沛縣梆子

沛縣梆子

〖沛縣梆子〗 亦稱江蘇梆子,流行於以沛縣為中心的廣大蘇北、魯西南、豫東、皖北,故名。

正文


記載


其來源說法不一,其中有兩種說法,一為來源於山東梆子,二為河南梆子。前種較為流傳,產生於清同治年間,聲腔粗獷豪邁,令人回味無窮。解放后,沛縣梆子受到黨和國家的重視。1951年,成立前進劇社,后更名為沛縣梆子劇團。

沛縣梆子劇團


沛縣梆子劇團前身為義和班,1951年3月改建為沛縣前進劇社(后易名前進劇團),1960年改現名。
自建團以來,始終堅持上山下鄉,為農民演出,有“板車劇團”之稱。多次出席省、市(地)先進代表會議,1978年被評為全省文化系統十二面紅旗之一,受到江蘇省文化局表彰。該團排演各類劇目計400多出,常演劇目有《下河東》、《宇宙鋒》、《無底洞》、《戰馬超》、《提寇》、《王寶釧》等,尤以武戲見長。武生謝文啟,人稱“活猴子”,其代表作《西遊記》(十八本)深受觀眾歡迎。該團還創演了一批古裝戲和現代戲,前者主要劇目有《借妻》、《巧娘》、《反雲南》等,後者主要劇目有《微山湖畔》、《青春淚》、《飛來的閨女》等。《青春淚》在1980年江蘇省戲曲現代戲會演中獲創作二等獎、演出二等獎,並被江蘇電視台、江蘇人民廣播電台錄像、錄音播放。《巧娘》一劇也於1982年由江蘇電視台錄像播放。該團演員陣容較強,先後湧現了王艷玲、張作民、翟松芝、魏秀蘭等優秀演員。
1987年,全團職工62人;全年演齣劇(節)目17台,演出297場次、觀眾3l萬人次,其中農村演出261場次、觀眾27萬人次;全年演出收入5.3萬多元。

主要劇目有


《天賜祿》、《活捉張三郎》、《背席筒》、《反西唐》、《借妻》、《反徐州》、《盜仙草》、 《宇宙鋒》、《無底洞》、《戰馬超》、《提寇》、《王寶釧》等,尤以武戲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