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共生

內共生

內共生即內共生學說,是關於線粒體起源的一種學說。目前有兩種不同的假說,即內共生假說和分化假說。

簡介


內共生學說(endosymbiont hypothesis)
關於線粒體起源的一種學說。認為線粒體來源於細菌,即細菌被真核生物吞噬后,在長期的共生過程中,通過演變,形成了線粒體。該學說認為:線粒體祖先原線粒體(一種可進行三羧酸循環和電子傳遞的革蘭氏陰性菌)被原始真核生物吞噬后與宿主間形成共生關係。在共生關係中,對共生體和宿主都有好處:原線粒體可從宿主處獲得更多的營養,而宿主可借用原線粒體具有的氧化分解功能獲得更多的能量。由美國生物學家馬古利斯(LynnMargulis)於1970年出版的《真核細胞的起源》一書中正式提出。她認為,好氣細菌被變形蟲狀的原核生物吞噬后、經過長期共生能成為線粒體,藍藻被吞噬后經過共生能變成葉綠體,螺旋體被吞噬后經過共生能變成原始鞭毛。

相關介紹


內共生假說
關於線粒體的起源,目前有兩種不同的假說,即內共生假說和分化假說。
內共生假說:線粒體體來源於被原始的前真核生物吞噬的好氧性細菌;這種細菌和前真核生物共生,在長期的共生過程中演化成了線粒體。
分化假說:線粒體在進化過程中的發生是由於質膜的內陷,再分化后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