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龍

龍形的石條

石徠龍,龍形石條,有湖南的臨武石龍、河北地邯鄲石龍,四川的浮雕石龍,關於石龍推測很多,有言人工修建,有言大型動物化石,還有言自然形成。

臨武石龍


湖南省臨武縣花塘鄉石門村龍洞內,一條鱗甲分明、栩栩如生的“石龍”彎曲著深潛水底,令人稱奇。
石龍[龍形的石條]
石龍[龍形的石條]
“龍洞煙雲”是臨武八景之一,地處臨武縣北面花塘鄉石門村,距離縣城十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明朝著名旅行家徐霞客到此。徐霞客游到臨武龍洞的龍潭時,記載“水底白石龍一條,真異景也”。
據《臨武縣誌》記載:“龍洞在縣北二十里,石潭中,有石龍一丈余,鱗爪俱備,唯首潸入水中……”,可見臨武石龍由來已久。
2015年07月14日,經專家測量,“石龍”長13米多,粗0.6米至0.8米。所在的“龍池”,面積近百平方米,高約5米,寬處6米,長約30米。地質學家說,從當地海洋變陸地的地質演變史來推測,“石龍”的形成大概有上億年的時間。

邯鄲石龍


徠新聞緣起
石龍[龍形的石條]
石龍[龍形的石條]
邯鄲石龍
邯鄲石龍
日前,隨著 《探秘中國巨龍陣》專題片的熱播,困惑無數專家學者及遊客20年的古石龍成因之謎揭開了神秘面紗。1988年2月,邯鄲縣三陵鄉姜窯村村民在村西卧龍坡上取土時偶然發現古石龍。截至目前,該村已陸續開掘出一大九小共十條石龍,中間為大龍,左五右四,布成了有規則的“十龍陣型”。20年來,圍繞這片石龍陣,無數專家、學者對其成因、產生時代等進行了各種推測,產生了“鎮陵之物說”“海底文明說”“自然化石說”“天然形成說”等多種說法。
“經過詳細考察和論證,專家們最後推測古石龍成因是天然形成的古河道鈣化石。”邯鄲縣文化局局長邢運平高興地說,這個結果作為在古石龍發現20周年之際獻上的一份厚禮,對於發掘邯鄲龍文化、擴大古石龍景區影響有著不可估量的積極意義。
出土過程
邯鄲石龍是河北省邯鄲市姜窯村村民取土時發現的,一條大的龍加九條小的。邯鄲市建有石龍博物館,中央電視台科學頻道拍攝過紀錄片,專家考察認為:不是人工製作的,也不是動物化石,而是古代河流沙子凝結的產物。至於古代河流何以凝結出如此像龍的十條龍體?專家認為是大自然偶然的產物。
在河北省邯鄲縣有一個壯觀的石龍陣,石龍有十條之多。日前,隨著“探秘中國巨龍陣”的熱播,河北省邯鄲縣三陵鄉的姜窯村又一次沸騰了。1 988年2月的一天,大霧籠罩著河北省邯鄲縣三陵鄉的姜窯村,幾個村民像往常一樣,到村磚廠邊,刨挖著燒磚用的泥土。隨著泥土一鍬一鍬的被挖走,他們看到了從沒有見過的情景:在挖了兩米深之後,泥土下出現了一節一節的圓形大石頭。泥土越挖越多,很快,村民們發現,這個奇怪的圓形大石頭,竟然有二三十米長。而且,每隔一小段距離,都有分節。從旁邊的山上向下看,這些石頭就像是卧在地上的龐然大物。起初,誰也說不清楚這是什麼東西,隨著不斷開挖,人們才發現這些石頭像一條龍。
當地文保所在得知了這個情況后,馬上對現場進行了清理。在接下來的挖掘過程中,又相繼在這條石龍的旁邊發現了另外四條。但是,由於它們來歷不明,最好的處理辦法就是維持現狀,儘力保護。之後,當地村民又先後進行了幾次挖掘,而石龍的數目也從開始的一條變成了現在的十條。
千年古城中的石龍陣到底是什麼樣?如此巨大的石龍陣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偏偏會出現在這裡?為了揭開它們的身世,記者決定到現場探訪一番……
古石龍陣
石龍[龍形的石條]
石龍[龍形的石條]
2007年11月22日,記者來到了石龍所在的姜窯村。當年挖出石龍的磚廠,早已經變成一座展覽館。壯觀的石龍陣有數百平方米,中間為大龍,左邊為五條小龍,右邊有四條,布成了有規則的“石龍陣”。
為首的大龍,高約2.5米,寬4.6米。在身體兩側,有巨大的龍爪。大龍與旁邊小龍的間距大約在2.5至3米,而小龍之間則幾乎沒有空隙。
不過,記者注意到,這幾條龍,特別是那條大龍的龍身,露在外面的部分只有30多米長。其餘部分則綿延到了後面的山坡里,在山坡下的小洞中,隱約能看到泥土中的石龍骨節,正因為這樣,這些石龍的長度一直無法用丈量的方式得到。曾經有地質專家專門用遙感器量過,大龍有394米長,小龍最小也有180多米長。
如果按照這個尺寸來計算,那麼根據現在已知的資料,這個石龍絕對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體形最大的石制龍體。然而,在感嘆它的壯觀之餘,記者卻一直被一個問題困擾著,如此巨大的石龍陣到底是怎麼來的?為什麼偏偏會出現在這裡呢?
種種推測
推測一:古石龍是人工修建的?
仔細觀察龍身,記者看到:這些石龍都是由棕黃色的沙質岩石製成的,和附近的石頭,在質地上存在著很大的不同。而且每節龍骨上面都有溝槽,龍骨的長、寬、厚度大體上也是一致的。龍身下還有一個完整的底盤,橫斷面厚度有50厘米,寬約75厘米,看起來像龍腹。這些精細的造型和做工,似乎只有人為才能造就。據當地人介紹,這個龍裡面是空的,剛挖出來的時候裡面還有流水。在附近三四百公里也沒有這樣的石料,往北30米都是青石,往南也一樣。
而且記者還注意到:在龍骨節之間,有一些淺色的連接物,很像長城城磚間的粘結材料。種種跡象似乎都在告訴著我們,這個曾經深埋於地下,堪稱當今一絕的古石龍,很有可能是出自一些能工巧匠之手。那麼如果這種假設是成立的,古人為什麼要在這裡修建如此規模龐大的石龍陣呢?難道有什麼特殊的意思嗎?
記者在一番探訪之後,種種現象都指明了古石龍的真正來歷:那就是人工修建。而且當地村民告訴我們,發現石龍的那個地方,過去還有個名字叫———卧龍坡。周邊也有許多以龍命名的建築。多少年來,也沒人能說清楚這些名字的來歷。自從發現了石龍陣,這些名字的由來似乎也有了最合理的解釋。
但是為什麼前人偏偏把這麼巨大的石龍陣修建在這裡呢?就在調查到了一個沒有頭緒的時候,記者無意間發現:十條龍的龍頭朝向很奇怪。翻看地圖,記者意外地發現,就在石龍龍頭朝向的東北方大概1.5公里之外,便是著名的趙王陵遺址,古人修建石龍是否跟這座王陵有關呢?這其中是否存在著某種玄機呢?與此同時,記者又從一位上年紀的村民口中得知,古石龍所在的三陵鄉,名字裡面的三陵,指的就是戰國時期趙國三位國王,惠文王、孝誠王和道襄王的陵墓。
眾所周知,龍在我國古代是至高無上的象徵,作為一方諸侯的趙王,會不會在自己的陵墓旁,修建一座石龍陣來作為陪葬呢?這十條石龍是否如同西安兵馬俑一樣,是為趙王修建的“鎮陵之物”呢?
帶著這樣的疑問,記者找到了國內著名龍文化研究學者王大有教授。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王教授聽完我們的問題,根本就不對石龍與王陵的關係做答,而是直接否認了這個石龍陣是人工建造的推測,這又是為什麼呢?
據王大有教授講,在任何的史書上都沒有記載這樣的一次工程。而且如果要是人工建造的,就不會只有一個龍爪,肯定是得對稱的。
推測二:古石龍是大型動物的化石?
2002年6月29日,王教授前往邯鄲考察過石龍。當時,姜窯村的石龍數量為5條,均只有龍身,有些還只是露出部分背部。當時專家們都很驚訝,這些石頭外面是黃色,裡面是灰色,很像骨髓,有人想到了大型動物的化石。
多年以來,對於龍的起源一直有很多說法。最近幾年,通過歷史學家的進一步考證,提出了中國最早的“龍”是揚子鱷。如果我們仔細觀察,石龍的龍身,確實和揚子鱷有幾分相似,也正是基於這種推斷,有人提出,這些古石龍,會不會是揚子鱷或者其他大型動物的化石呢?王教授也否定了這種可能。
王大有教授認為肯定 不是化石,因為骨頭不會那麼薄。
推測三:古石龍是天然形成的?
王教授認為邯鄲古石龍 是天然形成的。他考察了當地,發現卧龍崗地表 有一層砂成岩,有海岸階地的波痕。路邊又有裸露的 海蝕岩,石上還有水流沖刷的溝痕與風洞,可算是一種砂成岩結體。在山坡上還有一些蛋,當地人說是“龍蛋”,但是王教授認為是海龜蛋。
根據這些證據,王教授做出了一個大膽的判斷:姜窯村一帶,曾經是大海海邊,山崗的位置就是海岸階地,而石龍就位於古海淺海的位置。他認為,石龍實際上是古海沙在自然脫水、固化、收縮的情況下逐漸形成的巨型脊柱形狀。也就是說,在古代的海消失后,原來沉積在海底的泥沙,慢慢變干,並形成了這種獨特的形態。
王教授說,雖然中國的帝王把龍作為權力的象徵,但是出現在邯鄲的石龍 無論從年代到形態都跟趙王陵沒有絲毫關係,他的實地考察一方面否定了石龍為人工的推測,另一方面也在尋找著石龍從何而來,又因何而來?
他認為石龍是海底泥砂沉積形成的,這種分析聽起來非常有道理。但是,邯鄲是否曾經是一片汪洋大海呢?這些石龍形成的年代又是什麼時候呢?怎麼會一下子出現了十條之多,並且如此有規律地排列著呢?為了最終搞清楚答案,記者找到了河北省地理科學研究所的李慶辰教授。
石龍是古河道沙被鈣質膠結形成的?
河北省地理科學研究所原所長李慶辰教授最終為記者揭開了謎底。
石龍[龍形的石條]
石龍[龍形的石條]
李慶辰告訴記者:“我對現場進行了仔細察看,我 認為這些石龍是天然的,是古 河道沙被鈣質膠結形成的。形成時間為晚更新世時期,也就是距今1萬至12萬年之間。”李慶辰表示,他今年八月份去現場勘察時並沒有發現任何海相的動物、植物、礦物。另外,從地質學上可知,從第四紀,即248萬年以來,邯鄲附近並沒有關於海相方面的記錄。而 石龍形成時間僅十萬年左右,所以不可能是海底沙沉積而成的。
至於卧龍崗上發現的波痕地形,李慶辰表示,它既可能出現在海邊,也可能出現在湖邊、河邊,甚至是沙漠里。只要當地有流體比如風或水,分散性顆粒比如沙子,就有可能出現這種階地地形。
石龍[龍形的石條]
石龍[龍形的石條]
李慶辰教授告訴記者,8月22日他來到古石龍處,通過他對周邊環境及同位土層的對比觀察發現,石龍形成的那段時期,當地處於比較乾燥的環境。而古河道沙在自然界中會逐漸脫水、固化、收縮。由於古河道沙體中間都是沙子,而兩邊還摻有一些泥土,而泥土的收縮率要高於沙子的收縮率,所以,在收縮過程中,逐漸變成中間隆起,而兩邊變凹的圓柱狀骨頭形狀。石龍體上的沙體顆粒均勻,所以當它們固化收縮而斷裂時,受力均勻,石龍的骨節就會呈等距離斷開。
至於龍爪子之類的旁物,李慶辰解釋,這些其實是古河道原本的小叉支,裡面也留有沙子,沙子同古道河沙一起變化,就形成了類似龍爪的外形。另外,之所以會出現十條石龍,是因為河道總是在不斷改道,平行移動,河流移走後剩下的河道堆滿沙子,於是便最終形成了數條相對平行的古石龍。
至於龍頭部分,李慶辰認為,這些龍頭都是後來人為製作的。但是,同時他也表示並不贊同這種做法,“古河道沙成形並不少見,但是像這樣均勻斷裂成如同巨型脊柱形狀卻極為罕見。如果能原樣保留,供大家欣賞,其價值意義遠比如今安上人造龍頭要高。”李慶辰言語之中流露出了惋惜之情。
石龍[龍形的石條]
石龍[龍形的石條]
李教授曾去過邯鄲,對古石龍的形成,進行了仔細的考察。他肯定了石龍是自然沉積而成的推測,卻對於是海沙沉積這一觀點提出了異議。
李慶辰教授認為,從第四紀即248萬年以來,邯鄲附近並沒有關於海相方面的記錄。而石龍形成時間僅10萬年左右,所以不可能是海底沙沉積而成的。而且在當地考察也沒有發現海相的證據。
李教授說,卧龍崗上發現的波痕地形,它既可能出現在海邊,也可能出現在湖邊、河邊,甚至是沙漠里。只要當地有流體,比如風或水,就有可能出現這種階地地形。
經過李教授的分析后,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大約十萬年前,石龍出現的地區是古河道,後來河道慢慢乾涸,古河道中的沙子逐漸脫水、固化、收縮。而且,河道兩邊還摻有一些泥土,泥土的收縮率又高於沙子。因此,在收縮過程中,逐漸變成中間隆起,而兩邊變凹的圓柱狀骨頭形狀。石龍體上的沙體顆粒均勻,當它們固化收縮並斷裂時,受力均勻,石龍的骨節就呈等距離斷開了。
謎底二:石龍形成於3.5萬年前
李慶辰教授通過對當地地表土質、土層結構以及石頭的質地進行分析,認定這些石龍形成的時間,是晚更新世時期,也就是距今1萬至12萬年之間。準確的時間大概是3.5萬年前。這是根據沉積速率算出來。
李教授說,他在當地測量過,覆蓋在古石龍上的粘土層約為十米。而華北平原的沉積速率約為每年0.4毫米,因此形成這個土層需要2.5萬年,再加上一些被侵蝕掉的土面,這些都表明:石龍形成於3.5萬年前。
謎底三:十條石龍是河道平行移動所致
至於龍爪之類的旁物,李慶辰教授解釋說,這些其實是古河道原本的小汊支。而我們在大石龍身上看到的粘合物,實際上是後來的一些沙子在凝固之前滲進了裂縫中才形成的。
邯鄲古石龍的成因之謎終於揭開了,不過,李教授告訴我們,要想真正確定這個石龍陣的準確年代,還要用測量古地磁以及碳14同位素等方法來進行測算。這些結果也將告訴我們,為什麼同樣的狀況在其他地質想象類似的地方沒有出現?到底是什麼原因形成了這些獨一無二的古石龍?
龍頭來源
龍頭究竟是怎麼來的?據古石龍景區王岩嶺科長介紹,由於這些石龍均遭到一定破壞,挖掘時龍頭都殘缺不全。如今所看到的龍頭都是幾年前修復起來的。

平昌石龍


平昌石龍
平昌石龍
2012-06-25日,“砰、砰、砰”,幾聲巨響之後,爆破工人驚呆了,炸開的石頭裡面,竟然出現兩條碗口粗的“龍”。這是日前發生在平昌縣邱家鎮一個石料場里的一幕。
邱家鎮炸出兩條石龍了!”這條消息在當地不脛而走,“碗口那麼粗,有頭有鱗甲。”村民們說得活靈活現。
記者昨日在平昌縣邱家鎮寨山村老龍石(小地名)的一個石料場里看到,所謂的兩條“龍”已被炸成了很多節,其中一條“龍”則面目全非,基本報廢。另一條“龍”在村民拼接下,基本恢復了原來的樣子(如上圖)。“龍”身彎曲,直徑約20厘米,長約3米。“龍”頭扁扁的,部分仍然鑲嵌石頭裡。“龍”身與石頭的接觸面十分光滑,而且兩者顏色不同,“龍”是褐色的,石頭是整塊的,白色。具有多年採石經驗的工人劉明玉據此判斷,兩者材質不一樣,石“龍”應該是天然長成的,“龍”在被爆破之前與石山之間有一定的間隙,並非一體。另一條完全被炸碎的“龍”,直徑約50厘米,可惜已無法拼接還原。一同被炸出的還有兩個足球大小的“龍眼”,被兩位村民抱回了家(如圖)。
這個怪物究竟是什麼?村民們議論紛紛,大家從外形上分析,一致認為像一條巨蟒。記者注意到,石“龍”的橫截面並無骨骼等結構。后經平昌縣文管所的工作人員初步鑒定,石“龍”並非化石,目前已向上級專家彙報,等待進一步調查。

四川浮雕石龍


"四川千年石龍將現身 懸崖泥沙滑落石龍破土而出"報道:2016年3月14日,華西都市報記者從彭山區文管所了解到,經四川省文物管理部門批准,石龍保護工程於14日當天全面動工,石龍將進行全面清淤,被掩埋的龍頭和龍身將現世,3個月內石龍將有出頭之日。
彭山文管所所長吳天文介紹,2002年12月,江口石龍被公布為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石龍是全國少見的、保存完整的高浮雕摩崖造像。它完美的造形、精湛的雕刻,是古代工匠的的智慧結晶,為我們研究宋代文化提供了直觀的視覺形象,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張獻忠千船沉銀的傳說,一直為人津津樂道,而這首一直在眉山市彭山區江口鎮流傳數百年的童謠,也成為無數人追求張獻忠財寶的“尋銀訣”。去年底,國內10餘名權威專家齊聚彭山,並宣布:彭山“江口沉銀遺址”經考證為歷史記載的張獻忠沉銀中心區域之一。流傳數百年的童謠,終被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