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陳志昆的結果 展開
- 台灣著名鼓手、音樂人
- 著名愛國華僑
陳志昆
著名愛國華僑
陳志昆的一生,的確是一個傳奇色彩很濃的一生。他的父親是一個生活在夏威夷的中國勞工,1911年,隨著辛亥革命的成功,清王朝的滅亡,陳志昆在太平洋上的島國夏威夷出生。陳志昆是中華民族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親戚,祖籍廣東南朗茶園村人,長大於美國,居住在檀香山。
陳志昆(Chun, Chee Kwon;1911年3月18日-2010年12月27日)從小就常聽媽媽說,“中國在打仗,不是軍閥混戰,就是帝國主義列強入侵中國。”陳志昆的少年時代是在這種環境中度過的。他的幼小心靈,為民族的前途思過、想過、痛過、怒過,為什麼中國那麼弱呢。這些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最終從孫中山救國思想中找到了答案,獲得了一條前進的道路。從此之後,他不僅大量閱讀思想進步的報刊、雜誌,如《自由晚報》和《新青年》 ,而且在夏威夷大學念書時,積極地投入到中國學生支援祖國的活動中去,並擔任中國學生聯合會主席,組織了許多進步活動。
孫中山逝世之後,陳志昆隨姐夫孫科離開夏威夷,踏上了返回祖國的漫長旅程。在南京,陳志昆有機會接觸到“蔣委員長”和南京政府的院長、部長、省長以及各界要員,熟悉了官場內幕。“蔣介石是一塊堅硬的石頭,心胸狹窄,極其奸滑,讓人生畏”。這是蔣介石留給他的印象。
他祖籍南朗茶園村。19世紀末,他的父親飄洋過海,來到檀香山,紮下了根。1911年3月18日,陳志昆在檀香山出生。當地華僑的愛國熱情對他影響殊深。喜歡看書的他從小就思考:“為什麼中國這麼弱,為什麼中國總是受人欺負。”為了尋找答案,他自己訂閱了《新青年》雜誌,參加進步報紙《自由新報》的工作。在夏威夷大學讀書時,他積極參加中國學生支援祖國的活動,還擔任中國學生聯合會主席。
1934年,孫中山的長子、時任國民政府立法院院長的孫科到檀香山探親,當他看到妻子陳淑英的堂弟陳志昆朝氣蓬勃、胸懷大志時,提出帶他到南京工作。在父母的支持下,陳志昆回到了祖國,擔任孫科的英文秘書。在此期間,因為特殊的工作關係,陳志昆與蔣介石等國民黨的高官有較多的接觸。
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開始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一腔熱血的陳志昆義憤填膺,準備投身抗日戰爭中,但孫科卻命令他帶其兩個兒子到美國去讀書和避難。命令難違,陳志昆只好帶著外甥回到大洋彼岸。
在美國貝克萊大學學習的陳志昆牽掛著中國的戰事。美國進步記者斯諾寫的《紅星照耀中國》一書,使陳志昆看得很入迷。尤其是當他讀了毛澤東的著作《論持久戰》后,他的心靈受到了震撼,他被這位共產黨人精闢的觀點和必勝的信心深深地折服,他萌發了一個大膽的念頭 到延安去抗日,去找毛澤東。陳志昆的滿腔熱情,感動了該校的沙志培教授,這位周恩來南開中學時的同學寫信給周恩來,轉達了陳志昆的抗日決心。令陳志昆意想不到的是,周恩來很快就回了信,還歡迎他回國參加抗日。
陳志昆輾轉經過日本、香港、越南、昆明、桂林、重慶,終於來到了嚮往已久的中國抗日聖地延安。在鄧穎超的引見下,在一個窯洞里,他見到了自己敬仰的毛澤東。雖然那是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事情,但當陳志昆講起這件事時,仿如就是發生在昨天:“我第一次見到身穿棉衣的毛澤東時很緊張,但他非常和藹可親,而且幽默風趣,使我很快就放鬆了。他問我從哪裡回來,我說是檀香山,他就拿來一張地圖,問我檀香山在哪裡。我說要抗日,他說歡迎啊!”
隨著1937年7月7日蘆溝橋的炮聲,日本帝國主義開始了大規模的侵華戰爭,蔣介石在全國人民的壓力下,被迫宣布對日抗戰。從此,全國性的抗日戰爭爆發。
陳志昆本以為這次可以實現他上前線打鬼子的願望了,不料孫科匆忙決定讓他帶著他的兒子回美國讀書。無奈之下,他只好帶著外甥登上遠洋貨輪,駛向太平洋彼岸。
回到美國,陳志昆進入了加州伯克萊大學學習農業經濟。並在大學里結識了一大批進步朋友。通過他們,陳志昆接觸到各種進步思想,閱讀了馬克思主義的讀物,高爾基的小說,美國記者斯諾的《西行漫記》等等。這些書籍使他心靈有了很大的震撼,使他看到了一群真心為中華民族崛起奮鬥和獻身的人,使他看到了中國的前景和未來
夢裡依稀故園回,青春作伴幻成真。雖然長期旅居海外,以及為革命事業奔波,陳志昆時刻惦記著家鄉中山。1934年,陳志昆首次隨孫科回到中國時,孫科語重心長地對他說:“做人不能忘了根本,你先回家鄉中山走走。”在孫科的安排下,他首次回到中山。當他踏上這塊土地的時候,一種親情湧上心頭,他行走在家鄉的阡陌小路上,尋找著生命的原始、先祖的傳說。
1946年,陳志昆第二次回到中山,在時任中山縣縣長的孫乾家住了一個月。一個月的時間雖然很短,但對他來說卻是畢生難忘。彎彎的小溪、翠綠的樹林、飄香的稻田,以及煙墩山上的那座古塔,都經常縈繞在他腦海中。
20世紀70年代,時任香港華僑商業銀行副總經理的陳志昆率領一個代表團,第三次回到家鄉。雖然香港與中山只是一水之隔,但當時落後的交通使陳志昆一行沒有少吃苦頭。他依稀記得當時過渡江的難忘回憶:“我們多次下車,等渡船到了對面碼頭,我們又上車,如此多次才抵達中山。”
1996年11月,陳志昆回來參加孫中山先生誕辰130周年紀念活動。這是他第七次回中山,也是迄今最後一次回中山。一條條寬敞的大道、一座座高聳的高樓、一道道綠色的長廊……陳志昆真不敢相信,這就是曾經“春風不渡玉門關”的家鄉!
新中國的成立,標誌著壓在中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已被推倒,孫中山先生畢生為之奮鬥的願望實現了。陳志昆作為炎黃子孫和中山先生的晚輩,也興奮不已,曾連續多次回到故國故土來考察和探親。1951年春天,他又一次到了北京,親友們的話題集中在抗美援朝戰爭上,大家都感慨萬千,為當年中華民族戰敗於八國聯軍而感到恥辱,為五十年後的今天戰勝十六國聯軍而感到歡欣鼓舞,揚眉吐氣。有一回親友聚談中,當時在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中央人民政府華僑事務委員會擔任領導工作併兼任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的廖承志,提起朝鮮戰場的一些情況,他談到志願軍抓了很多美國俘虜,卻很難管理,生病的多,死亡率高,除了美國飛機的轟炸、水土不服、營養不良等等原因外,還有一條很嚴重的精神原因,就是戰俘們在被俘前,受美國官方欺騙宣傳的影響太深,對中國人太不了解,怕志願軍殺害他們,心理壓力過重,寢食不安,再加上思家心切,精神苦悶,所以發病率高,有的因病死亡。為此,廖承志連連嘆息,似有一種愛莫能助的心懷。
在座的宋慶齡副主席也深有同感。她從14歲起就在美國讀書,長期在美國生活,十分理解戰爭對美國人民帶來的不幸。為此,她出了一個特別的主意:志昆可不可以去朝鮮看看這些美國戰俘,就以普通旅美華僑的身分去,去關心一下這些美國戰俘,介紹介紹美國的最新情況,包括美國人民為早日結束朝鮮戰爭所作的各種努力和鬥爭,可以寬慰他們思鄉之苦,提高生活的勇氣;同時也要好好解釋志願軍的政策,保證不會殺害他們,讓他們切實放下心來,等打完仗,會讓他們回美國去的。但願他們過得快活,過得健康,能夠平平安安等到這一天。總的說起來,這些美國戰俘也都是受騙到朝鮮去打仗的,他們也有家,也有親人,思想包袱放不下,本人和家屬兩邊都受苦。志昆英語好,旅美華僑的身分又有著天然的媒介作用,特別有說服力,不妨去試試看,相信會有成效的,這可是一件大慈大悲的工作啊!
尊敬的長輩對西方戰俘懷有母親般的責任心,這使陳志昆極受感動,欣然接受了這一高尚的建議。陳志昆久居美國,承受過美國人民的友情,即便為了這些美國戰俘的父母妻兒們想想,他也義不容辭,理應擔負起這件有利於美俘們身心健康愉快地渡過難關的工作。不久后,陳志昆作了一番認真的準備,帶了一些煙捲和糖塊,還帶了咖啡壺、錄音機、照相機、打字機,在袁善如、呂斌兩位青年翻譯的協助下,前往朝鮮,首先到碧潼,接著便到了外俘最集中的昌城戰俘營。張芝蓀團長接見了陳志昆一行三人,對陳志昆先生不辭勞苦不顧危險,遠道從美國經中國到朝鮮戰地,表示熱情慰問和歡迎;對他以僑民的身分來看望美俘,安定他們的思想情緒,表示衷心感謝和敬意。他又陪同陳志昆先生參觀了戰俘們的“營房”———這些都是朝鮮居民騰出來的住宅,都盤有地面熱炕。他們一邊參觀,張芝蓀一邊介紹戰俘們的各種情況,有時不免為戰爭環境下物質條件的菲薄而流露出遺憾之意。而陳志昆卻得出另一個明確印象:在戰地條件下,志願軍和當地朝鮮居民為收容西方戰俘已經做出了最大努力,已經到了無可指責的地步。
陳志昆抵達延安時,第一次走進毛澤東的窯洞,突然見到仰慕已久的偉大人物——毛澤東談笑風生、幽默風趣的談話方式,很快使他打消了拘束感,他們開始談孫中山,談孫科,談蔣介石,談國共合作,談當今時局,談論美國……陳志昆把眼前的毛澤東與早已熟知的蔣介石在心裡做了個比較,認為:蔣介石令人生畏,毛澤東讓人敬仰。
1939年12月12日,陳志昆再次被毛澤東請進窯洞,討論當時的戰局與中國的前途。毛澤東對戰爭態勢與發展分析得十分透徹,對敵人的兵力與部署了如指掌。雖說窯洞內光線昏暗,陳志昆卻感到眼前一片光明,更加堅定了革命信心。談話結束時,毛澤東欣然揮筆,為他寫下:將一切真正救國的志士團結起來,中國就有出路。這種志士就是不謀私利,犧牲自己,專為民族解放而奮鬥的人。為陳志昆先生書毛澤東 (民國)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二日
第二年春天,周恩來明確告訴陳志昆“你要為抗日戰爭做出貢獻,就不是上前線去殺幾個日本鬼子,而是回重慶去,告訴孫科這些人你的所見所聞,促進大家共同把抗戰進行到底”。於是,陳志昆又出現在戰時陪都重慶,回到了孫科身邊。他利用各種機會向國民黨的上層人物介紹了延安的真實情況,後來孫科發現他受到監視,就安排他去和斯諾夫婦、路易。艾黎一起搞“中國工業合作社”(公合),以有效支持抗戰。此項運動得到了宋慶齡的大力支持。
1947年,陳志昆離開孫科回到了美國夏威夷。新中國成立后不久他舉家來到北京,要求為新中國建設儘力。他和全家在北京一住就是10年,196l年移居香港就職於銀行界。中美建交后,為推動中美貿易的發展,他在香港註冊成立了香港友結公司,專門幫助美國大公司來中國投資和技術轉讓業務。 1987年返回美國夏威夷定居。
1949年10月1日當遠在檀香山的陳志昆從廣播中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消息后,他歡喜若狂,立刻給毛澤東和葉劍英寫了電報,要求到百廢待興的新中國去參加建設。他的這個要求很快就得到了批准,於1950年初陳志昆協新婚不久的妻子來到了北京開始工作。這一住便是11年,雖然在這裡的生活條件不如在美國過的舒服,但他們很充實,也很快樂。
當年沒能成為戰場上的抗日戰士,成為陳志昆人生一大憾事。當他知道新中國成立后百廢待興時,他又萌發了另一個大膽的想法 到新中國去,為新中國的建設貢獻力量。
1950年,陳志昆與妻子黃壽珍來到北京,他在北京外文出版社負責對外聯絡和出版發行工作,妻子則在北京國際新聞局工作。在共和國初期建設中,陳志昆參與了人民大會堂等“十大建築”的工作,發揮了其精通中、英文的獨特作用。
對妻子的理解和支持,陳志昆滿懷感激之情:“我們當時結婚才8日,得知我要回中國工作,她十分理解,還提出與我一起回去。”在海外從來沒有學過普通話的黃壽珍,為了成為一個地道的“中國人”,她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學習普通話,之後成為一名記者和編輯,寫了很多有份量的稿件。
當時陳志昆和妻子黃壽珍結婚剛剛才8個月,得知丈夫要回中國工作后,黃壽珍十分理解,雖然在中國的生活沒有國外舒服,但她還是提出要和丈夫一起回到中國。
到了北京,黃壽珍進入了北京國際新聞局工作。為了成為一個地道的“中國人”,在海外從來沒有學過中文的她,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學習中文。當時的中國百廢待興,生活條件自然沒有在美國時的優越。
1961年,陳志昆被委派到香港華僑商業銀行擔任副總經理的職位。由於熟悉中美兩國的文化,陳志昆又不遺餘力地為中美兩國的友好交往而奔波,以盡一位愛國華僑應盡的義務。他促成了夏威夷代表團第一次赴北京考察、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之後,他多次任美國跨國公司的中國顧問。為了更好地促進並推動中美兩國之間的貿易,1974年,他成立了友結投資顧問公司,主要擔負起中美兩國貿易的諮詢工作。
1981年,宋慶齡病逝后,陳志昆發起成立了美國宋慶齡基金會,他把籌集的資金用於促進中美友誼、提高婦女兒童的合法權益、以及支助貧困地區的教育。在父親的影響下,陳燕擔當起中美友好交往的使者的角色。在上海國際兒童藝術節期間,她還組織了具有夏威夷風情的兒童呼啦舞藝術團赴上海參加演出。
毛澤東多次約見陳志昆,從孫中山、孫科,到國共合作、世界形勢,他們無所不談。毛澤東無法抵擋的魅力深深地吸引著陳志昆,他終於明白為什麼中國如此多卓越的革命家都心甘情願地追隨毛澤東。陳志昆多次向毛澤東提出要到前方去打仗,但毛澤東婉言謝絕,他覺得陳志昆可以發揮比在戰場上更大的作用。周恩來也多次與陳志昆談心:“你要為抗日做出貢獻,就不是上前線去殺幾個日本鬼子,而是回重慶去,告訴孫科你的所見所聞,促進大家共同把抗戰進行到底。”
懷著依依不捨之情,陳志昆離開了延安。回想在延安近九個月的日日夜夜,回想與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王震、鄧穎超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相處的難忘歲月,陳志昆經常徹夜難眠。尤其是對毛澤東贈予他的親筆題詞,他一直珍藏著。在他家的牆上,有幸見到這幅墨寶的真跡:
將一切真心救國的志士團結起來,中國就有出路。這種志士就是不謀私利,犧牲自己,專為民族解放而奮鬥的人。
從1950年到1961年,陳志昆夫婦在北京工作和生活了11年。在北京的生活條件比在美國要艱苦很多,他們白天要騎自行車上下班,晚上屋裡沒有暖氣,只能靠燒煤取暖,黃壽珍在北京生第二個孩子陳燕時,因此落下了肩周炎。
雖然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累,但他們從來沒有後悔,反而很懷念這段日子。他們說:“雖然當時物資貧乏,但人的精神是充實的,思想更是純潔的。至今我們還是說,我們一生中最美好的時光,就是在北京的11年”。
1961年,陳志昆被委派到香港華僑商業銀行擔任副總經理的職位。他不遺餘力,為中美兩國的友好交往而奔波。他促成了海南島與美國夏威夷州瓦湖島成為友好島,廣東省與夏威夷州締結為友好省州。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之後,他多次任美國跨國公司的中國顧問。1974年,他成立了友結有限公司,主要擔負起中美兩國貿易的諮詢顧問工作。
1997年是他最難忘的一年。1997年3月,陳志昆作為老華僑應邀出席歡迎中國海軍艦隊訪夏威夷的儀式,登艦參觀。1997年7月1日,陳志昆作為中國政府邀請的著名人士出席了香港移交儀;1997年10月26日,江澤民主席對美國進行國事訪問,陳志昆應邀站在歡迎隊伍的最前列,江澤民主席與他親切握手,互致問候。
陳志昆的經歷,對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值得羨慕的,可是,他自己始終把自己看成是一個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從不利用這些豐厚的“政治資源”去為自己謀私利。的確,陳志昆一直按照毛澤東主席給他的題詞要求自己:將一切真心獻給祖國,從不謀私利。
陳志昆一家在美國並不富裕,過著一個普通人的生活,但他常說,“作為宋慶齡基金會的理事,為實現宋慶齡的遺願,支持中國的教育事業,為祖國培養合格的人才,祖國才有希望,中華民族才能振興。只有祖國的富強,海外的華人華僑才能揚眉吐氣。”為此,他“本著將一切真心獻給祖國”的要求,對各項公益事業一次次慷慨解囊。
1998年5月中國之旅,5月23日,陳志昆一家抵達北京,下榻北京飯店。1998年5月24日,陳志昆一家不顧疲勞,乘火車抵達承德。考察了該市雙橋區麗正門小學。陳先生聽到了校長介紹學校十分重視從小培養學生講文明、懂禮貌、守公德,特別是觀看了小學生“業餘交警”指揮交通和小學生“業餘武警”擒拿格鬥的表演后,激動地說:“我們祖國的教育跟美國不一樣,老師不僅給學傳授文化知識,而且還教書育,培養他們有理想、有知識、有文化、有道德。這樣堅持下去,祖國大有希望,不僅可以成為世界上的經濟強國,而且也一定能夠成為世界上的禮儀之邦。”陳先生應邀為而正門小學題寫了:“熱心教育”四個大字鼓勵園丁努力工作。1998年5月26日上午,陳志昆一家驅車離開承德前往豐寧滿族自治縣。天蒼蒼野茫茫的自然景色與純樸善良的壩上村民向遠道而來的尊貴客人表示了真心的歡迎。在儀式上,豐寧縣縣委書記王亮在感謝這位海外赤子對祖國,對貧困地區,對少數民族少年兒童教育事業的深情厚意時,稱頌陳先生一家,“名與日星常燦爛,德隨桃李永芬芳。” 1998年5月27日,雖然陳志昆一家離開了豐寧踏上了歸途,可這裡的人們感到:他留下了友善的笑容,幽默風趣的語言,健康矯健的身影,他留下了一所用愛子撫恤金援建的學校,讓愛子與壩上草原的少年兒童一起讀書與歌唱。
1979年,美國發生了一起航空史上罕見的空難,機上273名乘客全部遇難,無一倖免。這273人中就有陳志昆的兒子——陳平。
陳志昆和夫人黃壽珍拿到兒子用生命換來的賠款后,心如刀絞,久久不能平靜,這再次溝起了他們喪子的悲痛。儘管家裡不富裕,兩位老人果斷做出決定,把這筆賠款捐給最需要資助的地方,使愛子的生命得以延續:
第一,在兒子讀書的母校——美國芝加哥理工大學設立獎學金,專門用於獎勵中國留學生。
第二,在夏威夷大學設立獎學金,獎勵中國留學生。
第三,捐資支持上海宋慶齡基金會上海宋慶齡幼兒園。
第四,支持宋慶齡基金會發展祖國“卡通”事業,捐資購買了一套動畫專業攝像設備。
為了支持祖國教育事業,陳志昆決定在中國貧困地區援建一所學校,幫助那裡的娃娃解決入學難的問題。陳志昆和夫人黃壽珍這一想法一經提出就得到會前主席黃華的肯定和支持。經過考察和篩選,我們提出在承德市豐寧滿族自治縣大灘鎮援建一所學校的建議方案。此方案得到了黃華主席同意和陳志昆一家的認可。
1979年5月25日,美國發生了一起空難,飛機上273人全部罹難,這其中就有陳志昆在芝加哥伊利諾大學攻讀博士的兒子。經過10年的訴訟,遇難者家屬得到了賠償。面對這筆價值不菲的賠款,因失去兒子而悲痛不已的陳志昆逐漸伏平心情,他用這些賠款在夏威夷大學為中國留學生設立了獎學金,並向上海宋慶齡幼兒園和河北豐寧縣捐贈了20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