澤庫鎮

澤庫鎮

徠澤庫鎮位於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最南端,三面環海,海岸線長達39.84公里,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環海公路經跨海大橋東與榮成市相連,距火車站30公里,距威海國際機場30公里,距威海港、石島港60公里。

概況


澤庫鎮位於文登市最南端,南瀕黃海,北與侯家鎮為鄰,西與南海新區小觀鎮隔海相望,東經長會口跨海大橋與榮成市虎山鎮相接,三面環海,鎮政府駐澤庫村。轄23個村民委員會,人口2.2萬人,面積61.8平方公里,耕地1818.6公頃,海岸線長39.84公里。澤庫鎮屬典型的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其特點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無霜期長,春季乾旱多風,夏季雨量集中,秋季溫和涼爽,冬季乾冷少雪。全年氣溫日平均12度。年降水量800左右,最暖月出現在8月,甚至延至9月;最冷月為2月。2012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7.53億元,財政收入4443.4萬元,與2011年相比增長了36.2%。農民人均純收入16346元。境內地勢平坦,無河流;交通便利,省際環海公路穿境而過。文登歷史上建設規模最大的地方公路--聖海路於2011年10月1日正式竣工通車,連接澤庫鎮與文登城區,加速城區與南海兩大板塊融合對接,是實現陸海統籌、聯動發展而規劃建設的一條戰略大通道。境內有五壘島灣畔、牛心島、里島、長會口跨海大橋等風景名勝,旅遊資源得天獨厚。

社會事業


徠澤庫鎮有鎮文化站、廣播電視站各1處,有村級文化活動中心23處,文化戶18個,各類圖書室35個,藏書20餘萬冊。有幼兒園1所,在園幼兒180人,教師18人;小學2所,在校學生720人,教師70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初中1所,在校學生780人,教師110人,初中適齡人口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有鎮級醫療衛生機構1處,基層衛生所18處,門診部30個,有床位80張,澤庫鎮醫院佔地面積1300平方米,設有內、外、婦、兒、五官、中醫口腔等14個臨床科室和醫技科室。有醫生46人,其中主治醫師7人、初級職稱37人、工人2人。醫院能開展胃切除、腸截除、脾切除、闌尾切除、斜疝修復、膽囊膽道手術、剖腹產、子宮切除等手術項目。該鎮有郵政、電信各1處。全鎮裝機總量10000部,入戶率97%。年遞送郵件6萬件,訂閱報刊雜誌1萬份。23個村村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8%。現有有線電視用戶9000戶,入戶率97%。全鎮23個村全部通上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村路硬化率100%。澤庫鎮先後被評為“全國經濟發展千強鎮”、“中國最具投資潛力的城鎮”、“全國環境優美鎮”等榮譽稱號。2011年1月,又被威海市委、市政府授予“全市信訪維穩先進單位”稱號;2011年2月,被威海市委、市政府授予“國內經濟合作工作先進單位”稱號;2012年被文登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鎮”、“對外開放先進單位”、“突出貢獻單位”等榮譽稱號;被威海市政府安全委員會授予“威海市安全生產先進單位”稱號。

沿革


清末,今境域屬甘泉都六里和九里。1930年,屬第四區慈家鎮、五壘鄉、灘西鄉、花島鄉。1941年12月,屬文登(東)縣五壘島鎮。1956年末,屬侯家鎮澤庫鄉、劉家鄉、慈家鄉。1958年末,併入侯家人民公社。1964年3月,自侯家公社析置澤庫公社。1984年3月,撤公社設澤庫鄉。1992年撤鄉設鎮。

地理環境


澤庫鎮位於文登區最南端,三面臨海,鎮政府駐澤庫村,轄23個行政村,9812戶,2.4萬人,面積61.8平方公里,耕地2378公頃,灘塗1333.3公頃,參池400公頃,海岸線長39.84公里。新修環海公路從境內穿過,經跨海大橋與榮成市邱家鎮相連。2003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43.4億元,財政收入284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527元,比上年增加360元。該鎮漁業生產發達,擁有前島、慶順兩個漁業碼頭,2家造船廠,7家漁業公司,捕撈漁船800艘,國際海上運輸貨輪32艘,總噸位突破10萬噸。海洋資源豐富,盛產多種魚類、貝類等海產品,尤以牡蠣、海參養殖為多。水產品年產量20萬噸,形成以遠洋捕撈、海產品精深加工、海珍品養殖、造船、育苗、國際海上貨物運輸和特種毛皮動物養殖為主的漁業產業鏈。其中水貂、狐狸等養殖業發展較快,存養量達80萬隻。農業優先發展高效經濟作物,建成蘆薈生產加工基地,高標準蘆薈大棚達600多個,糧食總產量1.2萬噸,果品總產量1544噸,蔬菜總產量4575噸,肉類產量1200噸。工業主要有模具製造、紙製品加工、輕鋼結構、建築安裝等行業。有中學2所,小學3所,在校學生3600人。計劃生育率100%,人口自然增長率-6.89%。2003年,被威海市委、市政府授予農村教育工作先進鎮稱號。

區位


澤庫鎮位於文登區最南端,西鄰南海新區,北接侯家鎮,東經長會口大橋與榮成市虎山鎮相連,環海公路、聖海路從境內穿過。全鎮下轄23個行政村,9408戶,2.5萬人,面積61.8平方公里,海岸線長39.84公里。
澤庫鎮地理位置優越,與日本、韓國隔海相望,距市區25公里,距機場40公里,距文登火車站25公里,氣候宜人,屬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自然資源豐富,旅遊前景廣闊。

工業發展


澤庫鎮
澤庫鎮
船廠
船廠
全鎮擁有企業51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8家,主要是前島漁業公司、慶順漁業公司,第二漁業公司、澤庫漁業公司、澤庫鎮漁業公司、第四漁業公司、南辛庄漁業公司、文登旭威模具有限公司、文登區五壘島養殖公司、文登區千祥水產食品有限公司、前島漁業公司冷藏廠、澤庫村冷藏廠、澤庫村第二冷藏廠、長會口村冷藏廠、文登區外貿紙箱廠、永財冷藏廠、雙龍冷藏廠等,具體涉及模具製造、紙製品加工、輕鋼結構、建築安裝、冷藏加工等產業項目。自1994年慶順漁業公司從日本購買1300噸的商船以來,擁有遠洋商貿運輸船40條,總噸位12萬噸。屬於集體漁業公司所有制的有8艘,其他全部屬於股份制;從新舊程度看,近幾年先後在青島靈山、榮成海達及乳山等造船廠建造商船10艘,其餘全部屬於從日本購買的舊商船;從噸位和年限看,舊商船噸位一般在1300噸——6700噸之間,船齡在82年——92年之間,新造船分3000噸和3300噸兩種,具體運輸年限在25年左右。購買同樣噸位的商船,2003年以前僅需300萬元左右,現在則需1200萬元,船價翻了兩番。3000噸新造船,2003年以前造價約為1400萬元左右,現在成本上漲到2000萬元左右,增加了30%。一艘新造船年總收入在800——1000萬元,扣除保險、掛靠及正常維護等具體費用外,單船年純收入500——700萬元。股份制商船進行獨立經營,單船核算,每年除上交總公司30萬元的管理費外,其餘收入全部以紅利的形式進行分配。2、船廠:前島船廠成立於1976年7月,地處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澤庫鎮,北距環海公路3公里,通過跨海大橋與石島港相連,自然水深5-7米,佔地面積9.8萬平方米,海岸線900多米,碼頭長250米,建築面積1.5萬平方米,是船舶修造的理想之地。總資產4500萬元,固定資產原值5200萬元,固定資產凈值4000萬元,資產負債率30%,擁有500噸級橫移區1條,水平船台13萬平方米,配有龍門吊及相應的平台工作區,並配有計算機放樣、數控下料、自動焊接、冷熱加工機械等適應現代化造船所需的設備,先後取得ISO9001:2000認證和銀行信譽“AAA”級。職工120人,主要建造DC808型、890型漁船及拖駁船,年建造能力6000噸。慶順船廠位於長會口村,企業總資產1200萬元,固定資產原值800萬元,固定資產凈值600萬元,資產負債率60%。擁有50噸航吊一座,500米塢道一條,主要用於建造1000噸以下漁船,曾是全區主要的漁船建造企業。銀行信譽等級為“AAA”級,現正在與葫蘆島渤船重工業進行協商合作。

規劃


聖海路、濱海路、南海新港及長會口大橋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的建設,極大地提升了澤庫鎮的區位優勢,構築起了北通城區、東連榮成、西接南海新區、南達新港的重要交通樞紐地位,承接文登與榮成、海外與內陸多個經濟面的輻射,在新一輪的發展中面臨著重大的機遇。
澤庫鎮重新審視了發展目標和發展定位,當前的初步設想是,銜接臨港產業區規劃和港口規劃,立足澤庫實際,重點引進臨海、涉海項目,以鎮區為中心,以聖海路和濱海路為軸線,按照沿路伸展、組團遞進、帶狀發展的思路,高標準規劃,加快沿線村莊改造,配套完善基礎設施,吸引項目集中集聚,構築T型產業發展平台,在產業布局、工作標準、開發氣勢、發展勁頭上全面與南海新區對接,著力把澤庫打造成為一個臨港產業重鎮和濱海度假新城。

特色產業


對蝦

對蝦
對蝦
威海地處山東半島東部,沿岸各大海灣均是對蝦洄遊、繁衍、棲息的場所,因此具有得天獨厚的捕撈和養殖條件。年產量為2萬多噸。鮮活對蝦體色青中襯碧,玲瓏剔透。熟后通體橙紅,如珊瑚雕就,觀之色艷悅目,食之鮮美異常,為蝦類上品。

牡蠣

澤庫鎮
澤庫鎮
俗稱海蠣子,是威海沿海名產。牡蠣貝殼厚硬,殼型多不規則,有近圓型、近三角型、長形等。牡蠣肉肥美爽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素有“海底牛奶”之美稱。據分析,干牡蠣肉含蛋白質高達45%~57%、脂肪7%~11%、肝糖19%~38%。此外,還含有多種維生素及牛磺酸和鈣、磷、鐵、鋅等營養成分。鈣含量接近牛奶的1倍,鐵含量為牛奶的21倍,是健膚美容和防治疾病的珍貴食物。牡蠣的食用方法較多。鮮牡蠣肉通常有清蒸、鮮炸、生炒、炒蛋、煎蚝餅、串鮮蚝肉和煮湯等多種。配以適當調料清蒸,可保持原汁原味兒;若食軟炸鮮蚝,可將蚝肉加入少許黃酒略腌,然後將蚝肉蘸上面糊,用油鍋煎至金黃色,以蘸油、醋佐食;吃火鍋時,可用竹籤將牡蠣肉串起來,放入沸湯滾一分鐘左右取出便可食用;若配以肉塊薑絲煮湯,煮出的湯白似牛奶,鮮美可口。牡蠣肉亦可加工成干品,稱為蚝豉。若把鮮牡蠣肉及汁液一起煮熟曬乾或烘乾后便成為熟蚝豉。若要保持全味則不煮,將牡蠣肉直接曬乾,便成為有名的生曬蚝豉。蚝豉食用方法也各式各樣。

大菱鮃

大菱鮃
大菱鮃
大菱鮃身體扁平近似圓形,雙眼位於身體左側。成魚有眼的一側呈青褐色,有點狀黑色素和少量皮刺;無眼的一側呈白色,光滑無刺,背鰭和臀鰭很長,幾乎連接頭、尾,無硬棘。大菱鮮為冷溫水型底棲魚類,平時遊動少,在我國又稱“多寶魚”和“蝴蝶魚”,是名貴的低溫經濟魚類。其特點是生長快,當年可達0.5kg以上,魚體圓菱形,比一般比目魚厚,體內無小骨亂刺,鰭條為軟骨,出肉率高,肉為白色長三角形,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經濟價值高。膠質蛋白含量高,具有很好的滋潤皮膚和美容的作用,且能補腎健腦,助陽提神;經常食用,可以滋補健身,提高人的抗病能力。

海參養殖

海參
海參
澤庫鎮利用近海水域資源豐富的優勢,不斷引進開發養殖精品,擴大規模,提高海產養殖精品的科技含量。在開發大鯪鮃成功后,又引進海參養殖技術,探索蝦池養殖海參新路子。在2001年試養2公頃海參成功的基礎上,2002年在五壘島規劃建設海參養殖園區,採取優惠政策,鼓勵鎮內外客戶投資開發蝦池築礁養參。至2003年,已吸引本鎮及日照東營、威海、大連、韓國等地40多家客戶前來投資養殖海參,新增參池200多公頃,累計投資8000多萬元。全鎮海參養殖業迅速發展,海參養殖面積突破333.3公頃,成為全省海參蝦池築礁養殖示範基地。為進一步利用資源優勢,在蝦池築礁養參的同時,開發潮間帶圍灘築堤養參,在前島至港南和長會口村海灘規劃兩處築堤養殖區。已有5家客戶在養殖區圍灘築堤養參,面積達到33.3公頃。

各村介紹


澤庫 明永樂時,侯姓來水澤之北立村。770戶。
南台 明末,李姓由柳林來烽台頂西高地立村,初稱小台。1981年易今名。
150戶。
西泊 清初,姜姓由今乳山縣峒嶺來平泊之西立村。1947年,邵家莊併入。
437戶。
南靠山 明末,梁姓南靠山嶺建村,簡稱南山。236戶。
慈家灘 明永樂時,慈姓臨海灘建村。750戶。
尹家 明末,尹姓來居,稱南尹家,簡稱尹家。410戶。
南嶺 清初,周姓來山嶺南端建村,稱嶺上。1981年更今名。188戶。
花島 明洪武十三年,于姓由今榮成花園來半島建村。436戶。
辛立庄 清初,遲姓由綠楊來烽火墩北建村,居不同方位者稱之為西墩、
南墩、北墩、墩后。清光緒時更今名。240戶。
辛旺庄 明末,王姓建村,名新王莊,演作辛旺庄。388戶。
寨里 清初,胡姓由靖海衛遷胡家寨土城之內建村,又名城裡。193戶。
姚家 明末,姚姓來胡家寨東建寨東姚家,簡稱姚家。220戶。
劉家 清初,劉姓自文城來胡家寨東建寨東劉家。建國后,簡稱劉家。
248戶。
周家 清初,周姓由高村遷胡家寨東建寨東周家,簡稱周家。240戶。
小葛家 明末,葛姓由石硼子遷此建村。230戶。
長會口 清乾隆時,李姓由李家疃來長會海口之北建村。825戶。
后島 明末,馬姓由寺前來五壘島之北立村。820戶。
灘西頭 明初,楊姓由佃里來海灘西頭建村。547戶。
寨西 清初,郭姓由尹家來胡家寨之西建村,稱寨西小郭家。同治后,稱
寨西。101戶。
寨前 清初,毛姓由榮成遷胡家寨之南建村。173戶。
港南 清朝中期,吳姓由南下河來港汊西南立村。275戶。
南辛庄 清初,徐姓由徐家來居。地處南隅,稱南新莊,演作南辛庄。
224戶。
前島 明初,高姓由海陽縣來五壘島南立村,別稱南島。930戶。

城鎮特點


連村路

澤庫鎮
澤庫鎮
2003年,根據威海市提出奮戰三年實現村村通油路的要求,抓住機遇,自我加壓,提出年內全部實現“村村通”的目標,並列入全鎮重點工程,與鎮、村幹部年終考核直接掛鉤,在全鎮掀起連村路建設熱潮。為不增加農民負擔,鎮政府採取依靠政策向上級爭取一部分,鎮財政擠出一部分,有條件的村集體分擔一部分,鼓勵社會捐助一部分的辦法,自籌資金,分流融資,確保工程資金快速到位。尹家村黨支部書記侯成合以自己的紙箱廠作抵押,向銀行貸款20萬元,村裡總投資60萬元,把村內村外主要道路、街道全部硬化,面積達2.3萬平方米。南嶺村兩委成員捐款2500元,帶動黨員群眾捐款修路,籌措資金20多萬元,完成硬化任務。全鎮幹部群眾捐款總額達16.5萬元。為保證工程質量和進度,以招標方式選擇實力較強的兩家建築公司,划段施工,並安排專業技術人員對工程進行督導監理,嚴把質量關。7月18日,全鎮共投資1000多萬元,活動土石3萬方,拆遷房屋58間,新修大小橋樑6座,鋪設水泥路面24萬平方米,全長38公里。僅用半年時間,全鎮23個村全部完成道路硬化任務,成為威海市第一個實現村村通硬化路的鎮。

科技特派員

澤庫鎮
澤庫鎮
在文登區澤庫鎮農村生產第一線,時下正活躍著一個特殊的科技服務群體——10多名科技特派員,他們投身農村,與農民群眾結成多種形式的利益共同體,不斷開拓農產品生產、加工與銷售路子。“經濟要發展,科技要先行,農民種養想致富,先向科技特派員問問路。”這是常掛在澤庫鎮老百姓嘴邊的一句話。今年種什麼、養什麼、加工什麼,農民都願意找駐村的科技特派員商量把脈。在鎮里,村民們都把科技特派員當成了農村經濟發展的領路人。在澤庫鎮,種植果樹是傳統的農業項目,果樹產量不見遞增,效益上不去,農民們急著找鎮農技特派員“問診把脈”。為了解開鄉民的這個心結,澤庫鎮農業技術推廣站特地邀請市農業局的專家到村裡進行農業技術交流,了解農戶種植情況,並與農戶一起到果園查看果樹的長勢和種植品種。澤庫鎮已派出了4名科技特派員。這些土專家活躍在田間地頭,大力推廣新技術、新品種,帶動了試點企業、基地及周邊的農業結構調整,增強了農村經濟發展後勁。科技特派員在農業生產的各個關鍵環節進行技術指導。他們充分發揮自身優勢,開展多層次、多內容、多類型的農業實用技術培訓工作,做到“上好培訓課,引好致富路,技能培訓手把手,跟蹤服務到地頭”幫助解決生產實際難題,提高農民科技文化素質。根據農民實際需求,按照“一本技術手冊、一張明白紙、一張培訓卡、一張教學光碟”的模式進行培訓。截至目前,澤庫鎮舉辦各類培訓班5次,培訓農民200多人人,發放技術資料2000多份。培訓活動中,科技特派員結合當地實際情況,與農民座談交流、現場指導,把被農民喻為“致富秘笈”的科技資料送到農民手中。由科技特派員牽頭,澤庫鎮已組建2個養殖協會,已成為農村經濟發展中不可忽視的新生力量。目前,兩個協會已帶動水貂養殖5000多戶,100多萬種;刺參養殖戶400多戶,1萬多畝。初步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創造出一批叫得響、市場佔有率高的品牌基地。在新農村建設中,科技特派員通過科研項目的實施和帶動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使農民開闊了視野,增加了收入,還幫助當地農民建立起新型農村生產合作組織,形成自我“造血”功能,為農村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旅遊資源
澤庫自然景觀保留完整,海邊北面、東面、西面是起伏的連山,山上是成片茂密的松樹林,南面是潔白的海灘,還分佈著大小不等的鵝卵石。大面積的淺海灘塗,盛產海礪子、蛤、海螺、蟹等海產品,非常適合發展以趕海、觀海、漁村農家樂為主題的休閑旅遊項目。近海中有人石、二島等幾個海中小島,可以與棧橋相連,旅遊吸引力較大。近海坡度平緩,長1000米,深度才降1米。發展遊艇的空間非常大。便利的交通條件和區位優勢。與環海公路咫尺之間,正在興建的長會口跨海大橋將於2008年建成。切處於全市南海經濟大開發的規劃區內,發展前景非常廣闊,沿海優美風光有待於進一步開發,是適合發展旅遊業的首選之地。

相關報導


主動對接打造區域“藍色”板塊
2009年夏天,位於澤庫鎮長會口村的海香冷藏廠廠長董崇海格外高興,長會口大橋的合龍貫通,讓他看到了文登、榮成“隔海相望變通途”后帶來的商機。恰逢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熱潮湧動,董崇海適時為自己的產品打出“藍色海域”的品牌,目前,他的海鮮連鎖店已發展到10多家,輻射全省。
董崇海是澤庫鎮主動對接半島藍色經濟區的實踐者和受益者。在澤庫,這種主動對接的理念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
“澤庫人要‘跳出澤庫看澤庫’,以南海視野、文登視野甚至是半島視野關注澤庫的發展。”澤庫鎮黨委書記劉黎寧反覆強調這樣一種理念和視野。
澤庫的對接理念,源自其所處環境的戰略位置。位於半島藍色經濟區規劃的前島灣畔的澤庫,三面環海,是文登南海大開發中最具價值的次區域板塊,處中日韓海上運輸的橋頭堡位置,扼海上交通大動脈的咽喉。
澤庫的對接理念,源自其得天獨厚的區域資源。澤庫海岸線長達40公里,擁有優質沙灘、天然海水浴場和海邊松林,盛產多種名優水產。海洋資源、旅遊資源豐富,港口距離黃海主航道僅16海里,最適合建設深水大港。陸域交通發達,腹地廣闊,具有巨大的開發潛力和廣闊的發展空間。
由此,澤庫以主動對接的姿態活躍在區域大開發之中,也正是這種對接理念,讓澤庫在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戰略框架下,如魚得水。
對接發展思路。“半島藍色經濟區戰略的提出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作為傳統漁業強鎮的澤庫鎮如何發揮比較優勢,打好藍色經濟牌,走向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的‘深藍’區,是我們一直思索的問題。”劉黎寧對藍色經濟區建設的發展有著深刻的認識。
當南海以其臨港產業和高端製造業入圍省級規劃后,澤庫鎮迅速掀起機關幹部投身南海項目建設的熱潮。鎮黨委堅持把服務臨港項目做為“頭號工程”來抓,做到幹部在現場工作、情況在現場了解、問題在現場解決。在全力推動下,轄區臨港產業“領頭雁”白雲船舶實現了“大幹一個月,項目要投產”的既定目標,成為南海臨港產業區內第二個投產項目。
對接基礎設施建設。澤庫人緊緊抓住文登規劃建設濱海路和高島路的大好契機,做好前期工作,保證了道路建設的順利進行。他們還緊密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張家埠新港、疏港路建設的基礎工作。
對接產業。澤庫鎮以藍色經濟區建設中的“六大海洋優勢產業”作為產業對接點,以開發40公里的海岸經濟長廊為總抓手,以港口碼頭建設為中心,重點發展船舶製造、濱海旅遊、臨港工業等主導產業。
主動對接為澤庫鎮帶來了項目、規模、技術和市場。張家埠新港、白雲船舶、大唐風電、鼎能風電、銀沙水產等系列產業項目先後落戶澤庫,總投資額達到30億元。
乘風揚帆再遠航
2010年秋金秋時節,沿著“澤長”線東行,最惹人注目的是一個個錯落排列的風電機組,它們和著秋日的微風在陽光下緩緩地轉動。澤庫鎮黨委書記劉黎寧告訴記者,6月30日,大唐文登風電發電有限公司一期30台機組就併網試運營了,這是澤庫鎮“轉方式、調結構”的又一範例。
近年來,隨著南海大開發的快速推進,聖海路、濱海路、南海新港及長會口大橋等一批重大基礎設施陸續建設並投入使用,為澤庫鎮創造了新一輪發展機遇,全鎮上下緊盯“藍色”戰略、“綠色”產業,結合“轉方式、調結構”的要求,提出了“一帶兩軸三區”的發展思路與布局,重點向船舶製造、臨港產業、新能源和旅遊產業挺進,開拓了發展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