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波羅什人寫信給蘇丹王

1891年俄羅斯畫家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創作的油畫

《查波羅什人寫信給蘇丹王》是俄羅斯畫家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於1880—1891年創作的一幅布面油畫,現收藏於聖彼得堡俄羅斯博物館。

查波羅什人是16—18世紀時期的俄國哥薩克人在烏克蘭的組織,他們大多是從地主奴役下逃出來的農奴,有常備軍兩萬多人,勇敢善戰,殺富濟貧,頑強不屈。土耳其蘇丹王曾寫信規勸他們歸順於土耳其帝國,這些哥薩克勇士們熱愛自己的祖國決不歸降,於是他們就擬一封信給蘇丹王。

作品內容


哥薩化傳統,畫鮮征,整展族精形——征服。列賓在談到這幅畫的構思時曾說過:“我們的查波羅什人使我高興的地方就是自由,他們創作造就造就了平等的兄弟友誼來保衛自己的信仰和人格的最高品格。這些小股民族的勇士們具有強大的精神力量,不僅保衛歐洲抵禦東方的掠奪者,而且傾情地哈哈取笑東方掠奪者的高傲。
查波羅什人寫信給蘇丹王圖
查波羅什人寫信給蘇丹王圖

創作背景


歷史背景

查波羅—紀俄哥薩烏蘭組織,奴役逃農奴,備,勇敢善,殺富濟貧,頑強屈。土耳蘇丹王曾規勸歸順土耳帝,哥薩勇熱祖決歸降,擬封蘇丹王。

創作過程

列賓童熟查波羅土耳蘇丹,喜歡勇敢、智。
這幅畫的第一張草圖作於1878年,那年夏天列賓在莫斯科郊區阿勃拉姆采沃的馬蒙托夫莊園做客。在某次晚會上有人講起了查波羅什人的故事,並宣讀了令人捧腹的信件。列賓深為查波羅什人的豪邁激動,他當時就勾畫了一張草圖。
在19世紀80年代,為了搜集有關的歷史材料和尋找在烏克蘭聚居的查波羅什人的後裔,列賓先後三次去烏克蘭作調查研究,豐富自己的印象,並修改構圖。列賓以一個學者的認真態度,研究了查波羅什人的習俗、服裝、髮式、武器、用品。他畫了成百張草圖。如畫中桌子上擺的那個帶細頸的瓶子,就是考古學家從查波羅什人的墓穴中發掘出來的,這是他們在埋葬夥伴時,為了使死者在地獄中不致寂寞,而故意安放的盛滿燒酒的細頸瓶子。有了酒喝,亡人就會過得快樂了。
整個1880年夏季,列賓和他的學生瓦·謝洛夫一起在烏克蘭度過,他們走訪了查波羅什人居住過的地方,尋找畫面上的人物模特,在船埠、在農村、在住店、在集市,列賓畫了無數速寫。從秋天起他就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創作中。
這幅畫畫了很多年,可是列賓仍感覺人物的形象不夠豐滿。在1888年夏天,他又去了庫班,在這南俄草原上,哥薩克的形象,豐富了他的畫面。被葉卡捷琳娜二世女王取締了在城鎮居住權的查波羅什人後裔,聚居在庫班草原。列賓從他們那裡得到很多資料,可以說是“滿載而歸”。

作品鑒賞


藝術形式

從藝術形式上看,這幅畫採用的是流行於19世紀下半葉的風俗畫形式。用橫長的幅面、結構不同姿態的人物,通過一個特定的情節,使人物與人物之間發生密切聯繫,笑的表情成了整幅畫面人物刻畫的著力之處,以笑統攝畫面。在笑的表情中,畫面人物又顯出眾多的豐富表情,每個人物都是那樣個性鮮明、神情畢現,因此,這幅風俗畫又兼含有群體肖像畫的特點。歷史題材、風俗畫形式、肖像畫的手法三者合而為一。

人物形象

這是一個多人物的場面,畫面的人物俯仰站立,圍成一團,中心是執筆寫信的將領。畫家選取了最能傳達查波羅什人性格的時刻,將查波羅什人聽到大快人心的妙語而爆發出鬨笑的情景描繪下來。由於年齡、性格、經歷和體態的不同,他們的神態各有差異,有的捧腹狂笑,有的開懷大笑,有的含蓄微笑....在這在這片笑的波浪中,背對畫外身著白衣的統帥笑得仰身向後,坐在他的左邊的將領上身袒露,俯身向前,抬頭含笑地看著講出妙語的人。在寫信人的上方,一位長著腮腮鬍子的中年人,一手抬在胸前,一雙炯炯有神的眼睛露出狡黠幽默的表情,這句引起眾人開懷的妙語大概出自他的口中。立在他右邊的一位老者,身著紅頭頭戴帶白帽,雙手捧著腆起的肚子,張嘴狂笑,他那銀白的大鬍鬚在笑聲中抖動。在講話人的後面人群中,相貌粗魯、衣衫襤褸的漢子,他一面大笑,同時一手舉起指向遠處,口中似乎還在喊著粗話。其餘的人各有笑態,構成一幅笑的圖畫。

重要展覽


1891年11月,畫家在皇家美術學院展廳舉辦第一次列賓個人畫展,展出作品二百九十八件,紀念創作生涯二十周年。首次展出《查波羅什人寫信給蘇丹王》和《宣傳者被捕》。

作者簡介


列賓(1844—1930年),俄國19世紀後期到20世紀上半期最偉大的畫家,他以其無比豐富的創作和卓越的表現技
列賓圖
列賓圖
巧,把俄羅斯現實主義繪畫藝術發展到高峰。列賓出生在哈爾科夫省丘吉耶夫村一個屯墾士兵家庭,自幼酷愛繪畫,少時畫過聖像畫,19歲時為報考美術學院來到彼得堡,先隨克拉姆斯柯依學畫,20歲時考取了美術學院,在學院里受到嚴格的繪畫基礎訓練。學習期間經常參加克拉姆斯柯依組織的“星期五晚會”活動,結識了進步文化人,閱讀到進步文藝作品,接受了民主主義影響,和克拉姆斯柯依、斯塔索夫等親密往來,通過他們受到車爾尼雪夫斯基等人啟蒙文藝思想影響,確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和藝術觀。1871年支支支離兒女的復活》這一宗教題材畫獲學院金獎並出國留學。1873年作為留學生訪問了歐洲許多藝術勝地,文藝復興的美術並沒有使列賓滿足,在給斯塔索夫信中還發泄了對拉斐爾作品的不滿。他在國外學習三年,回國后定居莫斯科,從事繪畫創作活動。
列賓非常關心俄國的革命和解放運動,他和俄國民主主義革命者們有著共同的思想和感情。但是他不贊成民粹派的空想。列賓是一位全能的繪畫大師,他不僅是肖像畫家,而且是最傑出的風俗畫家、歷史畫家,他以寫實的藝術手法直接描繪革命者題材,塑造了一群革命家和覺醒了的大眾形象。他的寫實主義繪畫技巧已爐火純青。他自己說過:“在繪畫上我的主要原則是,要按原樣畫素材。對我來說,色彩筆觸、筆法技巧等已不是問題,我所執著追求的是事物的本質和對象的本來面貌。”像他這樣充滿生氣的作品在世界繪畫中也不多見。在他的作品中一切物象都沉浸在空氣和光線之中,都統一在微妙的色彩調和之中,每件作品都有其獨特的構圖,獨特的色調。形體和色彩,素描與繪畫的有機統一,使他的作品充滿無限的生命力。他曾被倫勃朗印象派吸引,爾後又崇拜委拉斯開茲哈爾斯
晚年的列賓作品中很少看到他早年的那種戰鬥姿態。他開始尋求新的創作道路,聽從托爾斯泰的教導純粹純粹的粹藝術發生了興趣,與斯塔索夫分道而行了。列賓晚年對社會政治問題感到厭倦和迷惘,從而使他走進了脫離現實的純藝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