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眠書院
龍眠書院
目錄
龍眠書院位於舒城縣城東部,今飛霞公園內,與歸來宅相毗鄰。它始建於元代天歷年間(1328—1330)。元翰林院學士揭傒斯在《舒城縣龍眠書院記》中有這樣的記述:“燮理溥化知舒城時,於邑東得李公伯時山莊故基,面向龍眠山建書院,以示不忘伯時之功;又蘇文忠、黃文節二公嘗過此處,故合祀於堂。”按揭傒斯作記時為1330年,也早於《宋史》成書的1345年。
清光緒《續修舒城縣誌》說:後為東禪寺所並,書院久廢。明弘治十二年(1499),主簿何雍“令寺僧盡退”,遂恢復龍眠書院,並募資重修。明吏部尚書舒城人秦民悅作《建龍眠書院記》,並勒石立碑備說其事。民國時期,這裡為中山公園。后因毀於戰火,變成廢址和零星農田。建國初,被開闢成縣示範農場。改革開放以後,按城市規劃總體要求,建成飛霞公園。龍眠書院得以重建,並於書院內展出李公麟生平事迹和他的傳世詩、畫作品,供遊人參觀欣賞。
附龍眠書院記
(元)揭傒斯
治民之道,使民知禮義而已。使民知禮義,先示其所尚而已。民知所尚,則知所向方哉。廬州舒城長燮理溥化(1),用湖廣舉,首取泰定丁卯四年第,得茲邑。首理學,政咸用其學以教導民。民始益知人之所以為貴,儒之所以為重,而復知所以養生而送死。
吾二年曰:民其可教乎。於是又治地邑東,得李公伯時龍眠山莊故基於東禪寺、舒王祠西,嘗沒於(2)寺者。據山川之會,想昔賢之游處,乃會其祿入,募工度功,作書院,以事先聖先師,以為出治立教之本。不悅目窬時,而成,凡殿堂、門廡、齋舍、庖庫及李公之祠,為屋三十有六楹(3)。以其面龍眠之山,端嚴奇峻,能出雲雨,膏澤(4)天下。榜之曰:龍眠書院。且示不忘李公之故。而邑賢者范鳳瑞割田二百畝,以供祭養。既告成於廟,遂立之師,進諸生而教之。凡民有來觀者,必勸之以學。是時,上既撥亂,集大命(5),兵革未息,飢疫未復。郡縣長吏能以荒政(6)自任,且不足,遑(7)知禮義之教哉!而舒城勸分(8),則出粟之家,惟恐后民之強暴子弟,一有弗若,則父兄長老切責詬怒,惟恐見絕於長吏休休焉。方日(9)以興學為事,舒之人卒無一人,流離轉徙者。長吏豈獨賢,民得其所以生者也。
舒著於春秋,故山有春秋之山;水有舒水。始入於吳,后並於楚。其民勇而好義,非獨舒為然,楚之地皆然,故楚常為強國。最後宋室南遷,賴其民蔽遮江淮凡二百年,然當時學校之教,郁而不施。仁義之政,厄而不行。養生者,不得盡其歡;喪死者,不得究其禮,此非上之過,長吏之責也!今吾君既卑爾以賢長吏,一以詩書禮義覺爾民,民亦知所尚乎。若曰升其堂,陳其器,設其牲,齊而行,其典禮,如是而已。此事聖人之疏節也,非作書院意也。舒之人尚其勖哉!
李公名公麟,邑人。博學好古,舉進士。歷刪定及檢法,官未老致仕。蘇文忠、黃文節二公,嘗過其山莊,故合祀於堂之北。
選自清光緒《續修舒城縣誌·藝文》。
作者揭傒斯(1274—1344)。元龍興富州人,字曼碩。早有文名,入翰林,累官至侍講學士。時朝廷典冊碑文,多出其手。曾與修遼金宋三史,為總裁官。有《揭文安全集》十四卷。
註:(1)燮理溥化:蒙古進士,元泰定丁卯四年(1327),任舒城長(縣噠嚕噶齊)。在任期間,修學舍明倫堂和復建龍眠書院。
(2)沒於寺:被寺廟(指東禪寺)佔去。
(3)楹:讀yíng,屋一間為一楹。
(4)膏澤:滋潤。
(5)大命:帝王命令為大命。
(6)荒政:這裡指推行救濟飢荒的政令。
(7)不遑:不怠慢,不偷閑。
(8)勸分:勸說人們有無相濟。
(9)方日:當時。
(10)勖:讀xù,勉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