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大寺
天津清真大寺
天津清真大寺徠是中國伊斯蘭教古寺,是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舊城西北角天津市紅橋區針布街清真巷回民聚居區。始建於清康熙年間。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為一組中國古典式建築群,宏偉壯觀,古色古香。集中國宮殿式建築和伊斯蘭教建築為一體,風格獨特,其中禮拜殿建築面積約有100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千人進行禮拜。
天津清真大寺是中國著名的清真寺之一,位於天津市紅橋區。關於該清真寺創建的年代,有不同的說法,一般認為它是清朝(1644——1911)初年創建的。後來的幾百年中,又不斷對它進行修復和擴建,最終形成現規模。
這座清真寺佔地面積5000平方米,建築面積2200平方米,主要建築包括照壁、門樓、禮拜殿、講堂、沐浴室等。其中禮拜殿由卷棚式抱廈、四面坡式殿頂大殿以及後殿組成,而在後殿的頂上建有5座亭式樓閣。大殿兩側有迴廊,殿堂的正脊和垂脊鑲嵌著磚雕花紋;大殿內部懸掛著阿拉伯文和漢文牌匾及楹聯,其中漢文的多是清朝時代的作品,很有價值。
另外,該清真寺內還藏著珍貴的文物,包括兩部袖珍《古蘭經》。在門樓上,還保存有著名回族藝術家的刻磚作品,上面刻畫著天津的一些著名景點。
整體建築以禮拜殿為主體,東邊配有對廳,南北有講堂和耳房互相映襯。門樓、大門以鐵柵欄圍圈,大門兩旁有兩道院牆。禮拜殿建築面積890平方米,前廈110平方米。可容千人同時禮拜。大殿建築採用“勾連搭”式,由4組單體建築結成一個整體。前為卷棚式前廈,連接兩組四面坡式的廡殿頂大殿。後殿頂上有5個亭式樓閣,中間為八角式樣,其餘4個為六角式樣。南邊樓閣懸一匾額,書“望月”2字,北邊樓閣懸匾書“喧峙”2宇。5個樓閣頂端各有一寶頂。殿堂正脊、垂脊皆鑲嵌磚雕花飾,殿內樑柱懸掛18塊阿文匾額,4幅阿文楹聯。
寺內共懸掛清代漢字匾額31塊,楹聯8幅。其中康熙年間匾額1塊,上書“清真無二”,楹聯1幅,上書“上賜真經明先覺后今世後世通解,聖傳正教順主利人天道人道并行”。雍正年間匾額1塊“萬品昭誠”。乾隆年間匾額1塊“至誠無息”。嘉慶年間匾額8塊,書有“真宰一原”、“恪守清真”等字樣。楹聯兩幅,其一“帝鑒匪遙矢冰競於曰明曰且,聖言可畏昭誠信於勿二勿三”。道光年間匾額“無始原有”。咸豐年間匾額“無能名焉”。同治年間匾額7塊,其一:“卻妄歸真”。楹聯其一“妄誕無一言三十冊明降天經何慮歧途迷嚮往,真誠不二念數千年遠垂聖教須知正道懍遵從”。光緒年間匾額“普今獨后”。楹聯1幅“運無極開太極化人化物化化無息,含理世定妙世造天造地造造有原”。該寺在清代近300年時間中,保存這樣多的墨寶,在全國是少有的,被文化界人士譽為“清代書法展覽”。該寺還藏有100多部伊斯蘭經書典籍。
天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天津市紅橋區西北角小伙巷。距市中心2公里。是天津市著名的清真古寺。始建於清順治元年(1664),嘉慶六年(1801)重修,翌年冬竣工。已有360餘年歷史。歷代“阿林”(學者)和“回儒”留下豐厚的宗教文化歷史遺存。寺藏典籍中有兩本袖珍本《古蘭經》,一本8.5平方厘米,一本僅4平方厘米,精巧絕倫。寺內懸掛有阿拉伯文和漢文經文匾額、經文抱柱楹聯、經文望板、經文石刻匾額、經文轉刻匾額、漢字磚刻匾額,漢字抱柱楹聯、漢字磚刻匾額、漢字石刻匾額,漢字碑和一組磚刻。題贈者有清代醇親王、禮親王、肅親王。此外還有清待御使、總督、舉人等回族官員和學者,以及當時的社會賢達。是全國保存古傳匾額楹聯非常豐富的清真寺之一。這些匾額楹聯顏、柳、歐、趙各體具備,十分珍貴,被學者贊為清代書法的展覽廳,並構成其享譽國內外的一大亮點。
清真大寺始建於明代,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曾進行擴建,禮拜殿加大到30餘間。嘉慶六年(1801年)第二次擴建,據禮拜殿前廈懸掛《本原共溯》匾跋文記載“封翁石義廣以寺狹且朽宜修,首先捐助,眾鄉老有餘者捐資,不足者出力,兼有人力錢力並出者,莫不鼓舞從事,七年冬工程始竣”。以後,又進行多次續建工程。
咸豐二年(1852年),建石制群廊護台和300餘平方米沐浴室。
同治四年(1865年)建兩個亭式樓閣和北南二道門樓、光緒三十一年(1905)於大門對面修建了高大照壁。
宣統元年(1909年)在禮拜殿前院內兩側各建一座石碑。解放以後,於196O年曾進行過一次較大修繕。後來,經過十年動亂和1976年地震,這座伊斯蘭教的瑰寶明珠,幾乎被毀殆盡。
1979年,全面貫徹落實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恢復開放清真大寺,再次明確清真大寺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政府撥款40餘萬元,將該寺修葺一新,使這座古建築重放異彩。
大寺南側清真寺大街12號。始建於清道光年間(1822)。主體建築為抱廈坡脊殿頂結構,周圍聳立著八個造型各異的樓亭,直插雲天,巍峨壯觀。“文革”時兩次火災,大部分古建築焚毀。1985年市政府撥款近10萬元修復了對廳、走廊等,1995年民辦公助集資近100餘萬元新建大殿(可容納800人),基本恢復了原貌。
大寺北側大豐路2號。建於2005年,阿拉伯式建築風格。是原北寺、楊庄、洋樓、女寺的合建寺。佔地7313平方米,建築面積12499平方米。主體建築三層16米。兩端各建一座47米的幫克樓,沿梯可攀至頂樓,俯瞰周邊全景。寺內院落面積700平方米,迴廊環繞,迎面在1.6米高台上建禮拜大殿,殿高26.6米,殿內園頂最高端33米,局部二層,可供千人聚禮;院內南北兩為錯層建築,靠大殿為一層,其它部位為二層,連接門樓處為三層,設各種專用廳房。南側星級清真大飯店,建築面積5000平方米,吃住兼備。百米伊斯蘭風情街,展賣特色商品、工藝品等。
在清真大寺的西南方向,也就是天津市紅橋區海會寺南街2號,也有一間清真寺,其名為天津清真西寺。
關於徠該寺的記錄資料中記錄甚少,只是從一些碑文中看到了該寺往日的輝煌。
天津清真大寺內部懸掛有阿拉伯文和漢文經文匾額、經文抱柱楹聯、經文望板、經文石刻匾額、經文轉刻匾額、漢字磚刻匾額,漢字抱柱楹聯、漢字磚刻匾額、漢字石刻匾額,漢字碑和一組磚刻。寺內題贈者有清代醇親王、禮親王、肅親王。其中,清真大寺大殿樑柱上共懸掛著31塊清代漢字匾額,8幅楹聯。所掛匾額和楹聯如下:
一塊康熙年間匾額,上書“清真無二”。
一幅康熙年間楹聯,上書“上賜真經,明先覺后,今世後世通解。聖傳正教,順主利人,天道人道并行。”
一塊雍正年間匾額,上書“萬品昭誠”。
一塊乾隆年間匾額,上書“至誠無息”。
八塊嘉慶年間匾額,上書“性安執復”、“本原共溯”、“獨契真詮”、“恪守清真”、“無聲無臭”、“恩同覆載”、“真宰一原”、“教典常昭”。
兩幅嘉慶年間楹聯,上書“帝鑒匪遙矢冰競於曰明曰且,聖言可畏昭誠信於勿二勿三。”“帝德清凈無為,遵王道之蕩蕩平平,億萬人胥歸化育。聖教真誠不二,闡經義之原原委委,千百世共沐裁成”。
兩塊道光年間匾額,上書“崇恩庇佑”、“無始原有”。
一幅道光年間楹聯,上書“道本盡人合天,願時時索解無窮,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功在承先啟後,俾代代維持不敝,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
一塊咸豐年間匾額,上書“無能名焉”。
七塊同治年間匾額,上書“卻妄歸真”、“守先待後”、“為主的能知”、“潔凈精微”、“古今共由”、“靜參化育”、“巍巍蕩蕩”。
四幅同治年間楹聯,上書“探執掌造化之源妙無極而成太極雖天地不過一物。論策勵躬行之事撫今世以待後世合人神共此三緣。”“先真衍脈接新傳奧旨微言發矇有本;後世來身承第訓正心誠意受益天方”、“妄誕無一言三十冊明降天經何慮歧途迷嚮往;真誠不二念數千年遠垂聖教須知正道修遵從。”
十塊光緒年間匾額,上書“其尊無對”、“真實無妄”、“懷清履潔”、“普今獨后”、“在明明德”、“顯仁藏用”、“君恩萬古”、“萬有根原”、“精一執中”、“成堤明命”。
一幅光緒年間楹聯,上書“運無極開太極化人化物化化無息,含理世定妙世造天造地造造有原”。
除以上木匾外,還有一塊清代漢白玉石匾“化肇無極”。兩塊清代磚匾“進德揚輝”和“追蹤修業”。辛亥革命以後,又添了一塊木匾“古教可尊”。
此外,歷史上,天津清真大寺原藏經書1萬餘冊,在文革期間絕大多數都被焚為灰燼。張樹森等8位阿訇藏起130餘冊經書,絕大部分是手抄本。其中,寺藏典籍中有兩本袖珍本《古蘭經》,一本長3.5厘米、寬2.2厘米、厚1.1厘米,只有普通火柴盒的一半;另一本長2.2厘米、寬1.8厘米、厚1厘米,相當於普通火柴盒1/3大小。
天津清真大寺位於紅橋區,可於天津市區乘坐公交車、計程車前往。
恩發德蒸餃是清真風味小吃。用洗凈的西葫去皮去瓤,羊肉末用開水烙透。攪入醬油、花生油、香油、精鹽、蔥薑末。最後將西葫餡投入拌勻。將擀成的面擠捏成道士帽形的餃子生坯,上屜用旺火蒸熟。特點是有咬勁、不滲油、肥而不膩、鮮嫩味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