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更新世
晚更新世
晚更新世也稱上更新世,年代測定為126000年(±5000年)至10000年,是第四紀中更新世的最後階段,之後全新世開始。晚更新世大部分時期,冰川成為了這一時期的主宰,包括在北美洲的威斯康辛冰期(Wisconsin glaciation )、歐亞大陸冰川時期。而許多巨型動物在此期間滅絕,並且這一趨勢一直持續到全新世。此外,現代人類物種淘汰了其他人類物種。在晚更新世人類傳播的足跡到達世界各大洲,除南極洲以外。
晚更新世人類牙
▲滅絕的動物
大地獺(Ground Sloths )
犰狳(Beautiful Armadillo)
短臉臭鼬(Short-faced Skunk)
惡狼(Dire Wolf)
短臉熊(Short-faced Bear)
美洲獅(American Lion)
美洲豹(Jaguar)
劍齒虎(Saber-toothed Cats)
巨型河狸(Giant Beaver)
野豬類動物(Peccaries)
駝鹿(Stag-moose)
披毛犀(Phi hair rhinoceros)
一些科學家開始探詢可能的其他原因。羅斯。麥卡菲(Ross Macphee)是一位生物學家,20世紀90年代以來,他一直關注美洲的動物滅絕情況。一次的滅絕始於1500年,也就是歐洲人到美洲探險的年代。當麥卡菲編撰滅絕動物名單的時候發現:近500年來,滅絕的物種1/8是大型哺乳動物;在上一個冰河期結束時,滅絕的有3/4是大型哺乳動物,而在這當中的1萬年中,北美沒有一種哺乳動物滅絕。麥卡菲開始考慮這之間的空白。他認為,無論是史前還是如今出現的物種滅絕,都反覆出現一種模式,即人類與滅絕動物的碰撞。他猜想,是不是人類對大大小小的哺乳動物給了致命的打擊。
本世紀初,埃博拉病毒爆發,將非洲某些村落的人消滅殆盡。一種病毒竟然可以在整個人群中傳播,這引起麥卡菲的興趣。他進一步猜想,是不是有一種超級病毒,它不只是在一個物種間傳播,而且可能將好幾個物種滅絕。麥卡菲和另一位試圖研究靈長類艾滋病毒的科學家一起構築了超級病毒假說。
他們把超級病毒定義為對一個物種各個年齡段都有殺傷力的病毒,它一旦發作,至少會把某一物種3/4個體殺死,並且對其它物種也有相同的殺傷力。如今我們所知道的病毒裡面,沒有一個符合超級病毒的條件,但某些病毒也具有其中某些特徵。比如流感病毒就能跨越物種界限,而20世紀90年代早期,一種菌類在中美洲金蛙群中肆虐,1995年以後,人類就再也沒有見到過金蛙,這說明金蛙這一物種已經滅絕了。
晚更新世人類牙
麥卡菲認為,正是和人類的接觸才使猛獁象受到一種來自人類的病毒的侵襲,而它們的免疫系統對這種新的病毒沒有及時的抗擊能力。如果猛獁象和它們的親戚亞洲象一樣,孕期長達兩年的話,即使某些個體能夠抵抗病毒,它們的繁殖速度可能也不夠快,從而無法挽救整個物種的滅亡。
從年代上,猛獁象和早期人類有很長一段共存的時間。一些遠古的岩畫中清楚的刻著猛獁象的形象,而古岩畫通常是早期人類活動的記錄。有些科學家據此認為,猛獁象等大型動物是遭到獵殺而滅絕的。這個假設是從研究北美洲的動物滅絕而提出來的。科學家們認為,亞洲人跨過如今已被海水淹沒的白令海峽來到阿拉斯加,然後向南擴張至整個美洲大陸。而人類向南擴展的過程和大型動物滅絕的時間出奇地吻合。
一部分遷徙到美洲大陸的人建立了所謂的克羅維斯(Clovis)文化,該文化的遺址最初在一個叫克羅維斯的地方發現,因而得名。這種文化在北美大陸各地都有發現,他們興盛於1.3萬多年前。猛獁象的龐大體型和厚厚的長毛無疑會成為人類食物和皮毛的目標。克羅維斯人以其大型石斧和尖銳石矛而聞名,這些武器和智人的戰略對於從來沒有遇到過這麼強勢對手的古駱駝、大地獺、猛獁象等大型哺乳動物來說,都是致命的。
晚更新世
而且克羅維斯人並非首批來到美洲大陸的人類。在智利南方的一個距今約1.4萬年前的定居點發現的證據顯示,在猛獁象等大型動物滅絕的幾千年前,人類就已經在美洲大陸生活了。
▲澳洲巨型袋鼠在4萬年前的滅絕原因
地質沉積學證明表明,在巨型動物逐漸減少的時期里達靈當斯地區曾經經歷了反覆的乾濕條件的循環,即乾旱與暴雨造成的周期性的大水。研究中沒有發現能夠表明化石的堆積有人類活動參與的證據,但是卻能夠將巨型動物的減少與不斷惡劣的乾旱氣候聯繫起來。因此,最有可能的情況是澳大利亞巨型袋鼠和其它巨型動物的滅絕是‘大自然母親’一手造成的。
晚更新世動物滅絕是極有地理特點。其一是主要發生在歐亞與美洲,其二是美洲特別是北美嚴重於歐亞。猛獁象、披毛犀都是北半球動物滅絕的明星動物。北美是馬類動物的起源地,一直生機盎然,但馬類卻在晚更新世末滅絕;直到近代由於歐洲殖民者的攜帶,美洲大地才重新又有馬類的活動。
更新世期間,東北的氣候和華北的差別不大。這可以由在遼寧和吉林發現的中更新世哺乳動物群得到證明。在遼寧,還發現了與北京人大體同時的人類化石和文化遺物,表明遼寧地區此時也在早期人類的活動範圍之內。從晚更新世起,東北與華北在氣候上的差別越來越明顯。這一時期生活在東北的是“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它在成分上與西伯利亞動物群基本相同。像狼、洞熊、猛獁象、普通馬、披毛犀、馬鹿、大角鹿、野牛、原始牛等,從中國東北到西伯利亞以至歐洲,都有它們的蹤跡。這一動物群擁有薩拉烏蘇動物群所缺少的猛獁象和東北野牛等種屬;森林動物所佔比重也大於華北的動物群。這些差異,表明晚更新世東北的氣候總的說來是比較寒冷和潮濕的。
從地層和動物群方面看,華北更新世可以分為4個時間單位,依次稱為“泥河灣期”、“公王嶺期”、“周口店期”和“馬蘭黃土期”。泥河灣期相當於早更新世,公王嶺期和周口店期分別相當於中更新世的早期和晚期,馬蘭黃土期則相當於晚更新世。
馬蘭黃土期地層以分佈極廣的晚更新世馬蘭黃土和河流的或河湖相的堆積為代表,標準動物群是產自鄂爾多斯高原東南角的河湖相堆積層中的“薩拉烏蘇動物群”。它的重要成員有納瑪象、野驢、普氏野馬、披毛犀、諾氏駝、馬鹿、河套大角鹿、王氏水牛、原始牛和最後斑鬣狗等,多半是適應草原生活的動物,但也有一些喜歡在水邊、林邊生活。從動物群總的特點來看,華北在馬蘭黃土期的氣候要比前一時期寒冷和乾燥。
在晚更新世低海面時期,海面要比今日低130多米,以致黃海北部大陸架出露,使哺乳動物和人類可以從陸地遷移到沿海的島嶼上去。進入全新世,隨著氣候逐漸變暖,海平面回升,一些陸地又重新被海水淹沒。
福州地處太平洋西岸,海域是中國東海的組成部分,晚更新世以來海平面的變化,對福州的影響較大。在距今35000年前,古海平面在-50米處。距今29000~28000年間,古海面在-110~-100米深處。距今28000~25000年間,海面回升到-90米。距今25000~23500年間,海面又下降至-100米處。距今23000~20500年間,古海面位於-130~-140米處。自18000年前開始,海平面又急劇下降,至15000年前達到最低點,為-150~-160米。中國東海大陸架大部分脫水露出海面,大陸向東延伸數百公里,台灣和本省島嶼均與大陸連成一片。從15000年以來,海面開始回升,在回升過程中曾有幾次停頓,形成數級水下階地。距今14440年,海面回升到-115米;14000年前回升到-100米;12000年前回升到-50~-60米;11300年左右,上升到-18米以上。海水已影響到閩江口地區,當時閩江河谷較如今低15~20米。8000年前,海面為-5米左右;7000~6000年間,海面達到如今高度;6000~5000年間,海面升到最大高度,比如今海面高3~4米,福州盆地成為海灣。距今約2600年起海平面逐漸下降,直至今日的位置。這次海侵,稱為“長樂海侵”,盆地內沉積幾米至十幾米厚的淤泥層,福州盆地內許多以“嶼”命名的地名,如前嶼、后嶼、台嶼、橫嶼、南嶼、盤嶼、國嶼等,以及甘蔗曇石山的貝丘遺址也都證明這一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