霓裳羽衣舞
唐代宮廷樂舞
霓裳羽衣曲又稱霓裳羽衣舞。是一種唐代的宮廷樂舞。為唐玄宗所作之曲,用於在太清宮祭獻老子時演奏。安史之亂后失傳。南宋年間,姜夔發現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這些片斷還保存在他的《白石道人歌曲》里。唐代歌舞的集大成之作,至今仍無愧於音樂舞蹈史上的一個璀璨的明珠。
霓裳羽衣舞
一是說玄宗登三鄉驛,望見女兒山(傳說中的仙山),觸發靈感而作;
第二種說法則是根據《唐會要》記載:天寶十三年,唐玄宗以太常刻石方式,更改了一些西域傳入的樂曲,此曲就是根據《婆羅門曲》改編;
第三種則折衷前兩種說法,認為此曲前部分(散序)是玄宗望見女兒山後悠然神往,回宮后根據幻想而作;後部分(歌和破)則是他吸收河西節度使楊敬述進獻的印度《婆羅門曲》的音調而成。
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為得意的作品,開始僅在宮廷表演,開元二十八年,楊玉環在華清池初次進見時,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導引。當時,大臣張說《華清宮》云:“天闕沉沉夜未央,碧雲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霓裳羽衣曲》在開元、天寶年間曾盛行一時,天寶亂后,宮廷就沒有再演出了。
由於《霓裳羽衣曲》樂調優美,構思精妙,以後各藩鎮也紛紛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詠或筆錄。以後,隨著唐王朝的衰落崩潰,一代名曲《霓裳》竟然“寂不傳矣”。其實到中唐,此曲已被許多人淡忘。五代時,南唐後主李煜得殘譜,昭惠后周娥皇與樂師曹生按譜尋聲,補綴成曲,並曾一度整理排演,但已非原味了。
南宋丙午(1186)年間,姜白石旅居長沙,一次登祝融峰在樂工故書中偶然發現了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他為“中序”第一段填了一首新詞,即《霓裳中序第一》,連同樂譜一起被保留了下來,詞如下:
丙午歲,留長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黃帝鹽、蘇合香。又於樂工故書中得商調霓裳曲十八闋,皆虛譜無詞。按沈氏樂律“霓裳道調”,此乃商調;樂天詩云“散序六闋”,此特兩闋。未知孰是?然音節閑雅,不類今曲。予不暇盡作,作中序一闋傳於世。予方羈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詞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極,亂落江蓮歸未得,多病卻無氣力。況紈扇漸疏,羅衣初索,流光過隙。嘆杏梁、雙燕如客。人何在,一簾淡月,彷佛照顏色。
幽寂,亂蛩吟壁。動庾信、清愁似織。沈思年少浪。笛里關山,柳下坊陌,墜紅無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壚側。
由上可見,白石記譜填詞的《霓裳中序第一》分上下片,歌詞為長短句,結構上顯然已受到詞樂的影響。但音調古樸,曲中常出現降低的七度音(b7),體現出唐代燕樂側商調的典型風格。歌曲的情調閑雅而沉鬱,特別是兩處(b7)音與“人何在”、“飄零久”的歌詞相配合、更加深了感慨的色彩。
唐玄宗引《霓裳羽衣曲》為得意的作品,開始僅在宮廷表演,開元二十八年,楊玉環在華清池初次覲見時,玄宗曾演奏《霓裳羽衣曲》以導引。當時,大臣張說《華清宮》云:“天闕沉沉夜未央,碧雲仙曲舞霓裳。一聲玉笛向空盡,月滿驪山宮漏長。”《霓裳羽衣曲》在開元、天寶年間曾盛行一時,天寶亂后,宮廷就沒有再演出了。由於《霓裳羽衣曲》樂調優美,構思精妙,以後各藩鎮也紛紛排演此曲,因此唐代文人都有歌詠或筆錄。以後,隨著唐王朝的衰落崩潰,一代名曲《霓裳》竟然“寂不傳矣”。其實到中唐,此曲已被許多人淡忘。五代時,南唐後主李煜得殘譜,昭惠後周娥皇與樂師曹生按譜尋聲,補綴成曲,並曾一度整理排演,但已非原味了。
樂譜片段
南宋丙午(1186)年間,姜白石旅居長沙,一次登祝融峰在樂工故書中偶然發現了商調霓裳曲的樂譜十八段,他為“中序”第一段填了一首新詞,即《霓裳中序第一》,連同樂譜一起被保留了下來,詞如下:
丙午歲,留長沙,登祝融,因得其祠神之曲,曰黃帝鹽、蘇合香。又於樂工故書中得商調霓裳曲十八闋,皆虛譜無詞。按沈氏樂律“霓裳道調”,此乃商調;樂天詩云“散序六闋”,此特兩闋。未知孰是?然音節閑雅,不類今曲。予不暇盡作,作中序一闋傳於世。予方羈游,感此古音,不自知其詞之怨抑也。
亭皋正望極,亂落江蓮歸未得,多病卻無氣力。況紈扇漸疏,羅衣初索,流光過隙。嘆杏梁、雙燕如客。人何在,一簾淡月,彷佛照顏色。
幽寂,亂蛩吟壁。動庾信、清愁似織。沈思年少浪。笛里關山,柳下坊陌,墜紅無信息。漫暗水,涓涓溜碧。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壚側。
由上可見,白石記譜填詞的《霓裳中序第一》分上下片,歌詞為長短句,結構上顯然已受到詞樂的影響。但音調古樸,曲中常出現降低的七度音(b7),體現出唐代燕樂側商調的典型風格。歌曲的情調閑雅而沉鬱,特別是兩處(b7)音與“人何在”、“飄零久”的歌詞相配合、更加深了感慨的色彩。
樂曲淺析
霓裳羽衣舞~塗志偉油畫作品
《霓裳羽衣曲》在唐宮廷中倍受青睞,在盛唐時期的音樂舞蹈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玄宗親自教梨園弟子演奏,由宮女歌唱,用女藝人30人,每次10人。有關此曲的表演情景,白居易、元稹在詩中均有精彩描寫。
全曲共36段,全曲分散序(六段)、中序(十八段)和曲破(十二段)三部分:散序為前奏曲,全是自由節奏的散板,由磬、簫、箏、笛等樂器獨奏或輪奏,不舞不歌;
中序又名拍序或歌頭,是一個慢板的抒情樂段,中間也有由慢轉快的幾次變化,按樂曲節拍邊歌邊舞;
曲破又名舞遍,是全曲高潮,以舞蹈為主,繁音急節,樂音鏗鏘,速度從散板到慢板再逐漸加快到急拍,結束時轉慢,舞而不歌。
白居易稱讚此舞的精美道:“千歌萬舞不可數,就中最愛霓裳舞。”
《霓裳羽衣曲》表明唐代大麴已有了龐大而多變的曲體,其藝術表現力顯示了唐代宮廷音樂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其樂隊通過白居易的《霓裳羽衣歌和微之》可看出《霓裳羽衣曲》伴奏採用了磬(唐代指銅缽)、箏、簫、笛、箜篌、篳簟、笙等金石絲竹,樂聲「跳珠撼玉」般令人陶醉。
後來,到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與他的皇後周后憑著自己的音樂天賦,復原了失傳200年的《霓裳羽衣曲》。是音樂史上的一大奇迹。
霓裳羽衣舞
後來,到五代十國時期,南唐後主李煜與他的皇後周后憑著自己的音樂天賦,復原了失傳200年的《霓裳羽衣曲》。是音樂史上的一大奇迹。【霓裳羽衣舞】即《霓裳羽衣曲》,簡稱《霓裳》。唐代宮廷樂舞。其由來傳說不一:有的說,唐玄宗登三鄉驛,望見女兒山,歸而作之;有的說,此曲是《婆羅門曲》之別名;有的說,唐玄宗憑幻想寫成前半曲,又將西涼都督楊敬述進《婆羅門曲》改編成後半曲合而制之。白居易有首詩,對此曲的演唱作了詳盡的描述。
這是唐代宮廷著名的舞蹈,傳說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作,由他寵愛的貴妃楊玉環作舞表演。原舞已失傳,現今的表演是根據文字記載和詩歌描寫意想再創作的。音樂採用古老的《長安鼓樂》作素材,舞蹈吸收了陝西和敦煌壁畫的某些舞姿造型,採取唐大麴結構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