石牌樓、陵門、城垣、石闕、側殿、陵冢等組成。整個帝陵形制獨特、氣勢雄偉,城垣、石闕、陵冢是世界上罕見的帝王的葬式,是典型的隋唐建築風格。
墓前立有巨型墓碑,底座為階梯
隋煬帝陵內的景觀
隋煬帝陵內的景觀
式,上部為片狀雲,中部左上方刻有“大清嘉慶十三年在籍前浙江巡撫阮元建石”;正中刻“隋煬帝陵”,每個字為臉盆大小;右下方刻有“揚州府知府汀州伊秉綬題”。
隋煬帝陵內的景觀
隋煬帝陵內的景觀

陵墓維修

陵碑
陵碑
1986年初步整修,1995年對其進一步整修保護,佔地3萬平方米,存雷塘、祭台、陵冢三歷史遺跡。1999年再次整修,增建石牌坊、大門、石橋等建築。進行隋煬帝陵二期工程的建設,使之成為揚州北郊重要的旅遊區。
隋煬帝陵整修后對外開放。
整修過的隋煬帝陵,在古城揚州正式對中外遊客開放。
隋煬帝陵位於歷史文化名城揚州市北郊的槐泗鎮境內的雷塘北側,始建於唐武德5年(公元622年),為隋朝第二代皇帝楊廣與皇后蕭氏的合葬墓。
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佔地3萬平方米,由石牌坊、陵門、石橋、祭台、神道、城垣、石闕、側殿、陵冢等組成,除石牌坊、陵門為後建外,其餘均為歷史遺留文物。
整修恢復后的隋煬帝陵,形式獨特,氣勢雄偉,其墓冢為十分整齊的平頂金字塔形,高12米,四邊均為規則的等腰梯形,上下邊長分別為8米和29米,城垣、石闕、陵冢是罕見的隋朝帝王葬式,具有典型的隋唐建築風格。

真墓確定

隋煬帝陵
隋煬帝陵
2013年年3月,考古部門在揚州市西湖鎮司徒村曹庄“中星海上紫郡”房地產建設項目中發現兩座磚室墓。2013年4月中旬,揚州曹庄隋唐墓葬一號墓出土了一合墓誌,志文中有“隨故煬帝墓誌”等文字。隨後南京博物院、揚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蘇州市考古研究所組成聯合考古隊開展考古發掘工作。昨天的論證會上,此次考古發掘領隊、揚州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長束家平彙報了揚州曹庄隋唐墓葬考古發掘與文物保護情況。
專家稱墓內兩顆牙齒鑒定為50歲左右的男性個體,結合文獻記載,隋煬帝楊廣生於公元569年,卒於公元618年,年齡和“牙齒年齡”吻合,確認一號墓主人是隋煬帝楊廣。二號墓內保存有部分人骨遺骸,經南京大學體質人類學專家鑒定為大於56歲、身高約1.5米的女性遺骸。二號墓雖無文字信息,但根據墓葬形制、墓內出土高等級隨葬品和對人骨遺骸的鑒定,結合文獻記載,判明墓主人正是隋煬帝蕭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