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大寺
包頭清真大寺
包頭清真大寺坐落於東河區清真寺巷內。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是伊斯蘭教傳入包頭后建立的第一座清真寺。
包頭清真大寺佔地約1200平方米,建築物有禮拜大殿、沐浴室等70餘 間共800平方米,是內蒙古自治區西部地區有影響的一座清真寺,中國伊斯蘭教會已將其列為重要清真寺。殿內裝飾彩白、綠、金黃色描繪的《古蘭經》經典文字,具有濃郁的宗教色彩。大寺既是穆斯林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又是包頭市名勝古迹之一。許多來自國外和其它各地的穆斯林遊客,都要到清真大寺參觀或禮拜。大寺建在東河區的北梁東端,這裡回族居民比較集中,又是老包頭的起源地,古迹甚多,道路暢通,就業謀生方便,水源條件也好,用一句老話說,就叫做風水寶地。
包頭清真大寺
包頭地區在清雍正末年乾隆初年時出現了較多來自內地的回族百姓。朝雍正年間,朝廷“不準向塞北移民”的禁令有所鬆動,先有河北滄州王姓,山東白姓等回民來包聚居建寺,后又有順天、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寧夏等地回族陸續來包定居。民國二年,瓦窯溝沐浴室建成,取名“西水堂”,後來又擴大了禮拜寺,通稱為“小寺”,那麼這座清真寺就相對稱為“大寺”,沿用至今。到乾隆八年(1743年)時,這些百姓集資在現清真寺南口建了一個比較小的清真寺,以後又在其西部的一個土樑上建了一個沐浴室,到民國年間(1913年)又建了禮拜殿,成為現在清真寺的前身。圍繞建清真寺,出現過許多熱心回族百姓,如王大興、白可德、馬鐵、王有、楊三慶、楊俊義等人。經過這些人的努力和集資,清真寺在百多年的建設中,規模越建越大。樣式也越來越正規,呈現出古典風格的殿堂式容貌,特別是
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時,清真寺已是雕樑畫棟,飛檐錯落,殿閣堂榭,光華四射。大院內古松參天,早晚頌經聲琅琅不斷,影響頗及黃河內外,真正成為上品級的清真大寺。清真大寺的建成和存在,方便了回族百姓的信教生活,增強了一方百姓的安定,在文化交流、地區繁榮等各個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清真大寺[包頭清真大寺]
建殿過程中也出現過意想不到的爭執,比如建造大殿旁的六角樓時,包頭公行總領田種玉聯合蒙古族長玉柱將清真寺告到官府,后經審判清真寺勝訴,才使六角閣樓得以建起。一些阿訇、鄉佬也積極做貢獻,如劉發金阿訇在清光緒二年與清朝欽差大臣蕭兆元大人合作,通過集資打了十三丈深井一眼。蕭兆元還捐資鋪設了大殿地板,維修了大殿西牆。
包頭穆斯林
在東河區,有勝利路清真寺、瓦窯溝清真寺、榆樹溝清真寺、毛其來清真寺。有些古建築已經不存在了,所以,包頭清真大寺禮拜殿就顯得格外珍貴,特別是磚雕大照壁,具有藝術和文物價值,因此被包頭市文物管理處列為市級文物古迹保護單位,它既是穆斯林舉行宗教儀式的地方,又是包頭市名勝古迹之一。現在的清真大寺,已經是一座更加完美,體現著悠久民族文化和歷史意義的宗教及觀光古迹。
清真大寺構造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