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蓋茨
美國作曲家
斯坦·蓋茨
從五十年代末到六十年代初,斯坦·蓋茨來到哥本哈根一呆就是三年,等到他1962年回到美國,又與一群巴西樂手掀起一股拉丁爵士樂(Bossa Nova)的熱浪,他的名字從此廣為人知。
從記載顯示,斯坦·蓋茨一生中共獲得十七次年度最佳Tenor薩克斯風樂手,到他1991年6月6日去世,生前共留給世人近百張經典的演奏錄音。
斯坦·蓋茨
輕聲的顫音與慵懶閑散的音質,成為 Stan Getz 為爵士樂譜下個人風格的絕佳典範。他雖然經歷搖擺樂和Bebop的洗禮,卻不曾迷失在因襲傳統或鼓噪式的煽情中,只要他的樂聲一起,凝聚在恣意閑情的旋律和拖曵慢調的節拍,就立即捕捉了聽者的想象。
斯坦·蓋茨的個人風格成熟於大約20世紀60年代中期,當時,搖擺樂和比波普(Bebop)很盛行,由於樂曲風格的限制,這兩種風格的爵士樂演奏者無法拋開對節奏樂器的依賴,這樣,反過來也限制了爵士樂本身風格的發展。
斯坦·蓋茨沒有讓自己迷失於傳統之中,他改變了這一狀況,開創了屬於自己的個人風格,他於自己的演奏中,保留了比波普的特殊斷句效果的同時,在旋律中加進了自然的斷句或斷奏,這樣,他可以完全拋開固定的節奏,音樂也更加自由、多變、豐富。
正是由於斯坦·蓋茨開創了這種新的爵士樂風格,傳統爵士樂才得以繼續發展,並因之又發展出不少新的爵士樂風格,比如自由爵士。[——自由爵士樂的管樂演奏樂手突破了曲式的所有限制,完全按自己所喜愛的方式隨意演奏,是一種徹底的即興演奏。]
斯坦·蓋茨演奏的爵士樂輕柔、慵懶、閑散、迷人,“只要他的樂聲一響起,凝聚著的恣意閑情和拖曳慢調的節拍,就立即捕捉到了聽者的想象”,這是人們對斯坦·蓋茨的演奏的準確評說。
1959年,法國電影《黑人奧菲斯》(Black Orpheus)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片中濃厚的Bossa Nova風格配樂吸引了美國爵士樂手對巴西音樂的好奇和探究,斯坦·蓋茨也在其中之列,他特地遠赴巴西的里約熱內盧與巴西作曲家安東尼奧·卡爾布斯·喬彼姆合作專輯。
Stan Getz 毫無疑問是位JAZZ巨人,他的薩克斯吹奏猶如情人的低回耳語,每每溫暖人心,但他音樂本身存在的問題也是明顯的,有人指摘他在作品原創性上的不足,那些膾炙人口的曲子大都是改編自其他人的作品或民間歌曲,然而令人驚嘆的是別人的曲子經過他的編排與演奏,出來的JAZZ效果竟是如此的地道和精純,讓人萬分著迷。他在音樂中的每一段即興演出,旋律優美而令人不由自主的跟著低吟,在吉他的節奏音響之上觸發聽者進入更上一層的情緒。
產地:歐洲
片名:But Beautiful
錄音:1974年,荷蘭、比利時
曲目:
1. Grandfather's Waltz
2. Stan's Blues
3. But Beautiful
4. Emily
5. Lover Man
6. Funkallero
7. Peacocks, The
8. You And The Night And The Music
9. See-Saw
10. Two Lonely 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