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五垛山的結果 展開

五垛山

南陽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的主要園區之一

五朵山旅遊區位於中國旅遊城市河南省南陽市的鎮平縣石佛寺北36公里的二龍鄉境內,目前沒有被開發,風景原始秀麗,是南陽歷史文獻所真實記載的五朵山,正規正宗的古道教聖地,是南陽伏牛山世界地質公園的主要園區之一,南陽十佳魅力景區。旅遊區總面積126平方公里。距鄭州市區190公里,距南陽市區60公里,交通便捷。是生態旅遊、度假旅遊、祈福文化、休閑觀光的好去處,祖師吳筠修行所在地,素有“道家北頂”之稱為中原靈水福地,內有祖師洞,祖師廟,大潭二潭三潭人文瀑布景區,是中原地區久負盛名的道教文化旅遊勝地。

歷史沿革


五朵山位於河南省鎮平縣,因有五座山峰並峙而得名!五朵山風景區,是久負盛名的中原道教聖地,與“南頂”湖北武當山齊名,素有“北頂”之稱、奇峰相峙,飛瀑高掛,怪石林立,泉流潺潺,春天杜鵑爛漫,夏日綠意盎然,秋季層林盡染,冬季銀裝素裹,山水如詩如畫,兼具南秀北雄。
唐貞觀年間,著名道士吳筠在此創建吳筠觀。明朝皇帝朱允文也曾到此避難。後為紀念朱允文而建的祖師廟雄踞海拔1665米的五朵山主峰聖垛之上,四周雲霧茫茫,撲朔迷離,恍若仙境。景區內的“五垛曉煙”、“金頂日出”、“三潭夜月”、“鷹嘯長空”、“群蝶戲瀑”、“仙女沐浴”、“拴馬樁”、“藏兵洞”、“插劍石”、“青牛宮”等四十多個名勝景點,讓人回味無窮,嘆為觀止。中原道教聖地—鎮平五朵山,民間有“北頂”之稱,與武當山的“南頂”遙相呼應。
中原道教聖地——鎮平縣五朵山,古名依帝山、岐棘山、騎立山、北頂,與山有五垛山峰並峙;得名五垛山。位於鎮平縣西北部,屬伏牛山余脈,地處北緯33°22′,東經112°20′北、東兩面鄰南召縣,西接內鄉縣,綿亘於二龍、四山、老莊、高丘、石佛寺等五個鄉境內。包括紅雲寺、養馬寨、雞冠山、鷹爪山、將軍山、青山寨等58座低山,尖頂山、摩雲垛、園山、五泉山、陡牯垛、牡丹垛等29個山峰,紗帽山、蠶頭山等土丘,大關岈、涼粉岈、花溝岈3個山口,老虎洞、水廉洞等8個山洞,九窖溝、東馬溝、王三見溝、長嶺溝等36條山峪,上紅岩、冬青樹、狼溝凹等16個地片。總面積34l平方公里。主峰鎮平北頂海拔1665米。為華西里期造山運動形成。岩石有花崗岩、石灰岩、大理石、長鉀石、麻乞石等。山高谷深,氣溫偏低,平均氣溫在11.5℃-13.3℃之間,年降水量在900mm左右。礦藏有銅、蛭石石墨、金剛沙及稀有金屬金、鈾、鉬等,除鈾、鉬等外,其他均已開採。林木有松、杉、櫟、柿、栗、油桐等針闊葉混合林,覆蓋率15.4%。產中藥材240多種,是縣境內產藥材種類最多的地方,以豹骨、牛黃、全蟲、金石槲、天麻、南星、杜仲較名貴,特別是麥飯石更神奇,日本稱“藥石之王”,台灣省稱“長壽石”。山水自白雲寺奔流而下,自頂至麓,依次形成大潭、二潭、三潭三個瀑布,尤以“三潭夜月”蔚為奇觀,山上有青牛宮、靈官殿、祖師廟等古迹。
五朵山主峰北頂海拔1665米。唐貞觀年間肇建廟宇,初為祈雨之地。宋代稱騎立山龍堂,元代稱嘉顯侯廟,明代稱祖師廟。世傳明朝第二代皇帝建文帝朱允文與在"靖難之變"中下野后,輾轉到五朵山廟中修道,民稱"祖師爺",並得此地天寶觀道人張三丰相助弘揚道場,聲名大振。自此其山始稱"北頂",又稱"祖師頂"、"金頂"。後來朱允文與張三丰南下到武當山建廟,稱作"南頂"兩地香火盛況一樣,遙相映輝。宏揚道場,始稱祖師廟。清代以後五垛山祖師廟盛況空前,“朝北頂”成為中原地區和江漢地區的一項重要祭祀典禮活動,並影響到我國東北地區和東南亞地區。
五垛山
五垛山

主要景觀


鎮平五朵山山勢峻奇,五峰聳立,流雲飄繞。大壑幽谷,層巒疊嶂。祖師廟為河南省重點開放道觀,沿山勢建有清牛宮、玉皇殿、老母殿、聖公聖母殿等。核心建筑北頂祖師廟,居於峰巔,四周懸崖萬仞,頗為壯觀。站在廟前遠眺,白日可見鎮平趙灣水庫煙波浩渺,夜晚可見南陽市燈火閃爍。在養馬坪村鐘鼓樓峰頂重修了真武大帝殿,圓柱形的山峰拔地而起,突兀而立,殿宇仿若置於空中,幡旗招展,金碧輝煌。與其毗鄰的靈谷峽,有巨大的峽門、岩牆、岩峰、岩壁、岩柱和幽谷中的溪水、清潭、茂林修竹等,遊人至此仿若置身於幻境,尤其是樊梨花寨、馬家寨、牛家寨等古城堡和三炷香(三個並列的大石柱)、寶珠峰、錦繡峰、天書台等景觀,為這一道教勝地再添風采。
奔流直瀉的趙河自頂至麓依次形成三個瀑布,俗稱大潭、二潭和三潭。大潭驚險絕頂,人跡罕至;二潭瀑布倒掛,紫煙瀰漫;三潭深幽清湛,神秘誘人。

地理環境


五朵山風景區屬北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溫暖濕潤,四季分明。景區內林木蓊鬱,涼爽宜人,森林、植被覆蓋率達到90%以上,其中有獼猴桃、山藥、茱萸、刺梨、等木本、草本植物110科、850種,麝香金釵等名貴藥材300多種,豹、鹿、野豬、野羊、狼、獾、等各類動物600多種,是遊人親近自然,休閑旅遊,科學考察的絕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