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鏡道
朝鮮王朝的行政區劃
始於1413年,稱永吉道(영길도)。1416年,稱咸吉道(함길도)1470年改稱永安道(영안도),1509年改稱現名。道名由咸興和鏡城(경성)合成。
朝鮮大臣韓亨允曾對朝鮮中宗說:“咸鏡道本非我地,而於前朝避役之民,皆歸其地矣。至我世宗朝,始設六鎮,而野人願托以生焉。”
當時的明朝皇帝宣宗對於朝鮮的越界進攻定性是“遠夷爭競”,坐視朝鮮的蠶食。當然,這種態度也算是明朝皇帝對朝鮮的傳統思路。
早在明朝國力最強盛的永樂年間,女真人王可仁上奏稱:“咸州(今朝鮮咸興)迤北,古為遼、金之地。”
明成祖認可這一判斷,降敕朝鮮,索要這一帶的“十處人民”(主要為女真人)。
朝鮮的處理方法很高明,派出藝文館提學金瞻出使明朝,以大儒的身份,在遼、金史書中摳字眼,向明朝禮部提出,《遼史》、《金史》的《地理志》里都沒有記載這十處地名,可見根本不是遼金領土。
明成祖的表態是:“朝鮮之地,亦朕度內,朕何爭焉?”
既然都是一家人,給你就給了,同意將鐵嶺以北、公嶮鎮(今朝鮮咸鏡北道吉州)以南的地盤和人民讓給朝鮮。
本道傳統上分為關南關北兩部分。東為日本海,西為平安道,南為平安道,北為中國(後來還有俄羅斯)。
繼承高麗的李氏朝鮮建立后,繼續向北擴張領土,通過招諭、剿殺、驅趕女真部落,使本國疆域不斷向北推進,一直拓展到鴨綠江、圖們江兩江流域。明朝雖招撫了鴨綠江圖們江流域的女真部落,卻不保護女真人利益,滿足於朝鮮的“事大至誠”,同時忙於安撫周邊,任憑朝鮮將鴨綠江東岸圖們江南岸的女真領地盡收囊中。
鐵嶺衛
朝鮮建立后,繼續抗拒明朝設立鐵嶺衛。明朝不再堅持原來的邊界要求,於1393年將鐵嶺衛置在了遼東境內,默認了朝鮮對此地區的統屬。
咸興以北地區
1403年,朝鮮北部的女真人上奏明廷,說“咸州(今朝鮮咸鏡南道咸興)迤北,古為遼、金之地”,明成祖因而降敕與朝鮮,索要這一帶的“十處人民”(主要為女真人)。朝鮮則以明太祖已默許鐵嶺之地歸本國為辭,並稱此間女真人“來居本國地面,年代已久,……且與本國人民交相婚嫁,生長子孫”,請求“令本國管轄如舊”。李朝使臣利用明朝“不分化外,一視同仁”的天朝大國妄自尊大的心理,陽奉陰違,以柔克剛,致明成祖表示“朝鮮之地,亦朕度內,朕何爭焉”,同意將鐵嶺以北,公嶮鎮(今朝鮮咸鏡北道吉州)以南的“十處人民”割讓給朝鮮。
咸鏡道
15世紀上半葉,在朝鮮半島西北部,朝鮮由作為兩國傳統邊界的鴨綠江口沿江上溯到鴨綠江中上游,控制了江的東、南岸,於這一地區先後設置了“西北四郡”:閭延郡(1416年)、慈城郡(1433年,閭延郡西南)、茂昌郡(1440年,閭延郡東南)、虞芮郡(1443年,閭延郡西南、今江界和楚山之間) 。並在以上地區也修築了城堡,總計16座大城,25個小堡,從朝鮮南方強制遷徙大量居民在該地區定居,逐步實施對北部地區的有效控制。至1443年,朝鮮將鴨綠江南岸地區納入了版圖,鴨綠江隨之成為中、朝兩國西段邊界的界河。
東北六鎮
在朝鮮半島東北部,朝鮮在幾次邊界爭執中均以公嶮鎮作為劃界要求。但實際上從公嶮鎮以北直至圖們江的廣大地區,都逐漸為朝鮮蠶食,明朝對此基本上沒有激烈反應。朝鮮通過對這一地區女真人的大力招撫,控制了圖們江的東南沿岸,先後設立了慶源(1434年)、會寧(1434年)、鍾城(1435年)、慶興(1437年)、穩城(1440年)、富寧(1449年)6個軍鎮,合稱“東北六鎮”。
朝鮮在圖們江南岸的女真屬地建立六鎮,始於女真猛哥帖木兒被害之後。誘殺把兒遜后,朝鮮不敵女真部落的報復,於1410 年將慶源府移於鏡城,“兵馬使無與守者,遂罷其鎮”。1433年猛哥帖木兒遇害后,建州女真實力大為削弱,1434 年朝鮮趁機迅速將慶源府北移至蘇多老;將原置於石幕的寧北鎮移至伯顏愁所,后又移至阿木河(斡木河) ,置會寧鎮。1435 年,朝鮮在伯顏愁所的寧北鎮設鍾城郡,以鎮節使兼知郡事,后將該郡移至愁州,升為都護府。1437 年,朝鮮於孔州置慶興郡,后升為都護府。1440 年,朝鮮於多穩置穩城郡,“徙慶源及吉州以南,安邊以北各官戶實之”,翌年升為都護府。1449 年,朝鮮於石幕增設富寧鎮。
至此,朝鮮在圖們江中下游南岸地區置成六鎮,並採取了招募民夫修築邑城、設置鎮堡等措施來鞏固對新開拓地域的管理。朝鮮沿圖們江,從會寧的禿山煙台起,直至慶源訓戎鎮修築了數百里長城和數十個城堡(李朝長城),並頒布實施優惠政策動員南部地區人口向六鎮遷移,不斷加強北部六鎮地區的防衛和開發。
朝鮮沿圖們江南岸設置會寧、富寧、鍾城、穩城、慶源、慶興六鎮,標誌著今圖們江中下游地區的中、朝兩國東段邊界線的形成。朝鮮世宗在位32年,在開疆拓土上空前絕後。《李朝世宗實錄》曰:“新設四邑,我祖宗肇基之地,以豆滿江為界......豆滿江,天所以限彼我也。”
日本學者和田清說:“咸鏡道地方,原系元朝領土為朝鮮逐漸吞併,特別是咸北,更是在明朝以後才悄悄蠶食的。”甚至連朝鮮國王中宗也曾表示:“咸鏡道本非我國地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