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18條詞條名為張勇的結果 展開

張勇

泉州歷史人物

字企大,號徠浩亭,清·乾隆間惠安崇武人。

明初,其先祖張亮隸籍江南宜興,以千戶侯移守崇武,居焉。

目錄

正文


字企大,號浩亭,清·乾隆間惠安崇武人。
明初,其先祖張亮隸籍江南宜興,以千戶侯移守崇武,居焉。
張勇20多歲從戎,充任水師士兵。后因“諳練水務”,被當道挑選上天津,當八旗水師教習,期滿任守備。
乾隆二年(1737年),張勇先後被委為南澳守備,澎湖、廈門前營守備。在廈門,他曾開倉賑濟饑民,因治軍保民成績斐然,又超擢為閩安游擊,再遷參將,署理銅山(今東山)營烽火門參將。
乾隆十五年(1750年),經提督張天俊和總督喀爾吉善聯名疏薦,再調廈門任提標營參將。任內為來大陸參加科舉考試的台灣士子廢除“驗照”身份的陋規,台士拍手稱快,結隊“詣署樹旗志德”。
不久,張勇被“題授台灣水師副將”。
台灣地位重要,居民情況較為複雜。營房與民房相雜混居,雙方常發生糾紛。張勇嚴格約束士兵,“嚴禁兵丁壞廉恥,不準三五窺視鄰里”。特別嚴禁攜帶兵器外出,與民滋事。由是兵民關係融洽,和睦相處,深得台胞擁護。
當時,南北洋海盜猖撅,對海上船隻尤其是台灣船隻為害甚大。為保證商船航行安全,航路暢通,張勇親率水師出海巡邏,緝捕海盜。他設計僱用民船,內藏兵器,巧妙打擊匪船。經過一個時期的捕殺,海盜“遁跡”,台海安寧,士民歡欣鼓舞。台灣貢士蔡介夫特作《德政歌》頌揚張勇。
他調離台灣時,台胞“如失慈父母”,成群結隊到府署前致謝。
徠乾隆十九年( 1754年),乾隆皇帝特旨召見張勇,旋授江南狼山總兵。張勇“奏請陛見,面陳海上情形”。
據傳,張勇曾把自己和崇武船工的海上航行經驗加以總結,寫成一本導航書,稱《針簿》,漁民競相傳抄。它記載船隻通航浙江、福建、廣東、台灣各港口的山形、地勢、礁石、潮汐時刻,以及觀察海上天氣變化的經驗。乾隆大悅,當面賜其“鹿、魚、野雞等物”,又調任他為蘇松沿海水師總兵官,后因“忌者以事沖之”,左遷京口(今鎮江)水師副將。
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召張勇為巡遊江南的侍衛顧問,后又曾降旨授他為直隸總兵官,但因“為閣臣所阻,旨遂不下”。張勇亦以“母老力請終養”,“遂終不去”。居家大搞文教公益事業,重修崇武朝陽閣,振興文風。
張勇一生,“奉記大功者一,奉保舉者三,宦跡所至,在在有碑珉歌頌其功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