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島
位於印度尼西亞的活火山島嶼
韋島(Pulau Weh)位於安達曼海,是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西北方的一座小型活火山島嶼,面積156.3平方公里。
島上最大的城市是沙璜,是印度尼西亞最西端的港口。海岸附近發現了珍惜物種巨口鯊,而且是瓦爾哈拉蟾蜍的唯一棲息地。島附近的珊瑚礁區因魚類種類的豐富而知名。
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西北方的一座小型活火山島嶼。它最初與蘇門答臘本土相連,後來由於該島火山在更新世時期的最近一次噴發與蘇門答臘隔海相望。該島位於安達曼海。島上最大的城市是沙璜,是印度尼西亞最西端的港口。
印度尼西亞韋島
該島離蘇門答臘最北端有15公里。島的面積只有156.3平方公里,但是山很多。島上有一座氣孔火山,高度為海拔617米。據推測最近的一次噴發發生在更新世時期。作為這次噴發的後果,該山部分垮塌,被海水所淹沒,從而形成了一座單獨的島嶼。
韋島火山錐
韋島是亞齊省的一部分。1993年的人口普查顯示該島有 24700居民。人口的主體是亞齊族,剩下的是米南加保族、爪哇族、巴塔克人和華人。現在不大清楚該島最初有人定居是在何時。伊斯蘭教是主要的宗教,亞齊省專門實施沙里亞法規。不過,島上也有一些基督教和佛教信徒。他們主要是爪哇人、巴塔克人和華人。
2004年12月24日,安達曼海底發生了里氏9.0級地震。這場地震引發的一系列海嘯導致至少130000印尼人喪生。地震對該島的影響不大,但不大清楚有多少該島居民在地震中喪生。
韋島的經濟主要依賴農業。主要的農產品是丁香和椰子。島上還有著小規模的漁業,漁民們廣泛的使用炸藥和氰化物捕魚。自1982年始,印尼政府成立了一個包括34 km²島上區域和26 km²周圍海域的自然保護區。
島上的兩個主要城市是沙璜和巴羅汗。巴羅汗是一個渡運港口,是蘇門答臘班達亞齊與韋島間的運輸中心。沙璜自19世紀末期后就成為一個重要的碼頭,因為該市是繁忙的馬六甲海峽的門戶。
韋島
每年有50000隻船經過馬六甲海峽。2000年印尼政府宣布沙璜為自由貿易區和自由港,試圖把該港建成從海峽經過的各國船隻的後勤中心以獲取經濟利益。這個深水港的基礎設施、港口、倉庫、補給設備都發展了起來。
韋島還因生態旅遊而著名。潛水、在火山下漫步以及海灘都很吸引人。Iboih,韋島的一個小村莊,是水肺潛水的勝地。Iboih不遠處的魯比亞島則因珊瑚礁而聞名。
1997-1999年,保護國際主持了一項關於該地區珊瑚礁現狀的調查。根據調查,珊瑚的多樣性相對較低,但是魚的種類則很豐富。調查中提到的魚類包括Pogonoperca ocellata、Chaetodon gardneri、Chaetodon xanthocephalus、Centropyge flavipectoralis、Genicanthus caudovittatus、Halichoeres cosmetus、Stethojulis albovittatus、Scarus enneacanthus、Scarus scaber以及Zebrasoma desjardinii。
2004年亞齊及安達曼海附近發生地震,2004年3月13日,一頭巨口鯊被衝上加邦海灘。巨口鯊有一口奇特的大牙齒,吻很短。這頭鯊據說是自1978年發現該物中以來見到的第21頭(也有人說是第23頭)。這隻雄鯊有1.7米長、13.82公斤重,被冷凍送往印尼科學院作進一步的科學研究。2006年,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中巨口鯊只被發現了36次。
2004年的地震和海嘯對韋島產生了一定影響。在Iboih村,一大片紅樹林被毀。海嘯產生的碎片堆積在附近的珊瑚礁中。在2005年,大約14400棵樹苗被重新種植以挽救紅樹林。
除了水下生態系統,韋島還是瀕危物種瓦爾哈拉蟾蜍的唯一產地。現在人們只能通過島上的模式標本來認識它。由於韋島植被的嚴重減少,該物種的數量難以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