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爾訥伊會戰
韋爾訥伊會戰
韋爾訥伊會戰是1424年在法國西北部發生的戰役。
1424年,在法國西北部的韋爾訥伊,戰爭女神幾乎是最後一次垂青英格蘭人。
亨利五世的去世 並非讓英軍就此歇菜
先來說說亨利五世的弟弟,法國攝政--貝德福德公爵約翰。亨利五世逝世時,約翰剛滿33歲,堪稱兄長的得力助手。他不僅在兄長出國征戰期間料理英國國政,還曾親自參加了多起艱苦戰鬥。
虔誠的貝德福德公爵
比貝德福德公爵年長1歲的索爾茲伯里伯爵托馬斯·蒙塔古,則是一位更為厲害的將領。他的軍事才能僅次於亨利五世,也是亨利五世最為欣賞的將領。托馬斯有著極高的軍事才能,既善於治軍,又英勇善戰。因此他也深得英軍將士擁戴。
讓法國人又怕又恨的英格蘭黃金搭檔
巴肯伯爵約翰·斯圖爾特
此外,性情多變的勃艮第公爵“好人”腓力(腓力三世)也令英國人深感擔憂。雖然腓力相貌英俊,還有騎士精神支柱的美名,但他實際上是一位暴躁易怒、反覆無常的統治者。他對英法兩國的立場也極為微妙。一方面,腓力與法國王室有著殺父之仇。因此他極力渴望藉助英國的力量增強國力,擺脫法國的控制。另一方面,有著瓦盧瓦王朝血統的腓力對英國人又十分抵觸,絕不容忍法國全境被英國統治。
勃艮第公爵,好人菲利普
傳統的勃艮第軍隊
中世紀手抄本上的克拉旺戰役
1423年時,英格蘭-勃艮第聯軍曾兩次擊敗查理七世的軍隊。他們還對法王領地頻繁發起襲擊,令法軍感到不勝其煩。在此情況下,查理七世派出巴肯伯爵和旺多姆伯爵,率領一支8000人的生力軍對勃艮第公國的克拉旺要塞發起進攻。查理七世的意圖十分明確,若能憑藉兵力優勢迅速攻佔克拉旺,法軍將能直接威脅勃艮第公國的首府第戎。隨後他也能利用這一軍事威脅迫使腓力做出讓步,迫使後者中止與英國人的同盟。
很快,數量佔據上風的法蘭西-蘇格蘭聯軍圍困了克拉旺。但當地守軍的頑強抵抗令他們速戰速決的計劃未能實現。貝德福德公爵聞訊之後,迅速派出驍將索爾茲伯里伯爵率部馳援。索爾茲伯里伯爵不敢怠慢,率領著4000人的英格蘭-勃艮第聯軍從歐塞爾趕赴克拉旺。聯軍包括1500名重甲武士、2000名長弓手和500名勃艮第輕步兵。據勃艮第編年史家讓·德·瓦夫(Jean de Wavrin)記載,聯軍在開拔之前還簽訂了一份規範行動的聯合協議:
為確保雙方和諧相處,英軍和勃艮第軍應各推舉一名執法官,由這兩名執法官共同規制聯軍士兵的行為和紀律。
每名士兵都必須攜帶兩日口糧。
每名弓箭手都應該攜帶一根兩頭都削尖的木樁用於防禦騎兵。
每名士兵必須嚴格遵守軍令,違背軍令者將處極刑。
英軍和勃艮第軍應各自提供60名重甲武士擔任前鋒部隊、並負責偵察任務。
在將要與敵軍交戰時,所有人必須下馬步行。馬匹將被安置在軍隊後方、緊隨部隊行進。
在戰鬥徹底結束之前,任何人不得擅自抓捕俘虜。
在這份協議的約束下,英格蘭-勃艮第聯軍的進軍十分順利,在7月29日抵達克拉旺。隨後,索爾茲伯里伯爵乘敵軍措手不及之時發起突襲,擊退了圍城的蘇格蘭部隊。城內的守軍也主動出擊,與援軍內外夾攻。交戰不久后就將法蘭西-蘇格蘭聯軍打得落荒而逃。就這樣,克拉旺之戰以英格蘭-勃艮第聯軍的勝利告終。法蘭西-蘇格蘭聯軍的損失則高達5000餘人。
英格蘭人的騎馬弓箭手
百年戰爭後期的法國騎士
再次受挫的法軍上下士氣低落,阿朗松公爵約翰、納博納子爵威廉等統帥表示不願再戰。但兩位蘇格蘭貴族——巴肯伯爵和道格拉斯伯爵卻堅持繼續戰鬥。最終,幾位法軍統帥與蘇格蘭人達成妥協:雙方決定繼續向諾曼底邊境的英軍據點進攻,但應盡量避免與英軍主力決戰。
8月14日,法蘇聯軍抵達韋爾訥伊,略施小計便佔領了這座小城。一部分蘇格蘭人化裝成英軍俘虜,宣稱貝德福德公爵已經戰敗。韋爾訥伊居民見狀信以為真,便立刻開門投降。事後他們才發現,這些“俘虜”全都是蘇格蘭人假扮的。
8月15日,貝德福德公爵得知韋爾訥伊失守后,決定率軍將其重新奪回。此時貝德福德公爵麾下約有1.2萬人,其中有3000勃艮第軍隊。然而戰前貝德福德公爵出乎意料地採取了分兵策略,讓勃艮第名將利斯勒-阿當領主 讓二世·德維勒斯,帶著3000勃艮第人離開主力部隊,圍攻內勒地區。
按照常理,大敵當前時分兵作戰本就是大忌,何況敵軍還佔有數量優勢。或許是由於貝德福德公爵對自己的能力過於自信,打算多線作戰擴大戰果。也可能是由於公爵並不信任這位曾與法國人密謀的勃艮第名將,因此不願意讓他們與自己並肩作戰。
貝德福德公爵的真實想法我們已不得而知。但無論如何,向韋爾訥伊進發的英軍主力尚有約9000人,包括2000名重甲武士和7000名長弓手。英軍出征次日,貝德福德公爵得到情報,法蘇聯軍已在韋爾納伊前方的開闊地帶部署完畢,準備與英軍決一死戰。於是,公爵率領英軍穿過森林,來到平地布下陣型嚴陣以待。
英軍分為左右兩翼:
左翼由索爾茲伯里伯爵指揮,右翼則由貝德福德公爵指揮。
左右兩翼的兵種配置也完全相同。
每翼各3500人,中央為1000名重甲武士,兩側為2500名長弓手。
剩下的2000長弓手則作為預備隊,讓他們在主力部隊約四分之一英里(402米)遠處待命。
習慣於步戰的英格蘭騎士
約1.7萬人的法蘇聯軍同樣分為左右兩翼:
左翼是由歐馬勒伯爵率領的法軍,總計1萬餘人,他們的對手是英軍主帥貝德福德公爵。
右翼則是由巴肯伯爵和道格拉斯伯爵率領的6000名蘇格蘭軍,他們的對手是索爾茲伯里伯爵。
與英軍不同的是,聯軍將弓箭手置於中央,將重甲武士置於弓箭手的兩側。這主要是因為蘇格蘭的重裝部隊以長矛方陣為主,而法國人則習慣傳統的步戰與騎馬衝鋒。所以,聯軍的弓箭手,實際上是鏈接兩支重裝部隊的紐帶。
15世紀前期的義大利騎士
雙方在布陣完畢之後都不願意率先發動進攻。到下午4點時,按捺不住的英軍終於率先出擊。貝德福德公爵一聲令下,英軍全體跪下親吻大地,併發出“聖喬治!貝德福德!”的喊聲,緩緩向前推進。
左翼的法軍主帥歐馬勒伯爵,見英軍開始進軍,便打算趁英軍尚未布陣之時打擊他們薄弱的側翼。於是,伯爵下令米蘭騎士向貝德福德公爵右翼的長弓手發起衝擊。這次衝擊取得了應有的效果,約500名長弓手被法軍的第一波攻擊擊潰,而聯軍右側的倫巴第騎士也開始趁機攻擊英軍的輜重。
貝德福德公爵見狀,下令部隊停止進軍,讓長弓手們布下用於防禦的木樁,試圖以箭雨齊射壓制聯軍。法軍主帥見狀,下令聯軍全線壓上,試圖擴大戰果。很快,吶喊著“蒙茹瓦!聖德尼!”的法軍便和英軍廝殺在一起,雙方展開了極為激烈的廝殺。
學習英格蘭進行步戰的法國騎士
英法兩軍激戰了45分鐘后,仍然未分勝負。英軍戰陣中最為勇猛的莫過於貝德福德公爵。他揮舞著沉重的雙手戰斧殺死了許多敵軍,令人聞風喪膽。最終,法軍的納博納子爵所部開始動搖,向韋爾訥伊後撤。這一舉動導致了法軍的大潰敗,隨後貝德福德公爵開始乘勝追擊。最終,包括歐馬勒伯爵、納博納子爵在內的眾多貴族在潰逃時淹死在沼澤地里。
韋爾訥伊戰役進程圖
頑強的蘇格蘭人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廝殺成一片的英法兩國騎士
英軍則只損失了1600人。但這相對於他們在克雷西、普瓦捷和阿金庫爾的損失來說,已算是十分慘重了。因此瓦夫寫道:我曾目睹阿金庫爾和克拉旺的作戰景象,相較而言,韋爾訥伊之戰堪稱雙方最為艱難、也是最為勢均力敵的一場戰役了。
英軍的勝利,重甲武士和長弓的經典配合當然是重要因素之一,但貝德福德公爵的出色指揮同樣可圈可點。戰前他布置的預備隊成功地抵擋了聯軍騎兵對後方的迂迴攻擊,並在隨後的戰鬥中及時支援索爾茲伯里伯爵的左翼部隊,防止了英軍左翼的失敗。
另外,他有著更為長遠的戰略眼光,並未放任部下追趕已經潰敗的法軍,而是將他們重新集結,掉頭對蘇格蘭軍隊發起圍攻。這一舉措使他成功地鎖定勝局,贏得了一場更為偉大的勝利。此戰也徹底消除了蘇格蘭對英法戰爭的威脅。
但平心而論,法蘇聯軍的部署也並無不妥。他們不僅以逸待勞,還搶佔了對己方較為有利的地形布陣,成功地實行了戰前既定的騎兵包抄戰術。為了壓制側翼的英軍長弓手,他們事先還雇傭了裝備精良的義大利騎兵。這些義大利騎兵在交戰初期的攻勢也打亂了英軍的陣型,發揮了一定的作用。
一直被英軍壓制的法國弓弩手
當然,我們也應對死戰不退的蘇格蘭人致敬。縱觀韋爾訥伊之戰始末,蘇格蘭人的表現令人敬佩。他們不僅成功堅守陣地,捍衛了聯軍的右翼。在與英軍左翼的交戰中也不落下風。而在聯軍敗局已定,英軍三面包抄的情況下。蘇格蘭人仍能保持陣線,未出現大規模潰退的局面,則更加難能可貴。或許對英格蘭人的仇恨成為激勵他
道格拉斯伯爵阿奇巴爾德
諷刺的是,法國方面似乎對他們盟友的遭遇漠不關心。據編年史家巴贊所言:韋爾訥伊之戰雖然是一場災難,但幸運的是我們終於擺脫了蘇格蘭人。他們的傲慢令人難以忍受。
若殞命沙場的巴肯伯爵和道格拉斯伯爵泉下有知,心裡必然五味雜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