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韭

百合科蔥屬植物

蒙古韭(學名:Allium mongolicum Regel)是百合科蔥屬植物。鱗莖密集地叢生,圓柱狀;鱗莖外皮褐黃色,破裂成纖維狀,呈鬆散的纖維狀。葉半圓柱狀至圓柱狀,比花葶短,粗0.5-1.5毫米。花葶圓柱狀,高10-30厘米,下部被葉鞘;子房倒卵狀球形;花柱略比子房長,不伸出花被外。

分佈於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和蒙古西南部;在中國分佈於新疆(東北部)、青海(北部)、甘肅、寧夏(北部)、陝西(北部)、內蒙古和遼寧(西部)。生長於海拔800-2800米的荒漠、砂地或乾旱山坡。

蒙古韭的葉及花可食用,地上部分可入葯,各種牲畜均喜食,為優等飼用植物。其具有耐風蝕、耐乾旱、耐瘠薄的特點,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極高,是一種生態價值和經濟價值兼具的重要荒漠植物。

植物學史


中國人民對蒙古韭認識較早,最初的研究要追溯到明代,中藥學家李時珍在其藥學寶典《本草綱目》中有詳細的記載,不過他稱蒙古韭為茗蔥,其實,茗蔥就是蒙古韭,從俗名來看,許多地方的農牧民至今仍將生長在荒漠區葉粗壯而長、顏色稍綠的蒙古韭叫水蔥。《本草綱目》中,不但對蒙古韭的得名,生存環境,形態特徵、食性做了詳細的記敘,而且對蒙古韭的藥性和藥用功效做了較為科學的考證,這比瑞格(RegelE.)的《Alliorum.MonographiaActaHorciPetropolythanii》(1875)書中,對蒙古韭的命名、描述、分佈、生長條件生境、形態特徵、重要性等,要早300多年。

形態特徵


總苞單側開裂,宿存;傘形花序半球狀至球狀,具多而通常密集的花;小花梗近等長,從與花被片近等長直到比其長1倍,基部無小苞片;花淡紅色、淡紫色至紫紅色,大;花被片卵狀矩圓形,長6-9毫米,寬3-5毫米,先端鈍圓,內輪的常比外輪的長;花絲近等長,為花被片長度的1/2-2/3,基部合生並與花被片貼生,內輪的基部約1/2擴大成卵形,外輪的錐形;子房倒卵狀球形;花柱略比子房長,不伸出花被外。
蒙古韭
蒙古韭

近種區別


該種與疏生韭(Alliumcaespitosum Siev.exBong.etMey.)極為相似,但疏生韭具細長的橫走根狀莖,植株因而疏離;鱗莖外皮膜質,條狀破裂,易於區別。

生長環境


蒙古韭生長於海拔800-2800米的荒漠、砂地或乾旱山坡。在中國青海海拔達2800-3400米。蒙古韭分佈區的年均降雨量39-370毫米,對降水具有較寬的生態適應幅度。中國甘肅和內蒙古的沙地、戈壁等是蒙古韭集中分佈的區域,在此區域蒙古韭呈斑塊狀分佈於部分縣(區),常見於山前沖積、洪積扇,石質山坡和季節性河流的干河床上,在部分石質山坡和石質戈壁上可成為群落的優勢種。
蒙古韭屬長日照喜光植物,耐旱、抗寒、耐瘠薄能力極強,遇降雨時生長迅速,乾旱時停止生長葉片纖維素多,食用性變差。生長適宜溫度為10-26℃,既耐高溫也耐低溫,在10-40℃的溫度範圍內都能成活。弱光條件下,生長細弱,葉片呈灰綠色,野生條件下生長要求較低的空氣濕度和通透性較強的純沙地。

分佈範圍


分佈於中國、俄羅斯、哈薩克和蒙古西南部;在中國的分佈區約在北緯36°28′-46°14′、東經88°39′-116°05′之間,分佈於新疆(東北部)、青海(北部)、甘肅、寧夏(北部)、陝西(北部)、內蒙古和遼寧(西部)。
蒙古韭
蒙古韭

栽培技術


蒙古韭採種地種植是在人工馴化反季節栽培的基礎上進行的,該技術也適用大田栽培。
選地整地
選擇地塊平整,通風和光照條件好、排灌水方便、沙層厚度在20厘米以上,純沙達到80%以上的沙地,摻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1-2千克/平方米,拌勻鋪平。用機械將表層糞沙翻入20厘米的耕作層拌勻,然後將地表鋪平,高溫晾曬10天左右,沒有羊糞的地區可先不施肥,直接進行播種。
種子直播
種子直播主要在3月下旬至5月底播種為宜。盡量避免7-8月高溫季節播種,以免影響發芽率。實生苗移植可在5-8月進行。採用開溝直播即可,播前澆足水,待沙土墒情適宜即可播種,沙土用手捏指縫間無滴水現象,鬆開手掌濕潤時即可播種。為了使播種均勻,可在飲料罐底打上許多大於沙蔥籽的孔,裝入適量種子來回順溝撒擺2遍,這種方法播種的蒙古韭出苗整齊一致。播種深度2厘米,行距20厘米,每畝播種量為2千克,播后覆濕沙。由於沙蔥苗細,頂土力弱,在頂土出苗期間須保持沙土濕潤鬆軟以利出苗,播后出苗前,如墒情好,不宜澆水,以免沙土板結和降低地溫,但若地干,應立即澆水,確保出苗和出全苗。春季風沙大,沙土容易被吹乾,為防止表層沙土水分蒸發快,不利出苗,用覆蓋物或雜草覆蓋以看不到地面為好,氣溫高時15天即可出苗,氣溫低時15-20天出苗,苗高1厘米以上去除覆蓋物。
育苗移栽
實生苗可用野生的蒙古韭植株直接分株開溝移栽,也適宜大田栽培。可在春季4月下旬或秋季8月進行,首先組織人力到野外將蒙古韭植株帶根挖回,經人工擇選,剪去老死根,淘汰弱苗,葉子上部只留3厘米長,擇選出的苗放置陰涼處,分株進行栽培。移栽的蒙古韭苗生長快而健壯,方法又簡單,成活率高達100%。其方法多用簇栽,將整好的地按行距20厘米開溝,把蒙古韭苗一簇一簇地栽上,簇距一般為10厘米為宜,每簇苗子15-20株,邊栽邊覆土,用手稍壓,栽后隨即澆淺水,以後地干就澆,促進成活。緩苗后,可適時澆淺水,當苗高約10厘米時,控制澆水,中耕鬆土鋤草,促進生根,防止徒長。
田間管理
蒙古韭原為野生,抗逆性強,對環境要求不嚴格,人工馴化栽培成活率高,田間管理也較粗放,省時省工。
澆水:適宜蒙古韭生長的沙土保水性能差,春天隨著氣溫升高,水分蒸發快,沙土容易干透,播種或移栽后根據墒情及時澆透水,以利出苗和緩苗。澆水以沙土全部滲透為度,水量不宜過大,否則會引起根層積水,沙土透氣性變差,使蒙古韭漚根引起死亡。
施肥:在播種前已進行施肥,生長旺期滿足水分條件即可。但在採種后要及時補施一定量的肥料,露地栽培蒙古韭在生長過成中會出現缺素癥狀,要勤觀察、早判斷,及時根據缺素癥狀來施肥。
中耕除草:蒙古韭人工馴化栽培過程中由於沙土鬆軟,田間雜草生長速度快,必須勤中耕,及時拔除雜草,以利蒙古韭生長。
花期管理
用種子直播的蒙古韭當年不會開花,第2年6-7月開始開花結籽。春季移栽的蒙古韭當年6月進入抽墓期,花期一般是7月中旬至8月中旬,花期是形成種子的關鍵時期,此間缺水和養分供應不足,會造成大量的落花,從而使種子數量減少,因此花期應適時進行漫灌水,不宜噴灌,8月下旬至9月中旬種子開始成熟,要適量灌1次水,當年移栽的蒙古韭不需要再施肥,次年可進行適量施肥。
採收管理
種子採收:人工栽培蒙古韭8月中旬至9月初是種子成熟期,由於蒙古韭植株抽薹期和開花時間不一致,種子成熟的先後順序也不一致,因此採收種子要分批進行。採收時選擇成熟度好,花梗乾枯並有少量種子開始散落的花朵,種子不散落不宜採收,採收過早種子青秕,影響發芽。採收時從花梗上摘下已成熟的花朵裝入纖維袋中,採收完後置於水泥曬場上薄攤晾曬,每天人工進行倒翻,晾曬25-30天干透後進行碾壓捶打,然後在自然風力下人工進行篩選,去掉秕瘦種子,裝入布袋放在乾燥通風處低溫保存。
採種后管理:採收完種子后可將蒙古韭全部采割,及時澆水施肥,中耕鋤草。進入9-10月,即蒙古韭生長到20厘米以上時可進行采割銷售,采割時用鋒利的小刀,從蒙古韭生長地面高1厘米處進行采割,整理摘去干黃枯葉,扎把或用塑料袋包裝銷售。

病蟲防治


蒙古韭生長過程中,會有一些地下害蟲為害,主要有金針蟲、根蛆。利用農業方法和物理方法及生物方法進行防治,並配合藥劑防治。可選用市場上出售的一些生物源或植物源殺蟲劑品種,可收到較好效果,配藥時選用最低藥量,盡量避免產生藥害。

主要價值


食用
蒙古韭為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產地牧民最廣泛食用的野生蔬菜,食用方法有以下幾種。
● ● 新鮮蔬菜:用新鮮嫩葉,涼拌、油炒或肉炒。當地民間認為,炒蒙古韭時最好放油,否則中毒,食用過量會導致全身發腫和胃痛。 
● ● 腌制食用:夏季採集嫩葉,加入酸奶和適量食鹽腌制,或與地梢瓜幼果、沙芥嫩葉混合腌制,一周左右後可開始食用。 
● ● 作調味品用:新鮮嫩葉作調味品,調味麵條、炒飯和肉食;秋季採集花序,搗碎成團后曬乾,稱其為“扎蒙”,冬季煮肉、做麵條時可作調味品。 
藥用
蒙古韭全草入葯,主治痢疾、禿瘡、凍瘡。用法用量為鮮食,15-60克,外用煎湯洗或鮮品搗爛敷患處。另外,蒙古韭50克、焦山楂20克,水煎服,用於食欲不振。在《本草綱目》中也有蒙古韭入葯的記載。常吃蒙古韭能增強兒童智力發育,提高免疫功能,也能有效地預防老年性痴呆症的發生,還能抑制和逆轉癌細胞的異常增殖,有助於健康長壽。
飼用
蒙古韭是一種優等飼用植物,不僅大小牲畜均喜食並具有抓膘作用,馬、羊、駱駝採食蒙古韭可減少鼻、咽腔受寄生蟲感染。由於蒙古韭具有刺激性的辛辣味,所以任何家畜都不能長期單一採食。在和其它植物混合採食中,能提高食慾,增加採食量。綿羊採食蒙古韭抓膘快而持久,並且肉也好吃。蒙古韭營養價值高,據中國農科院草原研究所和內蒙古草原勘測設計院分析,花期(8月)其粗蛋白質的含量占干物質的17.50-28.05%,粗脂肪佔2.74-3.79%。
生態
蒙古韭的根系特別發達,其根系生長幅度為:縱深可達70-80厘米,橫向50-60厘米,其中90%的根系主要分佈在橫向30-40厘米、縱深5-30厘米的範圍內。其固沙、防風蝕和水蝕的能力極好,是一種較好的防風固沙植物。此外,蒙古韭的適應性極強,在降水量低於50毫米的地區,即使幾年沒有降水,其根系也不會死亡,而一直處於休眠狀態,一旦有降雨,便能迅速萌動發芽,10天左右,葉片長度即可達最大。這對於荒漠區及其脆弱的生態系統植被恢復與重建,以及生物多樣性保護具有重要意義,因而有較高的生態價值。

植物文化


在中國蒙古族詩人創作的詩歌里,蔥屬植物往往在讚美家鄉、敘述自然環境時出現,其中就包括蒙古韭。在蒙古人的生存環境里,這些蔥屬植物成為了一種標誌和象徵,在中國蒙古人的心裡,蔥屬植物有著重要的地位。而從傳統知識的角度看,詩人們比較了解常見的蔥屬植物,具備一定的傳統植物學知識。
民歌是民間文學的一種,在蒙古族民歌中也有蒙古韭出現。不同地區民歌中所出現的種類與蔥屬植物分佈區大體吻合。在《阿拉善民歌》中出現了蒙古韭。這一現象說明了地域性植物文化與植物區系之間的相關性。當然,這種現象也並不是絕對的。如,在鄂爾多斯高原分佈著較為豐富的蒙古韭,但它在《鄂爾多斯民歌》中並沒有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