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英

中國科學院院士

胡英,男,1934年6月19日出生於上海,湖北省英山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化學工程學、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胡英於1950年畢業於上海中學;1953年,畢業於華東化工學院化工機械系。同年留校任教,歷任物理化學助理教授、講師、副教授、教授;華東理工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至1984年,前往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化學工程系訪問學者;1993年,胡英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長期從事物理化學教學和分子熱力學研究。在氣體溶解度的分子熱力學、締合溶液的熱力學、電解質溶液的積分方程理論、高分子溶液和高聚電解質溶液的狀態方程、多分散系統的連續熱力學、常壓和高壓流體相平衡實驗測定以及流體混合物的計算機分子模擬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主要貢獻


胡英在氣體溶解度的分子熱力學、締合溶液的熱力學、電解質溶液的積分方程理論、高分子溶液和高聚電解質溶液的狀態方程、多分散系統的連續熱力學、常壓和高壓流體相平衡實驗測定以及流體混合物的計算機分子模擬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果。
胡英從研究徑向分佈函數模型出發,構建了流體混合物的分子熱力學模型,進一步得到氣體溶解度的亨利常數模型;在締合系統的分子熱力學研究方面,他建立了一個締合流體混合物狀態方程的普遍化分子熱力學框架,可以應用於任意的締合模型和任意的物理相互作用模型,該普遍化框架可以廣泛應用於締合流體的熱力學性質和相平衡研究;他還採用紅外光譜和核磁共振方法,系統地測定了正構醇的二締和環狀四締的標準締合平衡常數,並將所得常數結合上述普遍化狀態方程框架,成功應用於純物質和混合物的汽液平衡;20世紀70年代末,他通過對溫度、壓力和液相組成的測定,獲得完整汽液平衡數據,發展了一種新的直接法,可以有效地應用於二元系,之後又發展了曲面樣條函數間接法,可以順利地進行多元系的T、p、x對y的推算。
教材專著
1.胡英,陳學讓,吳樹森編,物理化學(上、中、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2.胡英,陳學讓,吳樹森編,物理化學(第二版,上、中、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年。
3.胡英,呂瑞東,劉國傑,陸曜南編,物理化學(第三版,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
4.胡英,呂瑞東,劉國傑,葉汝強編,物理化學(第四版,上、中、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5.胡英著,流體的分子熱力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82年。
6.胡英,劉國傑,徐英年,譚子明著,應用統計力學—流體物性的研究基礎,化學工業出版社,1990年。
7.胡英著,近代化工熱力學—應用研究的新進展,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4年。

研究方向


1、分子熱力學
分子熱力學的名稱由伯克利加州大學化學工程系普勞斯涅茨教授首先提出,當今已廣泛使用在化學工程領域中。它是一門工程科學。它的內容主要是:從分子出發來解釋、關聯和預測熱力學性質,為化工過程的研究、開發和設計服務。它的研究方法在不斷發展,當前主要是:綜合統計熱力學推導、計算機分子模擬和實驗測定,構築能起關聯和預測作用的分子熱力學模型。早期的工作集中在活度係數關聯式和狀態方程的研究。當前的熱點是嵌段高分子熔體、膠束囊泡和微乳液、合成膜和生物膜、蛋白質水溶液等,它們的特點是具有介觀層次的結構。
分子熱力學與熱力學的區別在於:後者研究宏觀性質間的聯繫,不計微觀的分子本性。前者則從分子出發。
分子熱力學與統計力學的區別在於:後者是純理論方法。前者則利用計算機分子模擬和實驗測定,來彌補純理論推導之不足,它帶有一定的經驗性,但與實際符合更好。
2、表面活性劑溶液
表面活性劑分子由親水基團和疏水基團組成,少量加入即能大大降低溶液表面或液/液界面張力,改變系統的界面狀態,從而產生潤濕或反潤濕、乳化或破乳、起泡或消泡、加溶等作用,在醫藥、機械、石油、煤炭、生化等領域有廣泛的應用。表面活性劑的廣泛應用與其在溶液中能形成複雜的聚集體結構有密切關係,是一個典型的具有多尺度結構的複雜系統。尋找、合成新的性能更好的表面活性劑,以及通過不同表面活性劑的復配,利用不同性能的表面活性劑的性能互補或協同作用,達到降低表面活性劑用量和提高產品性能的目的,是表面活性劑研究的主要內容之一。利用表面活性劑溶液能形成不同介觀結構的特性,還可以用來作為模板劑製備具有各種複雜介觀結構的分子篩、藥物緩釋膠囊、功能性超細粉末等。
本課題組主要從事新型的表面活性劑的合成、表(界)面性質表徵、溶液多尺度結構和界面膜結構的觀察,以及正負離子表面活性劑混合系統的協同作用和雙水相系統。重點是偶聯表面活性劑(Gemini)的合成,以及與其它表面活性劑的復配,與水溶性高分子的相互作用等。

獲獎記錄


1、1986年被評為上海市勞動模範、國務院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2、1996年獲香港栢寧頓(中國)教育基金會“孺子牛金球獎”。
3、1997年獲寶鋼教育基金優秀教師特等獎。
4、1989年“氣體溶解度的分子熱力學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5、1991年“締合系統的分子熱力學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6、1993年“通過溫度壓力和液相組成的測定獲得完整汽液平衡數據的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7、1999年“高分子系統的分子熱力學”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一等獎。
8、1992年“應用統計力學:流體物性的研究基礎”獲全國優秀科技圖書二等獎。
9、1992年“物理化學(第三版)”獲第二屆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全國優秀獎。
10、2002年“物理化學(第四版)”獲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
11、1997年“建設有工科特色的物理化學課程”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12、2001年“面向21世紀工科化學系列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13、1989年“深化物理化學課程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獲上海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優秀獎。
14、1998年“建設有工科特色的物理化學課程”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15、2001年“面向21世紀工科化學系列課程改革的研究與實踐”獲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
16、2000年指導的研究生獲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博士生:姜建文)。多次獲國家教委和教育部科技進步獎、國家優秀科技圖書獎、國家優秀教材獎、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獎、寶鋼教育獎等多項獎勵。

先進事迹


他科研報國,創新為先,為黨的教育事業和中國的化學化工學科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曾獲上海市教育功臣、上海市勞動模範、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香港柏寧頓教育基金會孺子牛金球獎、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等,被稱為中國物理化學的“排頭兵”。數十年來,胡英先生堅守本科教育第一線,潛心教學,悉心育人。他提出了“少而精和博而通”的教學思想,創造性地提出物理化學課程的全新框架,主編的《物理化學》一至六版教材、全英文教材及配套系列參考書,獲全國高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國家級優秀教材獎。作為一名教育家,他始終堅守教育初心,勇擔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化學化工領域的領軍人物。

人物評價


胡英院士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教育家、科學家;他忠於教育事業,數十年如一日堅守在教學和科研工作第一線,為中國的化工高等教育和化工學科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華東理工大學圖書館評)
胡英教書育人、嚴格要求青年教師循循善誘誘、積極培養青年教師使青年教師健康成長。(華東理工大學工會評)

社會任職


據2020年3月華東理工大學官網顯示,胡英先後兼任《化學學報》《化工學報》《FluidPhaseEquilibria》編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諮詢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評委、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上海市化學化工學會副理事長、教育部工科化學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委等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