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可訒
郭可訒
郭可訒(1915~1989) 3月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39年畢業於北洋大學工學院冶金系。
郭可訒畢業后在昆明中央機器廠任助理工程師。1947年先後在美國卡內基工學院和匹茨堡礦業研究所實習。曾加入美國金屬學會,任委員。回國后在上海中央機器公司任工程師。
1949年3月,郭可訒經香港來大連,到大連大學(大連工學院前身)機械系任副教授。1980年晉陞為教授,曾先後擔任該校熱加工研究室主任、鑄工教研室主任、大連工學院學術委員會委員、院圖書館館長、院教學法委員會主任、遼寧省政協常委、國家科學發明評選委員會機電小組成員、全國鑄造工藝及型砂組技術顧問、省機械工程學會鑄造學組副組長、旅大市金屬學會籌委會代理主任。1956年,他代表旅大市出席全國金屬學會成立大會。
幾十年來,郭可訒除擔任大量的教學工作外,還從事多方面的科研工作,對推動我國鑄造技術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1941年,他在昆明成功地製造、安裝了雲南省第一台3噸鍊鋼電爐並投入生產;1942年研究成功高強度鑄鐵軋輥;1943年研製成1噸鍊鋼轉爐;1953年指導學生在大連機車車輛工廠研製球墨鑄鐵成功,是我國最早一批推廣球墨鑄鐵的科技工作者;1956年在一機部召開的全國鑄造工作會議上,作國外鑄造工藝研究情況報告;1957年他研究水玻璃砂冷硬法,論文在《鑄工》雜誌上發表。在一機部全國鑄造科研課題選題會上,他作了水玻璃砂研究課題的學術報告,使我國水玻璃砂得到普遍推廣。
1960~1963年,郭可訒研究鑄件粘砂和包砂理論,曾指導青年教師用水模擬研究鑄件缺陷。在鍊鋼、高強度鑄鐵、水玻璃型砂、鑄件凝固及金屬凈化等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1989年6月28日,郭可訒因病逝世,終年7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