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長賢
魏長賢
魏長賢(518?-591?)鉅鹿下曲陽人,遷居相州內黃(今河南省內黃縣)。生子魏徵(大唐名相),著名史學家魏收的族叔,博涉經史,北齊時為著作佐郎,欲承其父志,改撰《晉書》,后因譏刺時政,出為上黨屯留令,其志未遂。唐史稱魏徵少孤,即十來歲就死了父親。魏徵生於580年,則魏長賢應該卒於591年左右。
祖父魏釗,字顯義為北魏時義陽太守和陵江將軍;父親魏彥為北魏驃騎和史和光州刺史;族侄魏收,北魏時任太學博士、司徒記室參軍、北主客郎中。與溫子升、邢邵齊名,世稱“三才”,又稱“邢魏”。魏長賢生子魏徵,為大唐一代名相。
《北史》卷五十六 列傳第四十四
魏長賢,收之族叔也。祖釗,本名顯義,字弘理,魏世祖賜名,仍命以顯義為字。雅性俊辯,博涉群書,有當世才,兼資文武,知名梁、楚、淮、泗之間。
世祖南伐,聞而召之,既至,與語大悅。謂釗曰:“今我此行,是卿建功之日,勉之,勿憂不富貴也。”授內都直,侍左右。師次淮南,諸城未有下者。釗乃進曰:“陛下百萬之軍,風行電掃,攻城略地,所向無前,雖有智者,莫能為計。
然而師次淮南,已經累日,義陽諸城,猶敢拒守,此非不懼亡滅,自謂必可保全也。但陛下卒徒果銳,殺掠尚多,人皆畏威,未甚懷惠,恐一旦降下,妻子不全,所以遲疑,未肯先發。臣請間入城內,見其豪右,宣達聖心,示以誠信,必當大小相率,面縛請罪。陛下拔其英楚,因而任之,此外諸城,可不勞兵而自定。”
世祖大喜曰:“所以召卿,本為是耳。卿今所言,副吾所望。”釗遂夜入城中,示以危亡之期,開以生全之路,城中大小欣悅,明旦開門出降。自此而南,望塵款附。世祖謂釗曰:“卿之一言,逾於十萬之師。揚我信義,播於四表,實卿一人之力。”即授義陽太守、陵江將軍。又令釗與諸將,統兵討襲,所當無不摧破,軍中服其勇敢。世祖益喜,謂群臣曰:“中國士人,吾拔擢咸盡,文武膽略,未有若釗儔。”加授建忠將軍,追贈其父處順州刺史。時經略江左,方大用之,遇風疾發動,頻降醫藥,竟不痊復。卒時年六十四。
長賢博涉經史,辭藻清 華。初舉秀才。魏時任汝南王悅參軍。
入齊,平陽王淹徵召為法曹參軍,轉著作佐郎。繼承父親(名彥,字惠卿)遺志,更撰《晉書》,編纂國史。
北齊河清年間(562-564),魏長賢給武成帝寫信譏諷當時的政策,大大觸犯了幸臣,被貶為上黨屯留(今山西屯留縣)縣令。
親戚朋友勸誡或來信責備他不審度時機而上書,惹火燒身。長賢回信,抒建功立業忠於朝廷之志,表懷才不遇憤世嫉俗之情:“大臣尸位素餐沒有一個進諫言,小官害怕干犯憲則不敢講,徒然痛心朝廷的危難,白白哀嘆君王的恥辱,‘有犯無隱’,沒有見過那樣的人。”“何況我的祖先,世代以講學為業,用做兒女的道理教誨我、侍奉君主的禮節勸勉我呢?”“居官低下而毀謗在上的,希望有所裨益反而招致損失。我委實不才,以致造成親近人的恥辱,無聲無息地苟且容忍下去,又不是平生的志向。因此,希望能夠鋤掉那茅草,驅逐這鳥雀,剷除一惡,樹立一善,這樣沒有違背先人的旨趣,以泯沒於九泉之下。求仁得仁,難道能怨恨誰呢?”言與不言在我,用與不用在時,若國道方屯,時不我與,以忠獲罪,以信見疑,貝錦成章,青蠅變色,良田敗於邪徑,黃金鑠於從口,窮達運也,其如命何!”
這封信發出后,人們都為他的遭遇不平,而他則心底平靜,處之怡然。其剛直不阿的浩然正氣在世人中留有聲望。
武平年間,因病辭職,不復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