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錫疇
地質學家、區域地質學家
譚錫疇,字壽田。地質學家、區域地質學家、礦業學家、地質教育家。是我國第一批地質學家之一。在我國許多省區從事過最早的區域地質礦產調查,尤其是山東白堊紀地層古生物調查(最早發現我國的恐龍化石)、四川西康地質礦產調查具有開創性意義。主編我國最早的3幅1:100萬地質圖中的北京—濟南幅、南京—開封幅。對資興煤礦、易門鐵礦等的開發經營有重大貢獻。在北京大學、北洋大學、西南聯合大學、雲南大學等校任教,培養了大批人才。
人物關係
譚錫疇1892年12月28日出生於河北省吳橋縣梁集村。1913年畢業於保定中學,同年考入農商部地質研究所。這個名為“研究所”的單位,實際上卻是一個培養地質人才的專科學校。在這裡任教的,是從國外留學回來的丁文江、章鴻釗和翁文灝。譚錫疇在這裡學習3年,不但掌握了地質基本理論知識,通過多次野外實習,對實際操作也已入門。於1916年夏畢業。后和同班同學葉良輔、謝家榮、李學清、朱庭祜、李捷、王竹泉、劉季辰等一起,都進了地質調查所。根據學習成績的差異,有的任調查員,有的任實習員,譚錫疇在校時就常得到老師的讚賞,在地質調查所任調查員,開始了獨立工作。
地質調查所是1913年成立的。根據分工,地質調查所的任務是進行野外實地調查。目的是為將來開展地質調查培養力量。
譚錫疇進入地質調查所以後,在所長丁文江以及地質股長章鴻釗、礦產股長翁文灝的領導下,調查工作逐步開展。他參與進行的第一件工作,是對北京西山進行全面的地形地質測量。經過1年,野外工作基本完成;接著又用了將近1年時間在室內整理資料和繪製圖件,最後由葉良輔執筆寫出報告。這就是1920年由地質調查所作為《地質專報》甲種第1號出版的《北京西山地質志》。這部專著的最重要部分是1:10萬北京西山地質圖,這是中國人自己測制的第一幅詳細地質圖件。報告分為地層系統、火成岩、構造地質、地文和經濟地質5章,資料豐富,紀載詳實,論述透徹,它糾正了某些外國學者對西山地質的許多錯誤論斷,為西山地區資源開發和地質研究奠定了基礎。就當時的國際水平來說,堪稱佳作。它出版后引起廣泛的注意,北京大學地質系和較晚建立的清華大學地學系的學生們進行野外實習時,幾乎把這本書作為最重要的參考書,甚至可以說是他們的教科書。地質調查所組織的這次調查,對初參加工作的譚錫疇等人來說,是一次很好的練兵活動,同時也充分顯示了中國地質工作者的卓越才幹。
在參加西山地質調查的同時,譚錫疇還調查了河北房山、宣化玉帶山等處的煤田。1918年秋,龍煙鐵礦準備開發,農商部聘請礦業顧問J.G.安特生(Andersson)負責調查設計。安特生邀請地質調查所譚錫疇、朱庭祜協助。調查了宣化、涿鹿、懷來三縣地質,測制比例尺為1:10萬的地質圖,並寫了《直隸宣化涿鹿懷來等縣地質礦產》一文。1919年,譚錫疇又隨安特生去山東,調查了金嶺鎮鐵礦、章邱煤礦、淄博煤礦及歷城、章邱鐵礦。1922年底,他們又一次去山東,調查蒙陰、新泰、萊蕪一帶中生代及新生代地層,並發現和採集了大量保存完好的恐龍、魚類、昆蟲、葉肢介和植物化石。事後曾著《山東蒙陰、萊蕪等縣的古生代以後的地層》一文,糾正早年德、美地質學家的錯誤,為中國白堊紀地層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1923年,譚錫疇曾去東北調查黑龍江湯原縣鶴崗煤田地質及熱河朝陽縣北票煤田地質;稍後,又調查了遼寧黑山八道壕煤田地質。與此同時,他還參與了1:100萬地質圖——北京濟南幅的編製工作。編製此圖時,他用雞公車(獨輪車)裝上行李及工作用品,成年累月地在鄉間小道上來來去去,認真收集、核對有關資料,再經過仔細的整理、編繪,終於1924年編製完成。這是全國第一幅《1:100萬地質圖》,他為編製這套圖提供了樣板,樹立了楷模,是中國地質調查史上的一件大事。
譚錫疇在工作上做出一些成績之後,地質調查所的領導便決定進一步培養他,送他去美國留學。和謝家榮、朱庭祜一樣,在威斯康星州立大學學習,原因是這個大學地質系系主任C.K.利斯(Leith)和丁文江是好朋友,去那裡學習,許多方面都能得到照顧。譚錫疇在這個學校里刻苦地攻讀了2年,學習期間曾參加美國1∶60萬區域地質測量和填圖工作,並利用這個機會,搜集了大量資料。1926年,他完成了題為《岩石裂痕構造及其它相似構造之研究》的學位論文。在通過答辯取得了理學碩士的學位后,他又從威斯康星大學轉入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繼續學習,並於1927年獲得了該校地質學碩士的學位。
1928年初,譚錫疇離美回國,仍然在地質調查所工作。這年秋,他與王恆升一起去東北進行考察。主要工作地區在黑龍江,重點調查了布西、嫩江、克山諸縣煤田地質。事後曾發表《黑龍江省嫩江流域之地質》一文,並指出找到煤田的希望不在嫩江平原,而在松花江流域。
1929年秋,譚錫疇和李春昱一起去西南,對四川、西康作大規模的區域地質調查。這次調查屬於丁文江所領導的西南地質大調查的一個組成部分。他們和丁文江、王曰倫、曾世英一起從北平出發,到武漢改乘輪船溯江而上,過三峽到重慶,再換乘汽車到成都;然後由成都經清溪、小相嶺而入西昌,再到康定,向西經雅江、理塘、瞻化(新龍)、甘孜、爐霍、道孚、乾寧、丹巴、懋功(小金),然後又回康定,南下九龍。回成都后,又經灌縣、汶川、茂縣(當時駐花汶)、理番(理縣)、松潘、平武、北川、安縣、綿陽而折返成都。以後又向東去威遠、自貢、樂山、宜賓、瀘州、重慶。此次考察,行程上萬里,歷時2年多,作1:20萬路線地質圖30餘幅。他們是最早進入這一地區的中國地質學家,是我國最早穿過大巴山並對其地質構造進行研究的地質學家。
在西南地區工作,條件十分艱苦。當時在那個地區,不但沒有地形圖,連地理底圖都沒有可靠的經緯度。他們在進行地質調查的同時,還得兼做地理測量、地形測量等一系列工作。為了測量經緯度,他們按照丁文江的設想,帶上一部無線電收音機,晴天晚上測量星斗,計算當地時間;再用收音機收聽天文台報出的標準時間,然後用兩地的時間差來算出當地的經緯度。
在西南,當時治安條件也很差。他們的工作剛剛開始,就獲悉趙亞曾在雲南昭通被匪徒殺害的消息。地質調查所專門發來電報,叮囑他們一路上要倍加小心,注意安全。2年中他們在荒郊野外遇到的艱險不知道有多少次,而通過這次考察所得到的收穫,也十分可觀。回到北平以後,經過認真分析整理,和李春昱一起先後發表的論著,有《西康東部地質礦產志略》、《四川峨嵋山地質》、《四川石油概論》、《四川鹽業概論》等多種。這些論著,都是研究這個地區的開創性文獻,直至1959年,地質出版社出版了《四川西康地質礦產志》的文字部分,說明他們當年的成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仍有很大的參考價值。
1931年,北平研究院成立地質研究所,譚錫疇兼任該所研究員,直至1936年。在地質調查所,他是野外工作做得最多的人之一。他業務上不保守,對年輕人始終抱熱情幫助的態度。年輕人提出問題,他從不擺老資格,總是平等相待,民主討論。在討論中發現自己有了錯,也不遮遮蓋蓋。這一點,曾經和他一起外出作過調查的王恆升、李春昱,都有深切的感受。像李春昱和譚錫疇一起去西南調查時,離開大學才3年,而譚錫疇從地質調查所畢業已經15年了,還曾出國留學,取得了碩士學位,對野外工作已有豐富的經驗。儘管兩個人的業務水平差了一大截,李春昱也十分尊重這位長者,譚對李提出的意見也總是認真傾聽。如他們在自流井調查時,見到兩層石灰岩,最初譚錫疇認為是上下不同的兩層;後來李春昱仔細觀察,發現岩性、化石、厚度幾乎完全一致,便提出是斷層錯動使同一層石灰岩錯開成了兩層的見解,經他們向兩邊追索,果然發現了斷層的證據。譚錫疇尊重客觀事實,放棄了自己最初的看法,同意了李春昱的結論。
譚錫疇在從事教學工作以後,仍然陸續地做了一些地質礦產調查與研究工作。抗戰初期,他曾在湖南資興煤礦進行地質調查,並在黃汲清、張兆瑾、路兆洽等地質學家做過調查的基礎上,譚錫疇更加具體、更加細緻地進一步深鑽,煤田儲量有所增加。他還一度擔任資興煤礦的礦長,直接從事煤礦的經營管理工作;1938年他到雲南以後,一邊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授,一邊應地方政府之請,主持宣威煤礦的勘探和開採工作;1939—1940年,又兼任雲南易門鐵礦局局長。在他主持易門鐵礦局期間,曾先後邀請西南聯合大學教師王嘉蔭、郭文魁,地質調查所技師王曰倫、邊兆祥等前去進行地質勘查,進一步查明該礦的地質特徵及礦產儲量。由於他經營得法,這個鐵礦的產量年年上升,不但緩和了戰時後方缺鐵的矛盾,而且通過實踐總結,寫出了《易門鐵礦地質探礦暨地球物理探勘工作概況》、《雲南易門安寧祿豐主要鐵礦礦床述要》以及《雲南礦產概況及其在全國所佔之地位》等許多篇有價值的論文和專著《世界工業礦產概論》。
1933年譚錫疇離開地質調查所之後,把主要精力用於地質教育方面。任教的學校,抗戰以前為北京師範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和北京大學;抗戰爆發以後,他隨北京大學輾轉內遷到了雲南昆明,在西南聯合大學任教;抗戰勝利后,北京大學遷回北平,譚錫疇則接受昆明師範學院的聘請,就任該校博物系主任,同時兼任雲南大學礦冶系教授。他所講授的課程,有地質學、礦床學、地史學、構造地質學、沉積學等,所編講義材料非常豐富。為了搞好教學工作,凡國內外新出版的地質學和其它有關書刊,他都認真閱讀,在學校圖書館里借不到的就自己出錢購買。他每個月所得的工資,用於買書的往往超過一半。
譚錫疇從事教學,對自己要求嚴格,對學生也從不放鬆。除了課堂講授,還經常帶領學生到野外實地考察。考察過程中,學生們所提出的問題他能回答的當場就回答;一時回答不了的就等查了書以後再回答,或者老實承認自己還回答不了,從來不馬馬虎虎,不懂裝懂。在西南聯合大學時,有一次由他領隊去昆陽實習,見某處地層混亂不易確定,學生問他時,他就說“不敢確定”。對昆陽的紅色板岩,為了確定其時代,他們努力尋找化石,足足費了2個小時,也無所獲;後來到了安寧,見到上覆岩層震旦紀灰岩,才知道昆陽板岩是屬於不含有化石的前震旦紀(即今之昆陽群)。他對學生畢業論文的指導,更是全力以赴,一絲不苟。“嚴師出高徒”,經他培養的學生,如盧衍豪、葉連俊、郭文魁、穆恩之、郝詒純、馬杏垣、顧知微等,以後都成為我國地質界的骨幹,現均為中國科學院地學學部委員(院士)。
1949年12月,雲南和平解放。1950年初,他被任命為雲南省財政經濟委員會委員,不久又擔任西南軍政委員會財經委員會地質調查所第二地質調查隊隊長,負責雲南地區的地質礦產調查工作及地質隊伍的組建。同年11月份,以李四光為主任委員的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在北京成立,譚錫疇是這個委員會的21名委員之一。他欣然進京參加成立大會。會上大家認真討論了建國初期地質工作的計劃和任務,決定在委員會領導下,成立地質研究所、古生物研究所、礦產地質勘探局,譚錫疇被任命為礦產地質勘探局局長。局下設有經濟地質、工程地質、物理探礦、鑽探、化驗、測量等部門。在新的任務面前,譚錫疇不怕困難,不辭勞苦,工作安排得井井有條。他常對人說:“做一個正確的領導者,必須有三要:一要認識群眾的智慧和能力;二要大膽地放手信任群眾;三要自己有度量。”他擔任領導以後,工作所以能夠順利開展,關鍵的一條是取得了群眾的支持。
1952年夏,譚錫疇得了腎癌。在住院治療期間,一心想為祖國地質礦產事業作出更多貢獻的譚錫疇,仍念念不忘祖國地質礦產勘探事業的進展。當他知道自己得的是不治之症以後,曾傷心地說:“中國地質事業的任務繁重,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做,但我身體多病,恐怕不能起多少作用了。”1952年6月4日,病魔無情地奪走了他的生命,享年才60歲。
譚錫疇,作為我國早期的地質學家之一,做了許多開創性的工作,留給我們的遺產也十分豐富。因此,儘管他離開我們已經數十年,地質學界的同仁們依然深深地懷念著他。
(作者:王仰之)
1913年 畢業於保定中學,隨後考入農商部地質研究所。
1916年7月 畢業於農商部地質研究所,分配到地質調查所任調查員。
1926年 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取得理學碩士學位。
1927年 轉入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習,獲得該校地質學碩士學位。
1928年 從美國回來,仍在地質調查所工作。
1931—1936年 兼任北平研究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
1933—1937年 先後在北京師範大學、天津北洋大學、北京大學等校任教授。
1937年 赴湖南資興煤礦工作,一度擔任礦長。
1938年 在昆明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
1939—1940年 兼任雲南易門鐵礦局局長。
1945年 任昆明師範學院博物系主任,併兼任雲南大學礦冶系教授。
1950年 任西南地質調查所第二地質調查隊隊長,負責雲南地區地質礦產勘測工作。
1950年11月 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委員和礦產地質勘探局局長。
1952年6月4日 因患腎癌病逝於北京。
1 譚錫疇.山東淄川、博山煤田地質.地質彙報,1922(4):11—52(中文);81—92(英文).
2 TanHC.The Post-Palaeozoic Stratain Mengyin,LaiwuandotherCounties, Shantong Province.Bull.Geol.Soc.China,1923,2(1-2):29-33.
3 譚錫疇.黑龍江湯源縣鶴崗煤田地質.地質彙報,1924(6):1-24(中文);1-12(英文).
4 譚錫疇.中國1:100萬地質圖北京濟南幅及其說明書.農商部地質調查所出版,1924:4-73(中文);1-45(英文).
5 譚錫疇.奉天黑山區八道壕煤田地質.地質彙報,1926(8):23—43(中文);20-29(英文).
6 譚錫疇.北票煤田地質.地質彙報,1926(8):45-57(中文);20—29(英文).
7 Tan H C.On the Comprehensive Study of Mud Cracksandother SimilarStructures.Bul1.Geol.Soc.China,1927,6(3—4):273-330,pl.1.
8 譚錫疇.直隸宣化涿鹿懷來等縣地質礦產.地質彙報,1928(10):43—65(中文);1923(英文).
9 譚錫疇,王恆升.黑龍江嫩江流域之地質.地質彙報,1929(13):63—81(中文);33—41(英文).
10 譚錫疇,王紹文.南昌至福州沿計劃鐵路線的沿線地質.地質彙報,1930(14):154(中文);1-6(英文).
11 譚錫疇.熱河東部及遼寧西部地質.地質彙報,1931(16):39—82(中文);15(英文).
12 譚錫疇,李春昱.西康東部礦產志略.地質彙報,1931(16):1-30(中文);1—4(英文).
13 譚錫疇,李春昱.四川峨嵋山地質.地質彙報,1933(20):1—42(中文);13—54(英文).
14 譚錫疇,李春昱.四川石油概論.地質彙報,1933(22):1—31(中文);32-38(英文).
15 譚錫疇,李春昱.四川鹽業概論.地質彙報,1933(22):45—122(中文);1—31(英文).
16 譚錫疇,李春昱.西康東部地質礦產志略.康藏前鋒,1934(5):36-80.
17 譚錫疇.四川岩鹽及鹽水礦床之成因.地質論評,1936,1(3):331—337.
18 TanHC.A Summary of the Geologic History of Szechuan and Sikang.Bull.Geol.Soc.China,l937,16:389416,pls.1—6.
19 譚錫疇.廣東紫金縣寶山嶂鐵礦.地質彙報,1938(27):13—24(中文);39—42(英文).
20 譚錫疇,高平.廣東雲浮縣鐵礦.地質彙報,1938(27):2548(中文).
21 譚錫疇.易門鐵礦礦產概要暨29年度探采工程計劃.資源委員會月刊,1939,1(8):643—662.
22 譚錫疇.易門鐵礦局地質探礦暨地球物理勘探工作概況.資源委員會季刊,1940,2(6—7):10—24.
23 譚錫疇.雲南易門安寧祿豐主要鐵礦礦床述要.地質論評,1943,8(1):41—66.
24 譚錫疇.雲南礦產概況及其在全國所佔之地位.地質論評,1947,12(1—2):101—106.
25 譚錫疇.世界工業礦產概論.正中書局出版,1948:共506頁.
〔1〕 孫雲鑄,王曰倫.追念中國地質礦產勘探工作者譚錫疇先生.地質學報,1954,34(1):11—15.
〔2〕 王仰之,譚錫疇.中國地質,1988(4).
〔3〕 王恆禮,王子賢,李仲鈞.中國地質人名錄,(“譚錫疇”條目),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1989:249—250.
〔4〕 李春昱,潘雲唐.礦產地質專家譚錫疇.中國現代地質學家傳(第一卷)(黃汲清,何紹勛主編),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0:65—75.
·我國地球化學的奠基人之一——侯德封 2006-3-29 9:24:50
·新中國第一個新礦物(香花石)的發現者——孟憲民 2006-3-29 9:23:13
·探寶藏足跡遍西南 育英才桃李滿天下——樂森璕 2006-3-29 9:20:08
·2006中國(廣西)東南亞煤炭及礦業開發技術與設備展覽會 2006-3-6 22:37:51
·貴州松桃投入1756萬元治理錳污染 2005-9-24 8:16:28
·根治“錳三角”地區污染推行循環經濟提升發展水平 2005-9-20 14:53:42
·我國煤田地質學的奠基人——王竹泉 2005-9-20 10:13:44
·我國地貌學及第四紀地質學的先驅——袁復禮 2005-9-20 10:0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