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屏山(1926~2006),福建福州人。1948年畢業於廈門大學無線電系。次年加入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1年嶺南大學物理系研究生畢業,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華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校長,華南師範學院副院長、黨委書記,廣東省副省長,廣東省第六屆政協副主席。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王屏山
1926年8月出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48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機電系,1948年~1951年在嶺南大學物理系攻讀研究生並任助教。1949年6月參加黨組織領導的廣州“地下學聯”,1951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8月任嶺南大學附屬中學副主任。1952年9月任華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副校長兼團委書記,1958年8月任華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校長、黨支部書記。“文革”期間受到衝擊。1969年恢復工作,先後任廣州市教材編寫組組長,市教育局中教組組長、教研室主任,廣州師範學院籌辦組組長。1978年10月任華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校長、黨支部書記,1979年9月任華南師範學院黨委常委、副院長,1980年10月任華南師範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1981年9月任黨委書記。1983年4月任廣東省副省長,1984年當選
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1988年1月任廣東省政協副主席。1993年離休後任
廣東省教育促進會會長。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六、第七屆省人大代表。
1948在嶺南大學物理系讀研究生期間,他加入了
共產黨領導的地下學聯,在白色恐怖最猖獗時,他曾獨自一人留在廣州進行地下活動。建國后從事教育事業,1951年,王屏山正在嶺南大學物理系讀
電子學專業研究生,他的導師著名的電子學專家
馮秉銓教授曾表示希望他留下當助教,就在這時,組織上調他到嶺南大學附中任副主任(即副校長)。他認為,自己雖然有志於做科研工作,可是革命工作需要,共產黨員就要去最需要的地方。他義無反顧地走上了嶺南大學附中副校長的崗位,從此和教育結下了不解之緣,一干就是半個多世紀。
王屏山和領導視察工作
1952年各大專院校調整,嶺南大學附中、中山大學附中、廣東文理學院附中等校合併,組成華南師範學院附中(即現在的
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他又任這所新學校的副校長兼團委書記參與創辦
華師附中並任副校長,1958任華南師院附中校長,1959年和1960年在全省教育質量普遍低下的情況下,他創造了現今流行的“
減負”、“課改”、“
個性化教學”等,使華師附中連續兩年都以95%以上的高比例為大專院校輸送了大批優秀生,學校受到省委的表彰,被譽為“教育戰線的一面紅旗”。1960年附中被評為全國文教戰線的紅旗單位,一舉成為全國聞名的一流學校,王屏山出席了在北京召開的全國文教戰線群英會。他在50年代便超前地提出了中國的教育戰車必須要有公立和私立兩個輪子才能大步前進,受到省委書記陶鑄的高度評價。十年浩劫,他被關在了牛棚,成了牛鬼蛇神,后又被調離華附,到廣州市教研室擔任一個閑職,這樣的日子一過就是10年!直到1978年,
粉碎“四人幫”后,時任華附主任書記的蔡漢平發動全校學生遞交請願書,向當時的省長請願,請王屏山回到華附來,於是闊別近10年之後,王屏山終於又回到了華附,擔任校長和支部書記。
1983年王屏山被選為廣東省副省長,從此又開始了一個新的里程。在落實
撥亂反正和貫徹知識分子政策的同時,在緊緊抓住全省18所重點中學,要求辦成有特色、高質量的學校外,他以主要精力去抓基礎教育,大力進行中等教育的改革,解決農村中小學的“校校無危旁,班班有課室,人人有台凳(簡稱‘一無兩有’)”。他在致力於
普及義務教育的同時,極力推進高等教育的發展,大力發展民辦教育,認為中國必須走公、民辦學的教育,在全國範圍內率先支持民辦教育。1985年全省基本普及小學
義務教育。1987年實現了辦學的基本要求“一無兩有”。為了迅速發展高等教育,王屏山還排除困難,積極支持各地、市在當地創辦了一批大專院校,如佛山大學、
廣州大學、韶關大學、梅州嘉應大學、江門五邑大學、
東莞理工學院、肇慶西江大學、中山孫文學院等。廣東的在校大學生一下子由80年代初的五萬多人,上升到十萬人,為廣東經濟建設的發展,造就了大批人才,創造了條件。為適應沿海地區教育事業發展,王屏山還接受國家教委的委託,組織廣東、福建、海南三省的300多專家,根據沿海地區的實際,吸取國內外先進教育思想和科學成果,改革舊教材的體系。
王屏山視察工作
1989年王屏山調任省政協副主席,同年3月創建了全國第一個由各界人士組成的民辦教育組織——廣東省教育促進會,由他出任會長,林若、
吳南生(省政協主席)任名譽會長,團結各界人士共同支持、促進
廣東教育事業。1990年編出一套獨具特色的
九年制義務教育(沿海版)教材,經國家教委審定,受到專家們一致好評,正在一些學校試用,受到師生和家長的廣泛歡迎。在他的努力下,廣東省在全國率先普及了
九年義務教育。為了探索多渠道辦學的新路,王屏山領導教育促進會在1989年秋天和
深圳市教育局聯合創辦了全省第一所民辦公助的
深圳市碧波中學。確定“學會做人、打好基礎、培養專長、加強實踐、報效祖國”為學院教育目標為了落實他的有教無類、
因材施教的思想,在1999年9月就實施
完全學分制(績點學分制)的教學管理制度,實行
彈性學制,因材施教,按學分收費。他根據學生情況提出了一系列適應社會需求的教育教學理念、思想、原則,如:“寬進嚴出、嚴而有度、給予機會、差異培養、略有淘汰”。“有教無類、全面育人、因材施教、分類指導、
各行其道”。等等。所有這些,在
新安學院八年教育教學實踐中證明是科學的,符合實際的,是正確的!
為使該省基礎教育適應世界科技的發展,更好地與國際接軌,他主持編寫了沿海版九年義務教育教材。他所倡導的因材施教、為後進生創造平等受教育機會的“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在教育界產生了較大影響。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同。他嘔心瀝血,成功地把華南師範學院附屬中學辦成全國普教系統的一面旗幟。擔任副省長后,他十分重視解決該省中小學“一無兩有”的問題,為該省在全國率先普及小學教育作出了很大貢獻。他十分關心該省貧困地區的教育事業,選送教學經驗豐富的老師參加支教,為提高山區、少數民族地區教育水平傾注了大量心血。為加快教育事業發展,改變該省教育相對落後、各行各業人才奇缺的情況,他大聲疾呼,不辭辛勞,調動社會各方面力量辦起了嘉應大學、韶關大學、
五邑大學、
西江大學、廣州大學等一批高等院校,為該省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傑出貢獻。擔任副省長期間,他還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積極推進衛生、體育、文化等各項事業的發展,為該省衛生防疫、消滅
血吸蟲病和
鼠疫,以及該省在第五、第六屆全運會上取得輝煌成績作出了很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