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理學
基礎醫學學科
藥理學(pharmacology)是一門研究藥物與機體(包括病原體)相互作用及其機制和規律,為指導臨床合理用藥、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提供基本理論依據的學科。是一門生理學、生物化學、病理學、病原生物學等為基礎,為指導臨床合理用藥提供理論基礎的橋樑學科。
藥理學主要包括兩方面:一、藥物效應動力學(pharmacodynamics)即研究藥物對機體的作用及規律;二、藥物代謝動力學(pharmacokinetics)即藥物在體內的過程,機體對藥物處理的規律。
藥物是人類在勞動生產中與疾病做鬥爭而萌芽的,是與物質生活聯繫在一起的,是從人類的本能從自然界選擇必需的物質醫治各種疾病而產生的。民間醫藥實踐經驗的累積常流傳集成本草,在我國、埃及、希臘、印度等均有大量記載。我國古代對世界醫學做出了重大貢獻,如世界上最早的本草《神農本草經》、世界上最早的藥典《唐新修本草》、世界上最早的法醫學著作《洗冤錄》。尤其是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藥物學著作之一,流傳世界各國,澤及後代。
19世紀初,有機化學、植物化學和實驗生理學飛速發展,使得藥物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1806年從阿片中提取得到嗎啡(morphine)、1823年從金雞納樹皮中得到奎寧(quinine)、1833年中顛茄中提取得到阿托品(atropine)等。同時,在化學及相關學科、實驗生理學及病理學發展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了實驗藥理學方法,並將其系統地用於藥物的篩選,使篩選工作能比較迅速、有效地發現新葯。實驗病理學成功地建立了許多病理模型,為實驗治療學打下了基礎。1878年英國生理學家J.N.Langley提出藥物作用的受體(receptor)概念,為現代藥物受體學說奠定了基礎。
20世紀30年代到50年代,藥理學發展更快。現在臨床常有藥物大部分是這一時期研製問世的,如抗生素、抗癌藥、抗精神病葯、抗高血壓葯、抗組胺葯等,它們中很多藥物仍是臨床治療的基本藥物。
隨著現代科技技術、基礎醫學及化學相關學科的發展,尤其是分子生物學技術包括單克隆技術、基因重組技術及基因敲除技術等的發展,現代藥理學得到迅速發展,並分化出許多新的分支,使得藥理學從原來的系統藥理學、器官藥理學發展為今天的生化藥理學、免疫藥理學,分子藥理學等。藥理學研究已經從系統器官水平達到了受體、受體亞基、分子水平甚至基因水平。
藥理學的學科任務是要為闡明藥物作用及作用機制、改善藥物質量、提高藥物療效、防治不良反應提供理論依據;研究開發新葯、發現藥物新用途並為探索細胞生理生化及病理過程提供實驗資料。藥理學的方法是實驗性的,即在嚴格控制的條件下觀察藥物對機體或其組成部分的作用規律並分析其客觀作用原理。近年來逐漸發展而設立的臨床藥理學是以臨床病人為研究和服務對象的應用科學,其任務是將藥理學基本理論轉化為臨床用藥技術,即將藥理效應轉化為實際療效,是基礎藥理學的後繼部分。學習藥理學的主要目的是要理解藥物有什麼作用、作用機制及如何充分發揮其臨床療效,要理論聯繫實際了解藥物在發揮療效過程中的因果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