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隔年

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的旅行

間隔年(GapYear)是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的旅行,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間隔年期間,學生離開自己國家旅行,通常也適當做一些與自己專業相關的工作或者一些非政府組織的志願者工作。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國際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學習生存技能,增進學生的自我了解,從而讓他們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工作,更好融入社會。

基本認識


名詞釋義

“間隔年”在發達國家非常流行,“間隔年”,英文中叫GapYear,是西方的一種叫法。“間隔年”的大概意思是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後、工作之前,並不急於盲目踏入社會,而是停頓下來,做一次長期的遠距離旅行(通常是一年),用一段時間放下腳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這一段時間裡,可以去遊學、當義工,或者只是休息去思考自己的人生,它不同於短期的近距離旅行又不完全等同工作旅行。間隔的意思是停頓,是用一種輕鬆的狀態長期融入當地的生活。這時候的間隔年可以幫助學生通過社會實踐,進一步了解自己,體驗生活。間隔年就是以一種“間隔”當前社會生活的方式,達到更好地融入當前社會的目的。

另類釋義

還有一種“Careerbreak”的說法,指的是已經有工作的人辭職進行間隔旅行,以調整身心或者利用這段時間去做別的事情。
總之,無論是學生的gap亦或有工作一族的gap,都是為了從固定不變的生活模式中暫時跳出來,去另外一個環境體驗新的生活,經歷更多以更好地認識自己,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迎接未來。人生的際遇就是這樣,其實,只需要“跳出來一下,或許就能得到可以支撐整個人生的幸福”。

助益好處


認識自我

在間隔年期間,青年心懷壯志離開自己熟知的地方,旅行的同時也從事適當的勞動,體驗與以往長期生活截然不同的社會環境,他們相信,這樣可以培養自己的國際觀念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更加虛心,懂得傾聽,包容不同,了解自己,並用更開闊的視野看待世界,從而讓他們找到自己真正想要的工作或者找到更好的生活。

開闊視野

充實的間隔年可以讓人開闊視野,了解各地的文化,學習更多課外知識,重塑自己的世界觀,有助於能夠從多個角度觀察世界。間隔年愛好者通過我要間隔年的活動能積極拓展國際公益活動和海內外的非盈利性組織交流。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融入社會,同時在公益活動中體現自我的價值、回饋社會,增加我們對世界的了解,同時也讓世界了解我們。

心智成熟

間隔年可以讓人走出熟悉的環境,去學會適應陌生世界,學會如何與他人平和共處,如何應對壓力和突髮狀況,如何用冷靜而理性的成人方式解決問題,更能學到如何照顧好自己。讓自己變得更加地獨立、成熟、專註。一個人在18-25歲的年齡,正是形成成熟世界觀的時候,記憶力、體力都處在最佳狀態,心無雜念待人真誠可愛,在法律、經濟、道德各方面開始對自己行為負責;這個年紀,如果背上簡單的行李,到地球的另一面去——西方人到東方,東方人到西方,踏足未曾見過的名山大川,跨越未曾想象的大江大海;途中會遇到失落、困苦、彷徨……但這個年齡的人特點是樂觀、積極、充滿信心和韌性,最終一定能戰勝這些障礙,完成旅行。
試想年輕時有這樣經歷的人,將來在面對困難、挫折的人生道路時,面對複雜、殘酷的現實社會時,將擁有怎樣的胸襟、毅力和智慧

確立目標

有的學生將間隔年當成一次旅行,一個探索之旅,一個發現之旅。在間隔年旅行中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點,然後再回到校園準備追求新志趣。

歷史沿革


起源時期

二戰后的十年中,各國政府開始提倡青年的旅行和文化交流,從而有效地增進全人類間的共識,以防止世界性大戰的再次發生。這就是“間隔年”概念的起源。
不過,第一個真正的“間隔年”始於60年代的英國。當時,西方社會在政治、經濟和文化各方面都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巨大震蕩。反越戰示威、美國總統肯尼迪遭暗殺、反種族歧視運動、倫敦的前衛時裝風潮…各種新思潮和新事物的衝擊促成了嬰兒潮們“搖擺的60年代”的產生。在這股風潮下,活躍於四、五十時代的“垮掉的一代”開始演變為更加活躍的反主流文化群體——嬉皮士。他們用公社式的和流浪的生活方式來表達對越戰和民族主義的反對,提倡非傳統的宗教文化,批評西方國家中產階級的價值觀。
嬉皮士之旅自有其精神上的驅動力,一般是“認識自我”,“尋找精神家園”或是“與他人交流”。典型的嬉皮士之旅一般是從西歐出發,以最便宜的旅行方式穿過歐亞大陸到達亞洲的印度或斯里蘭卡,就此開闢了“獨立旅遊的市場”。
1967年,尼古拉斯·麥克萊恩-布里斯托成立了“事業信託”(ProjectTrust),一個教育信託基金,並把他的頭三個學生送到了衣索比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開發了間隔年志願者的就業市場。自此,間隔年市場的兩個基本要素業已成形,即獨立旅行和志願者就業(更晚的說法是“公益旅行”)。到了80年代,隨著工作簽證(也叫做“工作假期簽證”)的出現,工作旅行(或者說“工作兼旅行”)成了間隔年的第三個要素。

開拓時期

70年代,對新生的“獨立旅行”的呼籲仍在繼續。於是,獨立旅行市場的開拓者們建立起了他們的事業。
間隔年
間隔年
1973年,居住在倫敦、人稱“螺絲釘”的澳大利亞人格雷厄姆·特納駕駛一輛雙層公共汽車,和他的第一個客戶用了三個星期的時間來到了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由他建立的頂層(TopDeck)旅行公司至今猶在。
同年,年輕的英國人托尼·惠勒長途跋涉來到了亞洲。對旅行基本知識的渴望激勵他寫下了《窮游亞洲》(AcrossAsiaontheCheap)一書,這就是後來世界上最大的旅行指南出版社LonelyPlanet所出的第一本書。在旅行公司和自助游指南的共同作用下,獨立旅行的市場終於誕生了。
1978年,威爾士王子和約翰·巴拉什弗-斯內爾上校開始了有史以來的第一次間隔年旅行——德雷克行動。在這項行動中,他們沿著弗蘭西斯·德雷克爵士當年的足跡遊歷了全球,為我們今天所知道的雷勵國際(RaleighInternational)打下了基礎。1984年,雷勵行動(OperationRaleigh)成立,1992年它重新命名為雷勵國際。而此時,間隔年已成為了英國私立學校中少數有錢人進大學前的一個普遍選擇。
1979年,另一名澳大利亞人迪克·波特成開辦了STA旅行公司,為這一事業的建立畫上了圓滿的一筆。這是一家專為學生和青年(26歲以下)服務的商業旅行機構。後來,它的分支遍布世界,波特也就發展出了全球性的學生旅遊業。原先的“學生澳洲行”(StudentTravelAustralia)也更名為“學生旅行社”(StudentTravelAssociation)。當下,它直接被簡稱為“STA旅行”。
“間隔年”一詞在什麼地方首次出現已經不得而知,但它必定與1973年GAP活動項目的成立有關。該項目當下被稱作全球緯度志願者(LattitudeGlobalVolunteers),是一個幫助在中學和大學之間度過間隔年的志願者安排就業的英國組織。沿著尼古拉斯·麥克萊恩-布里斯托用他的事業信託開闢的道路,GAP活動項目把間隔年推向了中學學生。

發展時期

80年代的英國,嬰兒潮一代也已經有了他們的孩子。他們減少了旅行,而下一代則沉迷於金錢、事業和創造財富。住房市場的危機意味著家長能供給孩子旅行的經費減少了。但隨著STA旅行在世界各地成立分支,英國和全球的間隔年事業還是在穩步地前進著。更多生意也隨之展開(如UsitCampus和UsitWorld)。新一代的間隔年旅行者在全球各地成長著,這為90年代間隔年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90年代,嬰兒潮一代的孩子們也即將成年(他們的父母鼓勵他們像自己年輕時一樣旅行)。與此同時,英國的經濟也從蕭條中走了出來。嶄新的,令人興奮、眼花繚亂的媒體頻道把間隔年產品推向了市場。於是,大學前、大學期間,以及大學之後的間隔年旅行和間隔年志願服務在英國蓬勃發展。需求增長,機票降價,間隔年已經被確立為一種“過渡的儀式”。在澳大利亞,青年到英國生活和工作的浪潮,第一次正式地出現了。

繁榮時期

2000年後,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間隔年旅行在全球範圍都蓬勃增長。
2005年7月,敏特間隔年報告稱,英國在海外的市場利潤可達22億英鎊,而全球市場的數字則達到了50億英鎊。這是新千年增長最快的旅遊板塊。預測到2010年,從全球間隔年市場將可獲利110億英鎊。
在這個市場當中,年齡段分佈如下:18-24歲,進大學前、大學就讀期間和剛從大學畢業的群體,25-35歲,工作休假的群體,以及55-65歲,退休或即將退休的群體。基本上說,間隔年已成為了人生轉折時期一種選擇。這對高等教育入學、全球旅行市場和企業員工駐留情況的影響都是驚人的。
在英國、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加拿大,各年齡段的間隔年活動都在加速發展。在美國,隨著持護照人數的增加,間隔年事業估計在未來幾年也將迎來繁榮。

體驗方式


打工換宿

這是適合“間隔年”旅行者的一種流浪方式。在豆瓣、天涯等網路社區中有相應的召集帖,在國內各地的青年旅社都提供這樣的項目,可在各地青年旅社打工,然後換取免費的食宿,以勞動換取基本生活,既公平又便宜。在一個地方待上一段時間,還可以換到下一個目的地,相當自由。另一個正在興起的趨勢是投身於全球教育,包括語言教學,居住在當地人家,文化傳播,社區服務和獨立學習。這些實踐存在於像印度、中國、摩洛哥、巴西這樣的國家。

志願服務

做義工是許多“間隔年”流浪者的選擇,是一種體驗世界又能幫助他人的方式。如今全球有許多公益性的非政府組織,不少在全球各地都有相應的組織機構和項目,比如英國著名的義工組織Nationaltrust,中國香港的Voltra國際工作營、澳大利亞的ConservationVolunteers環保義工組織等,可提前給這些組織發送相應簡歷,最好是要有一定的教育背景,比如語言教育、醫學、社區服務等,更容易被錄取。一般做義工要自己付往返交通費,但是住宿、餐飲是可以由義工組織解決的,閑暇時能在參加義工工作的當地四處旅行。

租房生活

這適合於有一定經濟基礎的人。雖說剛畢業手頭銀兩不寬裕,不過通過學生時代打工賺錢以及從家中提供的生活費中節省下來的那些,已經足夠作為“間隔年”流浪的啟動資金了。流浪式的“間隔年”開始可以是毫無目的的,只是朝著一個大方向走,但是很可能到了某個地方,發現自己愛上這個地方,就暫時不想走了,那就租個房子,過過當地人的生活。不少地方有一些單身公寓或是短租房,根據自己的經濟能力來選擇。因為有一定的資金,也暫時不用擔心生活問題,每天在這個地方遊盪一下,與當地人聊聊天,品品當地的美食,看看當地的風景,這樣的收穫或許比一直漂泊在路上更多。

世界範圍


國家
澳大利亞
當前澳大利亞和其他國家有共有19個互惠的工作假期項目,這些國家(地區)包括比利時、加拿大、中國(香港、台灣)、塞普勒斯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德國、愛爾蘭、義大利、日本、韓國、馬爾他荷蘭、挪威、瑞典和英國。
對工作假期簽證最常見的要求條件是:年齡18-30歲,有存款證明,持有效護照。條件還包括能夠證明度假僅為個人事業。澳大利亞國防部還運營一項間隔年項目,應徵者最多只需服役一年。
英國和加拿大仍然是澳大利亞每年造訪人數最多的兩個目的地,2003-2004年總共發出的工作假期的簽證中,英國35061份,加拿大6517份。
丹麥近些年來,政府嘗試限制間隔年學生的數量。他們需要學生儘快參與工作,並且有意保護獨特的丹麥文化。完成學業過慢,或是長期出國旅遊、工作的學生將會受到懲罰。這樣,實現間隔年的可能性就減少了。2006年,間隔年學生數量已經宣布減少。2009年4月,政府又頒布了一項新的法律,規定向從間隔年中退出的學生提供一項津貼。
以色列
在以色列,間隔年基本上是用於旅行。3年的義務兵役要之後,人們通常做一次旅行。對於大多數以色列人來說,退役后的頭兩個月是用來工作和積攢旅行費用的。為了儘可能地少工作,多旅行,以色列人常常選擇去生活成本較低的遠東、印度或者印度支那旅遊。還有一些人則在高中畢業之後、服兵役之前完成間隔年旅行。
工作假期也是一個常見的選擇,尤其是到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發達國家。有些當過步兵的在世界各地擔任武器指揮員或安全人員。這是也工作假期的一種類型。
猶太人聚集地(尤其是美國和英國)的夏令營趨向於雇傭以色列員工。因為他們希望通過互動來加強野營者與以色列人的之間聯繫。這通常是由猶太人的機構安排的。
此外,美國的猶太青年常常到以色列的猶太高等學校或Midrasha(一學期)學習猶太文化傳統。
荷蘭
間隔年最常見的形式就是在另一個國家完成工作假期旅行,如果支付得起,最好是去另一個大洲。由於荷蘭高中對英語的要求很高,澳大利亞和其他英語國家是最受歡迎的去處。不過西班牙語國家的文化/語言學習項目也在逐漸受到歡迎,有一些項目還費用全包。大多數人只離開荷蘭半年,而在另外半年中工作以支付行程。隨著荷蘭第一家註冊的間隔年公司——極限間隔年(XtremeGapYear),間隔年在荷蘭受歡迎程度的增長可見一斑。
自由藝術學院(liberalartscollege)的AcademiaVitae(學歷部?)為該校青年學生在德文特提供了一個學前性質的間隔年。這種間隔年形式在荷蘭並不常見。間隔年在荷蘭也被稱作tussenjaar。
英國
英國的公民可以藉助歐盟以及海外多國互惠協議的優勢來完成一次較長期的活動。由於文化的相似性和英聯邦的紐帶,澳大利亞、紐西蘭和加拿大都是風靡的去處
2000年威廉王子參加為期十周的雷勵國際智利遠征,此舉意味著王室對於間隔年的認可,由此也推動著它被公眾接受。更為巧合的是威廉王子離開智利的6周后,凱特王妃在來到同一個地方經歷著她的間隔年遠征。
通過2004年在南非的志願活動,哈里王子非洲成為了一個流行的間隔年目的地。其他可行的選擇還包括在加拿大滑雪場地、美國野營地和澳大利亞內陸地區工作。
在英國有許多間隔年項目提供者。他們給各個年齡段的人提供機會。它們的名字通常會列於間隔年指導網站上。
著名的間隔年企業包括以科爾島為基地的事業信託,以布賴頓為基地的ShumbaExperience,以利茲為基地的思考和平(ThinkPacific),以雷丁為基地的緯度(Lattitude)和以霍夫為基地的海外探索(QuestOverseas)。
美國
在美國,大學以前的間隔年行為仍然十分罕見。這部分是由於美國高等教育價格昂貴,使得許多美國學生無法再支付起間隔年一年的費用。2008年,65.6%以上的本科學生依靠貸款才得以完成學業,平均債務大約為23186美元(不包括父母貸款,但包括斯塔福德貸款,珀金斯貸款,州、學院和私人貸款)。在研究生當中,56.4%以上的人也依靠貸款,債務平均值達40279美元。
一些機構向美國青年提供有計劃的間隔年項目,比如Dynamy,它在馬薩諸塞州伍斯特加利福尼亞州聖羅莎都設有基地。其他的間隔年形式包括“城市年”,地點位於全美各城市的中心區域。也有的公司也提供文化傳播和社區服務的全球旅行項目,包括學期項目、社區生活和特殊地區的教學。一些公司提供有計劃的服務學習間隔年項目,把社區服務和跨文化學習結合起來。

中國區域


概念引入

《遲到的間隔年》一書封面
《遲到的間隔年》一書封面
在世界各地成功舉辦了14年的遠征項目(RaleighExpedition)活動后的1998年,雷勵國際和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在中國的山東、江蘇合作舉辦了一期中國遠征。在2008年的遠征10周年聚會中,當年的中國籍隊員決定將雷勵帶回中國,因此雷勵中國辦公室在上海成立,在甘肅、江西、貴州舉辦了四次遠征,帶領200名青年為當地社區築起小學的基礎設施和環保設施,更是影響了一批年輕人。
09年出版的《遲到的間隔年》一書首次把間隔年這個概念介紹給國內青年人。其作者孫東純於2006年12月1日,帶著一張僅存有21000元人民幣的國際銀行卡,離開自己生活多年的城市,帶著一個不知道可以給自己帶來什麼的“間隔年”主題。從原來計劃的三個月走到十三個月,從原來計劃的目的國印度變成一次橫跨亞洲的旅途,從澳門經泰國、寮國、雲南、緬甸、印度、巴基斯坦、新疆、到西藏、尼泊爾,一路上邊旅行,邊以義工的身份服務於非政府組織,幫助當地需要幫助的人……在路上,遇到了他當下的日本妻子,開始懂得向家人感恩,學習怎樣關心照顧身邊的人,遲到的“間隔年”成了一次學習愛的旅途。

網路推廣

09年末,由豆瓣網友自發組成團隊,建立了間隔年旅行網。致力於國內間隔年文化的推廣,並且希望為義工旅行和工作旅行的青年人提供一個交流和分享的平台。團隊成員因夢想而相聚,因旅行而相知,因公益事業而相投,我們秉承共同理念,希望填補國內間隔年文化的空白,推廣義工旅行等特殊旅行方式,并力圖引導更多人參與其中。希望中國青年在行走中亦能不斷完善自己,豐盛內心,更有擔當。雖然間隔年這一概念還未得到國人的認可,但在不遠的將來,一定會更多人踏上這一段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