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羊茅

中華羊茅

徠中華羊茅( Festuca sinensis Keng ex S. L. Lu),多年生草本,長於海拔2600-4800米的高山草甸、山坡草地、灌叢、林下。

形態特徵


中華羊茅
中華羊茅
多年生草本,,高60—75厘米,栽培補高70—90。米。具鬚根。稈直立,基部稍傾斜。具4節,節緊縮,無毛呈紫色。葉條形,長6—16厘米,寬2—3.1毫米,直立,質地稍硬,無毛或被微毛,葉鞘鬆弛,無毛,長或短於節間;頂生葉片退化;葉舌膜質或革質,具微毛,長0.4—1.5毫米。圓錐花序開展,長12—18厘米,主枝細弱,中部以下裸露,上部具1—2分枝,小枝具2—4個小穗,小穗含3—4枚小花,小穗長8一10毫米,淡綠或帶紫色,穎先端漸尖,第一穎長5—6毫米,具1—3脈,第二穎長7—8毫米,具3脈,極少4脈,外稃長圓狀披針形,具5脈,通常頂生長0.8—2毫米短芒,內稃狹長圓形。穎果成熟時紫褐色(圖31)。

地理分佈


中華羊茅分佈於我國的四川、青海、西藏等地區。

生態特徵


中華羊茅一般在4月中、下旬返青,6月上旬孕穗,7月上,中旬開花,8月下旬至9月上旬種子成熟,全生育期為102—124天;在天然草地上生長期約為150—210天。根系發達,鬚根稠密,入土深達85厘米以上,具有較強的抗旱能力。據觀察幼苗期,氣溫在0℃以下,仍能正常生長。冬季能抗低溫-38.1℃的寒冷氣候,翌年越冬率仍在90%左右。對土壤要求不甚嚴格,耐瘠薄土壤,在pH值7.4—8.8的土壤中生長發育較好。適應性強,在青藏高原,海拔為2300—3800米的地區均生長發育良好,在內蒙古、四川、青海、甘肅等省區種植,也表現較好。各地多年種植未發現病蟲害。有較強的分櫱能力。當年種植可分櫱10—25個,第二年後可達30—48個,最高達58個,野生的實生苗一般當年分櫱2—5個;補播天然草地實生苗,當年可分櫱3—6個。具耐牧、耐踐踏,再生性好。天然草地刈割后,經50一70天,株高可達20—28厘米。生長第二,三年的人工草地,在盛花期收穫青乾草后,株高可恢復到24厘米,平均每畝仍能獲得再生鮮草164公斤。中華羊茅喜生在沙壤質或輕粘質暗栗鈣土壤中,最適生境條件為海拔2700—3700米的水塘,溝渠邊地、向陽緩坡及平灘地。具有較廣泛的可塑性,適應各種比較複雜的生境條件,隨地形,土壤濕度的變化而組成各種不同類型的草地。在濕潤的灘地和陽坡上,常以亞優勢種出現,與叢生性禾草及雜類草組成灘地、陽坡草地,在海拔3400—4000米的灘地、河谷以亞優勢種或主要伴生種與高山嵩草(Kobresiapygmaea),雅嫩細柄茅(Ptilagrostisconcinna)組成高山草甸。上述草場在青海佔3.27%,是夏秋各類牲畜的主要放牧草場,每畝產乾草為40—60公斤。馴化栽培的中華羊茅,可單一建立人工草場,也可與其它禾草、豆科草建立混合人工草場,一般畝產乾草250—575公斤,是冬春補飼各類牲畜的主要人工草場之一。

飼用價值


中華羊茅莖稈柔軟,地上部分營養枝多,枝葉茂盛,僅在完熟期下部20厘米處質地變硬,質量降低。各生育期都含有較高的粗蛋白質,以抽穗期及開花期為最高,分別為14.39%和14.09%,開花後期進入乳熟期時,粗蛋白質下降到10.36%,粗灰分含量中等,粗纖維含量低,其他化學成分見表31—1。青草期為馬、牛,羊、騾、驢最喜食,開花後期營養成分雖有所下降,但馬、氂牛、徠藏羊仍喜食。調製的青乾草全株雖下部稍硬,仍為各類牲畜所喜食,是夏、秋、春三季各類牲畜的主要放牧用牧草,易增膘長肉,青乾草為冬春補飼的飼草,可保膘。對中華羊茅株叢結構的分析,天然草場上葉和花序佔全株總重的36.0%,栽培種為37.32%,詳見表31—2。中華羊茅佔優勢的天然草地,平均畝產乾草120—140公斤。經栽培馴化后,產草、產子量都較高,播種當年畝產乾草50—60公斤,第二年至第五年畝產乾草256—439.5公斤,畝產種子36.5—55公斤。產量見表31—3。中華羊茅易於調製青乾草,利於機械化作業,在青海省各地均被評為優等牧草。收穫乾草最適時期為盛花期,種子收穫期,應為種子75%左右成熟時進行。其後的再生草還可以利用放牧。

栽培要點


中華羊茅種子中等大小,要求播種前一年夏秋翻耕整地,硬土地要細碎平整,並進行鎮壓。播前最好機械滅雜草,可減輕雜草對幼苗的危害。播種當年要淺耕,施入底肥,有灌溉條件的地區可行播前灌水。播期要求不嚴格,春、夏、秋均可。青藏高原適宜春播,稍暖地區可夏秋播,最遲不能晚於7月底。千粒0.5—0.8克,播種量每畝0.6—1.0公斤,種子用每畝0.5--0.75公斤,播深2厘米,條播行距30厘米。播種當年生長緩慢,要求及時除雜草,並結合鋤草,可在分櫱期灌水和施肥,使乾草產量提高6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