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救援
地震救援
地震救援主要是指迅速搜索與營救由於地震造成的建築物破壞而被壓埋人員的舉動。在地震發生后展開救援的第一步是搜索工作。而在搜索之前必須要進行正確的區域、場所的劃分和設定,現場必須實施警戒,嚴格控制人員出入,設立工作區、裝備區、指揮部等,這樣才能提供良好的搜索環境,提高搜索效率。能帶來更多人員的倖存。
地震救援
多派專業搜救人員並緊急培訓非專業人員
在很多情況下,非專業的救援人員對坍塌的建築物內是否存在倖存者缺乏辨別經驗,因而導致一些受災人員失去最佳搶救時間。此外,建築物廢墟存在很多可知和不可知的危險因素,非專業的救援人員對這些危險因素缺乏認知,容易導致建築物進一步坍塌。而專業搜救人員掌握正確的搜救知識和技巧,擁有專業的搜救工具和豐富的搜救經驗,能將有關危險降至最小,並提高受災人員的生還率。因此,應盡量多派經驗豐富的專業人員參與震后搜救工作,並加強對非專業救援人員的現場緊急培訓。
地震救援
發現生命先送水,未能送水快補液;
清理口鼻頭偏側,呼吸通暢是原則;
臀部肩膀往外拖,不可硬拽傷關節;
傷口出血靠壓迫,夾板木棍定骨折;
頸腰損傷勿扭曲,硬板移送多人托。
1、組織大量生理鹽水到!肢體被擠壓超過24小時后開始出現肌肉壞死。一旦移開重壓,壞死肌肉會釋放大量的肌紅素,蛋白,鉀等電解質。迅速引起心腎衰竭而死。這就是很多被救人員在被擠壓中還能說話,而救出幾分鐘后死亡的原因。因此在移開重物前就要為傷者滴注生理鹽水,讓傷者進行有效代謝,把血液中這些東西排出后再移開重物。否則一旦移開重物,死亡的幾率很高!
2、唐山大地震親歷者:我現在發現汶川的救人方式有點問題,如果採用我的建議會有更多的人挽回生命:從廢墟中救出的人有些好像已經死亡,但其實是長時間埋在地下造成的窒息。如果抬出來后先不用布蓋住,讓其置於室外並灑些水淋一淋有可能會復活。唐山大地震時我的哥哥被挖出來后就已經沒有一點氣了,我們都以為他已經死了,就放在地上,但由於震後下了雨,被雨水淋過以後,過了十多分鐘,我哥哥奇迹般地的有了呼吸。這幾天我一直在打紅十字會的電話想把這個建議轉達災區救援隊,但一直佔線,請相信我,我是唐山人,是親歷者。請四川的同胞想辦法能把我的建議轉達最好。唐山倖存者致上請幫忙轉帖啊,也許能挽救更多人的生命。
呼叫搜索、空間搜索
呼叫搜索:由四名以上人員圍繞搜索區等間距排列。間隔8-16米,半徑5米左右。搜索區及其鄰近區域全部工作停下來,保持安靜。搜索人員順時針同步向前走動,並大聲呼叫或利用擴音器,或連續5次敲打瓦礫或鄰近建築物構件。呼叫后,保持安靜,仔細捕捉倖存者響應的聲音,並辨別聲音方向,若不止一個搜索人員聽到回應,可由3個人員判定的方向交匯確定位置。(該方法的優點:所需人員少、操作簡單、配合監聽設備,將聲音擴大。缺點:對無知覺或埋壓較深人員搜索效果不好。)
空間搜索:分為多個房間搜索、大開闊區線型搜索、網格搜索。
1、多個房間搜索:進入建築,右側貼牆向前搜索,逐個房間搜索。直到所有房間或空間搜索完畢。如果忘記或迷失方向,只需向後轉,左側靠牆即可返回原位置。(可結合繩索救援及相關搜索器材使用。)
2、大開闊區域線形搜索:搜索人員面對開闊區一字排開,間距3-4米,從開闊區一邊平行搜索至另一邊,往返幾次,以確保不遺漏被埋壓的的受困者。
3、網格搜索:該方法需要較多的人員,將倒塌區域分成若干個網格區域,搜索人員5、6個人一組分配一個網格進行搜索。
藉助一些先進的儀器進行幫助。就目前來講,在救援方法上與國際相比,也是幾種單一的模式,現在國家地震救援隊引進了以下幾種儀器:(1)聲波振動生命探測儀。聲波振動生命探測儀靠的是識別被困者發出的聲音。
生命探測儀是當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搜救及檢測儀器,主要通過感應人體所發出的超低頻電波產生的電場(由心臟產生)找出“活人”位置。人體發出的超低頻電場可穿透鋼筋混凝牆、鋼板、木板、甚至水,因此,只要有生命跡象,不論其是否清醒、昏迷、身陷瓦礫堆或躲在集裝箱中,均可用生命探測儀在最短時間內將其找到。生命探測儀空曠探測範圍可達500米,可透過80厘米厚的普通鋼板,探測到生命。而更加神奇的是,該生命探測儀只探測到人的生命,對其他動物的生命不起作用,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到瓦礫深處救援的第一步是搜索。倖存者埋在瓦礫堆中,用手去一點點地挖開瓦礫顯然太慢,用重型機械去移動又有可能傷著人。各種搜索儀器可以幫上忙。“蛇眼”就是一種搜索儀器,它的學名叫“光學生命探測儀”,是利用光反射進行生命探測的。儀器的主體非常柔韌,像通下水道用的蛇皮管,能在瓦礫堆中自由扭動。儀器前面有細小的探頭,可深入極微小的縫隙探測,類似攝像儀器,將信息傳送回來,救援隊員利用觀察器就可以把瓦礫深處的情況看得清清楚楚。很多博物館和超市用的防盜裝置就是這種光學探頭加觀察器的儀器。
熱紅外生命探測儀具有夜視功能,它的原理是通過感知溫度差異來判斷不同的目標,因此在黑暗中也可照常工作。王教授說,這種儀器有點像現在商場門口測體溫的儀器,只是個頭比那個大多了,而且帶有圖像顯示器。
聲波振動生命探測儀靠的是識別被困者發出的聲音。人類有兩個耳朵,這種儀器卻有3—6個耳朵,它的耳朵叫做“拾振器”,也叫振動感測器,它能根據各個耳朵聽到聲音先後的微小差異來判斷倖存者的具體位置。說話的聲音對它來說最容易識別,因為設計者充分研究了人的發聲頻率。如果倖存者已經不能說話,只要用手指輕輕敲擊,發出微小的聲響,也能夠被它聽到。關鍵是雜訊的影響不能太大。
最“聰明”的搜索能手是搜救犬,它們是百發百中的搜索行家。
小氣墊可力撐數十噸重物。找到了倖存者就該施救了。這可是個力氣活,有時要抬起沉重的樓板。很難想象一個小小的氣墊就能完成這個工作。這種氣墊比枕頭大不了多少。沒充氣時癟癟的,只要有5厘米的縫隙就能把它塞進去。然後用氣瓶把裡面的氣壓加到8個大氣壓,“氣鼓鼓”的墊子就能頂起樓板了。
氣墊的材料相當講究,最早人們用鋼絲網添加橡膠來做,後來改用新型材料高強度芳族聚醯胺,這種材料非常堅韌,防暴警察用的手套也是用它做的,帶上這種手套,警察就能面不改色地握住鋒利匕首的刀刃。
如果現場鋼筋交錯,就要看液壓鉗的本事了。這種鉗子的體積並不大,但是由於應用了液壓原理,一把小小的鉗子就能把鋼筋一根根剪斷,為營救工作贏得寶貴的時間。
天色暗下來,但搶救不能停。月球燈的作用非常搶眼。月球燈由高達2000瓦的電力支持,據說,兩個月球燈就能照亮一個足球場。月球燈的最大特點是360度大範圍照明,並能防眩目、大光亮。
該燈為鹵素光源,燈泡功率≤2000W(2×1000W),單燈照亮範圍:≤1500M²,充氣燈球直徑:≤110cm(3.6ft),最大亮度可達:54000Lm(流明),安裝時間:1人/5分鐘內,支架高度:1.7M-6M,支架材質:鉻鋼,防風等級:100km/h(62mph)
救援機器人
前不久,日本科學家研製了一種蛇形機器人,並稱它不久就能在地震救援中發揮作用。這種機器人的原理類似於前面提到的“蛇眼”搜索儀器。跟“蛇眼”相比,蛇形機器人更靈活,它的每一個關節都有一個微型馬達為其提供動力,活動更為便捷。
救援工具再神勇,也比不上人們在地震來臨時的自救措施。高樓住戶不要盲目跳樓逃生。可以盡量躲在衛生間等空間狹小的地方,注意要躲在承重牆邊上,千萬不要挨著不承重的隔離牆、裝飾牆。另外,大衣櫃邊上、桌子旁邊也可以躲一躲,前提是這些傢具都足夠敦實。
中國國際救援隊成立於2001年4月27日,由國家地震局、工兵部隊和武警總醫院聯合組建。現在,這支救援隊已具備了國際、國內災害的救援能力。2003年,救援隊在中國國內及其他國家共實施了3次緊急救援行動。2004年12月30日,應印尼政府的請求,中國派出由35人組成的第一批國際救援隊。這是中國國際救援隊自組建以來向國外派出的規模最大的專業醫療救援隊。目前,救援隊擁有222名隊員、8大類360多種裝備,是一支專業的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部隊。
2017年8月9日下午,經軍委批准,由中部戰區陸軍第82集團軍某旅、武警總醫院和中國地震局組成的國家地震災害緊急救援隊,出動80名隊員,搜救犬5條,攜救援車輛兩台,以及包括生命探測儀等在內的378件救援器材,乘兩架空軍運輸機飛赴九寨溝災區。救援隊已抵達九寨黃龍機場,迅速投入搶險救災工作。
日本災害救援隊是日本政府於1987年6月建立的,是國際聞名的地震求援機構。日本災害救援隊按國際救援隊標準建設,主要包括:SAR(搜索與救援)隊;專業救助隊;醫療隊;生活自給充足的管理隊;高效的聯絡隊;按國際救援培訓指導教材進行培訓的教育隊。該隊按照規定配備有一百餘噸的設備和工具,包括運輸與通訊車輛,船隻和小型直升機,各類起重、挖掘和裝卸工具,搜救儀器,個人全套用具,生活補給儲存設備,發電設備等。日本民眾一般會佩帶3000赫茲高頻哨,救援隊員很容易就能找到被困人員。
日本災害救援隊從成立初期的400人到2002年已擴大到1540人,這些搜索救援人員分別來自日本警察局、日本海岸警備隊和火災管理機構,其中醫護人員註冊數為614人,有醫生201人,護理人員261人,藥劑師21人,醫務協調人員31人,100個後勤人員。日本災害救援隊在1999年-2001年期間,每年的財政預算為4850萬美元左右(含全體職員年工資的1/2),其中的300萬美元為設備儀器購置費,年培訓演練費為500萬美元,緊急需求時可動用的援助費約80萬美元。
安置
災后難民的安置,尤其是大規模的安置,涉及到方方面面,政府一般會花大精力來處理的。
地震救援工作具有突發性、不確定性等特徵,這也就為地震救援人員的技能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震救援演練必不可少,但在現實生活中,搭建地震救援現場的成本很高,並且不能完全還原地震現場實況,地震救援虛擬演練系統的誕生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地震救援虛擬演練系統,是在虛擬現實技術基礎上,利用物理引擎系統(如VRP-PHYSICS物理模擬系統)通過對地震強度的調節達到弱震、中震、強震三個不同等級的地震效果。地震救援虛擬演練系統不同以動畫,而是通過對建築模型賦予物理屬性后時實計算得到的建築倒塌結果。用戶可以根據不同的倒塌結果來進行應急救援的演練,結合滑鼠鍵盤更可以對整個廢墟現場進行清理,實施救援方案。
在這個周六的清晨,最先躍起來的,當然是地震波及範圍之內的人們。震區居民的直接逃生避險,是第一時間的第一波救援——自救。從目前掌握的情況看,除雅安部分極重震區外,多數地方的百姓自救順利。很多人在第一瞬間的反應處置,有汶川地震經歷與日常應急訓練相疊加的痕迹。
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顯示了無與倫比的反應速度。這是5年前5·12那天所沒有的景象。它們不僅構建了震情傳播的平台,也構建了一個粗線條的救援平台,甚至是對社會應急救援機制的監督平台。震后一度仍在按部就班收費的個別高速公路,就在微博上一片喝退聲中,做了本來應該更早做出的調整。
和前年“7·23”甬溫線動車撞車事故后的頭兩個小時相比,社交媒體在特殊情況下的作用方式,大幅拓展。中國國家救援隊、主流媒體官博等紛紛呼籲震區博友提供災情。第一時間突進災區的傳統媒體記者,則從微博上發布一路見聞。沖在最前面的一些當地記者的重要目擊,由此迅速被整個輿論場擴散共享。
社交媒體的兩面性也同步體現出來。地震後頭半個小時,微博上流傳了N張慘烈照片,誇大了震情。那是5·12的舊照。微博可加速傳遞災情,也可能誇大災情。鋪天蓋地的地震訊息在幾億個手機、電腦上呈刷屏狀,這會調動起救援的神經,也可能營造另一種潛在的恐慌。在第一反應上,社交媒體遙遙領先。而系統的救援逐步展開后,社交媒體又顯得後勁不足,很難提供完整信息鏈,而逐步演變為傳統媒體所做救援報道的二次傳播平台。
傳統媒體在雅安地震發生后,顯示出了比以往更快的反應能力,包括展開報道和一撥撥記者向震區的快速突進。“人人都是記者”這句話的局限性,由此顯現。博友提供的碎片化信息固然最快,但魚目混雜。由職業記者們發回的一線報道,顯然判斷更專業、表述更靠譜,迅速佔據了輿論場的信息主導。
公眾通過媒體緊盯震情,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共同構建了這個通道。而黨政軍群的緊急應對,才是地震救援的主體。四川的地震應急體系,在全國各省區市,可能是最具反應能力的。它成長於汶川地震救援,過去五年得到持續發展,日常亦練兵不斷。今天的啟動,沒掉鏈子。
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的突進救援,更是震后24小時內的決定性力量。這個時刻,子弟兵的救援幾乎是唯一成建制的救援。百人、千人規模的突擊隊,發揮著其他救援所不能企及的救援覆蓋力。
從地震破壞力和影響範圍看,雅安地震和汶川地震畢竟差著一兩個等級。震中蘆山固然有道路損毀等難題,但和之前的舟曲、玉樹等偏遠高寒地之地相比,雅安地區終歸靠近成都平原中部,有利於救援力量的迅速大體量抵達。更多的難題可能來自於防範滑坡等次生災害,避免救援力量遭遇意外犧牲,以及如何妥善轉向災后安置與重建。
習近平、李克強等中央領導的指示,李克強、汪洋等在災區的抵前指揮,全國人民的高度關注、情感支持和多種形式的馳援,迅速使雅安地震救援上升為國家行動。我國是個地震多發的國家,西南是個地震多發的地區。地震救援,考驗這個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能力,也檢驗社會管理和應急防災綜合能力,更體現社會公眾有序參與重大公共事務的能力。
地震發生后第一個白天給人的總印象是:整個中國一躍而起,初期救援有序有力,震區難題仍在釋放,更多考驗還在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