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關

天馬關

在雲南隴川行政委員西境之邦欠山,騰越入關之一,明萬曆二十二年建,控制猛廣、猛密、猛曲等路,地當龍川江之北,為騰衝緬甸要道,久為野人所佔,清光緒間薛福成與英勘界,仍歸中國,惟關內所築之路,英人謂系八莫南坎往來要道,將新路歸中國,而於銷北一大路,許其借用。

地區介紹


果敢地區對大多數中國人來說是個神秘的地區,那裡人口約15萬,其中漢族(緬甸稱果敢族)佔95%,其他民族有撣族傣族)、苗族克欽族(與景頗族同源)、崩龍族布朗族)、佤族、僳僳族等。那裡使用漢語,方言和雲南話沒有多大差別,根本感覺不到那是國外。這一地區歷史上曾經屬於中國,明末清初緬人趁中國改朝換代的內亂之機,舉兵向北進攻,先後攻佔了八莫、孟洋等地。1593年,雲南巡撫陳用賓受命用武力收復了蠻莫(八莫),為了加強邊防,陳用賓在騰越州邊界築起了八關,即神護關(今雲南騰衝縣西北動卡山)、萬切關(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動弄山)、巨石關(今丟南盈江縣西北息馬山)、銅壁關 (今雲南盈江縣西北布哈山)、鐵壁關 (今雲南隴川縣西北)和虎距關、漢龍關、天馬關。清末中英勘界時,三關劃歸緬甸,從此併入緬甸版圖。
長期以來,果敢人民在同英國殖民者和日本侵略軍的鬥爭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在爭取民族利益的鬥爭中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在緬甸耐溫排華的年代,緬甸國內一律取消漢語和漢字,更不允許教授漢文,為了保存自己的中華民族的傳統,果敢人民被迫接受“果敢族”的稱謂,並將他們操地方言的漢語稱為果敢語,使用的漢字稱為果敢文,最終保證中華文化得以傳延。 1968年後緬甸人民軍進駐果敢,1989 年果敢成立“緬甸撣邦民族民主同盟軍”,同年獲緬**承認成立“撣邦第一特區”。該轄區於2 002 年實現了基本禁絕罌粟種植,在當地的民族歷史和禁毒的歷史上邁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