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王煉的結果 展開
王煉
電影劇作家
王煉,原名王樹鑫,著名的話劇、電影劇作家。1925年出生於山東濟南的一個舊官吏家庭。他在中學時,就與同學排演過《雷雨》、《日出》等名劇。1947年畢業於北平輔仁大學中文系,在濟南一所中學任語文教師。
《枯木逢春》
1961年,受著名導演鄭君里之邀,將其成名作《枯木逢春》改編為電影劇本,就此開始涉足影壇。在《枯》片改編中,儘可能地減少原話劇劇本中的一些概念化、圖解化的部分,力求以情動人。通過這次合作,王煉在鄭君里的幫助下,逐步掌握了電影語言和創作技巧,擺脫了舞台劇的束縛。這一年我國的立體影片問世不久,但沒有一部故事片,著名導演桑弧邀王煉一起合作,創作了立體故事片《魔術師的奇遇》,該片以全新的形式和強烈的喜劇色彩受到觀眾的歡迎。
《雷雨》
在學習之餘,他對話劇的興趣仍不減當年,曾演出過《沉淵》、 《大馬戲團》等劇。1947年,在內戰的炮聲中他大學畢業,在濟南的一所中學里任高中語文教員。而這時,反飢餓、反內戰的愛國民主浪潮席捲全國,衝擊著國民黨的反動統治。王煉深受它的影響,在課堂上大膽地向學生宣傳,並於翌年8月毅然奔赴山東濰坊解放區,參加華東大學文工團,投身革命。
文工團南下后改為華東人民革命大學文工團,上海解放后又先後改為華東人民藝術劇院、華東話劇團,最後併入上海人民藝術劇院。這期間,王煉任導演,兼管部分行政工作,參加 《白毛女》、 《不拿槍的敵人》及一些小型秧歌劇的排演。他還深入安徽農村搞土改,在上海工廠參加民主改革。
1953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解放戰爭的烽火,新中國成立初期複雜的鬥爭,使他經受了鍛煉,思想感情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他以後的創作提供了重要的條件。長期以來,王煉嚮往著話劇創作,早在文工團時,為了配合任務,他寫過一些獨幕劇,參加民主改革時也進行過一些創作醞釀。直到1958年他才和陳恭敏一起合作寫了一個反映工人生活的話劇《黃浦江的黎明》,同年,又根據治療邱財康大面積燒傷的動人事迹創作了《共產主義凱歌》。這兩個劇本的上演,奠定了他成為專業編劇的基礎。
製作電影作品
《黑蜻蜓》 (1984) .... 編 劇
《郵緣》(1984) .... 編劇
《吉他迴旋曲》(1986) .... 編劇
《女局長的男朋友》(1986) .... 編劇
《某男與某女》(1988) .... 編劇
《她倆和他倆》 (1979) .... 編劇
《青春》 (1977) .... 編劇
《李善子》(1964) .... 編劇
《枯木逢春》 (1961) .... 編劇
《魔術師的奇遇》 (1962) .... 編劇
《苦果》(1981) .... 編劇
《海之戀》(1980) .... 編劇
《枯木逢春》(1959)
《燕歸來》(1963)
《焦裕祿》
《三姐妹》(與人合作,1978)
《故事從死亡寫起》(1979)
《她為什麼被殺》(1980)
《辛棄疾》(1980)
《祖國狂想曲》(1981)
京劇劇本《黑水英魂》(與人合作,1978)
題材多樣,反映的社會面比較廣泛,作品中既有反映工人、農民、幹部、知識分子生活的,又有表現失足青年、歷史人物的;以感情細膩真摯,具有濃烈的抒情風格,尤其是善於挖掘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刻畫心靈善良、富於同情心、正義感的人物形象;語言清新自然,不事雕琢,形式不拘一格。
作品中以早期的《枯木逢春》和後期的《辛棄疾》、 《祖國狂想曲》比較突出。《枯木逢春》是他的成名之作,在國內很有影響。
劇本成功地塑造了女主人公苦妹子的形象,通過這個形象集中地反映了在黨的親切關懷下,千百萬血吸蟲病患者命運發生的巨大變化。在塑造苦妹子形象時,王煉著力表現她身患晚期血吸蟲病後,對勞動、對愛情、對社會主義的強烈嚮往,揭示她善良美好的心靈。他還通過苦妹子與方冬哥一家戲劇糾葛的描寫,細膩動人地展現了她豐富的內心世界。苦妹子與別離十年的冬哥邂逅相遇,方媽媽得知她的病情后,勸她不要與冬哥往來以及她強抑感情、含淚拒絕冬哥等這些戲,不僅戲劇性強,而且對她複雜的內在感情進行了細緻入微的描寫,使這個形象產生感人肺腑的藝術魅力。苦妹子的形象來源於王煉對生活的深切感受。他本人於1949年南下途中感染了血吸蟲病,對它有著切身的體驗。
1958 年,在創作醞釀中,毛澤東同志的著名詩篇《送瘟神》發表了,他被領袖對 人民健康的深切關懷所感動,又從詩的深遠意境中獲得啟發。接著,在上海、江蘇和洞庭湖、黃蓋湖、鄱陽湖一帶血吸蟲病流行地區深入生活時,許多血吸蟲病患者命運的變化和血防工作者救死扶傷的精神,使他深為激動。他正是從生活中獲得了創作激情,從眾多的有類似命運的農村婦女中概括、提煉出了苦妹子這個有典型意義的藝術形象。劇本具有清麗、細膩、抒情的風格和濃烈的江南地方色彩。
《辛棄疾》初稿寫於 1963 年,1980 年完成並發表。劇本截取了辛棄疾后二十年的經歷,著重表現他堅持抗金、屢遭阻擾,最終壯志未酬的悲劇性的遭遇。王煉在大學里研究辛詞,后又掌握了豐富的史料。在此基礎上他著力刻畫辛棄疾幾經磨難,愛國之心矢志不渝的高尚品質。劇中辛詞地適當運用,不僅有利於渲染環境氣氛,揭示辛棄疾的思想感情,而且也使全劇具有古樸典雅的特色。他的近作《祖國狂想曲》描寫了老一代革命者辛柯和羅薩利在近半個世紀中從純真的愛情發展為崇高的革命友誼,與之相對比的是年輕人林岱由於經受不住國外物質條件和個人利益的誘惑,背棄了與女友陳喬的美好感情,甚至要離開祖國。
王煉把兩代人相似而又截然不同的命運糾葛在一起,是為了揭示一種思想:“在我們中間,無論哪一個人的命運,都與祖國的命運緊緊相聯繫在一起,任何獨立於祖國之外的命運都是不存在的”。 ①劇本把愛情、骨肉情、戰友情融合在對祖國的深情之中,具有濃烈的抒情色彩。在形式上,他把電影、小說、戲曲、音樂的一些表現手段嫁接到話劇中來,使劇本新穎別緻。王煉不僅是一位多產的話劇劇作家,而且也是一位多產的電影劇作家。
1961年王煉受著名導演鄭君里之邀,與他一起把《枯木逢春》改編為電影劇本,就此,開始涉足於電影創作。在《枯木逢春》的改編中,他們儘可能地削弱和剔除原劇中某些概念化、圖解生活的部分,力求以情動人。為此,他們進一步突出了苦妹子的命運線,緊緊地圍繞著苦妹子及其與方冬哥一家人之間的戲劇性糾葛來展開情節、刻畫人物,使苦妹子的形象更為豐滿動人,主題也得到了深化。他們還學習 《拜月記》、 《梁山伯與祝英台》等傳統戲曲表現手法,進行創造性地運用。如冬哥在血防站與苦妹子邂逅相遇后拉著她去見方媽媽的一場戲,採用了《梁祝》中的“十八相送”的手法,通過這對青年充滿愛情和喜悅的眼睛,一路上經過柳堤、魚塘、小橋、麥田……看到合作化后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美麗景色,委婉有致地傳達出兩個人的微妙心情。苦妹子在方家受到刺激,急於奔回血防站,又重新經過這些地方,具有《梁祝》中“回十八”的情趣。這種處理方法不僅符合我國群眾的欣賞習慣,而且能跳出舞台的框框,把場景拉開,使劇本更趨於電影化,有力地渲染了苦妹子跌宕的感情和她要求治好病的強烈願望。1
962年影片公映后,它以生動的藝術形象、鮮明的民族風格和濃郁的鄉土氣息得到觀眾的好評。通過這次改編,王煉在鄭君里的幫助下,《〈祖國狂想曲〉寫作斷想》一文。掌握了電影語言和技巧,跨越了舞台與銀幕之間的鴻溝。
1963年,王煉參加中國電影代表團訪問朝鮮,次年他把朝鮮話劇《紅色宣傳員》改編成電影劇本《李善子》。
1965年《李善子》由鄭君里執導拍成了彩色故事片。除了與鄭君里保持著融洽的合作關係外,王煉與著名導演桑弧的合作也是很有成效的。
1961 年我國的立體影片問世不久,上映的僅有幾部風景片,沒有故事片。桑弧接受了拍攝第一部立體故事片的任務后,邀王煉一起合作編劇。他們在王煉原有的一個喜劇構思的基礎上創作了《魔術師的奇遇》。該劇運用風俗喜劇的手法描述了旅居海外多年的魔術師陸幻奇回國尋找兒子過程中遇到的種種新人新事,而且還用他解放前的遭遇加以對照,收到悲喜交融、庄諧並存的藝術效果。影片《魔術師的奇遇》於1962年拍成上映后,以全新的片種和強烈的喜劇性受到觀眾熱烈的歡迎。
1978年,桑弧再度與王煉合作。這次,他們把桑弧的一個設想發展為輕喜劇《她倆與他倆》(合作者還有傅敬恭)。一對孿生姐妹方方和園園,一對孿生兄弟大林和小林,人物關係特殊,思想狀態也有很大的差異。劇本從這種特殊性和差別之中挖掘喜劇因素,運用誤會巧合法來結構妙趣橫生的喜劇情節,比較生動地刻畫了幾個青年的形象,對他們在“四化”建設中的不同思想也進行了善意的褒貶。
與《魔術師奇遇》相比,王煉運用喜劇手法已比較自然妥貼,技巧也相當嫻熟,尤其善於用生活化的語言來揭示人物內在的幽默感。這部影片由桑弧、傅敬恭導演,被列為新中國成立三十周年獻禮片上映,1980年獲文化部頒發的優秀影片獎。王煉所寫的電影劇本大都是與別人聯合創作的,如何處理好合作關係對創作的成敗至關重要。
在合作中,他既謙虛好學,尊重合作者,又能發揮自己的長處,有獨立的見解。對鄭君里、桑弧這兩位卓有成就的藝術家是如此,對李雲良這樣的年輕劇作者也是如此。他和李雲良相識是在1975年。李雲良作為一個海軍文藝戰士,拿著一個尚不成熟的電影劇本向王煉請教。王煉雖然否定了這個本子,但從中發現這個青年的創作才能,他把李雲良介紹給著名導演謝晉。在謝晉的支持下,他們一起合作了《青春》。
作品《星空》
1980年,王煉還應謝晉之約,走訪了內蒙、陝西、河南等地的歷史遺跡,研究漢代的文獻資料,將曹禺的話劇《王昭君》改編成電影劇本。有人把王煉比作“生活在花海里的‘蜜蜂’”①,確實,他像蜜蜂那樣在生活的花海里辛勤地采蜜,不知疲倦地工作著,為人們生產著數量可觀的精神食糧。不久前,他又走訪了當年創作《枯木逢春》時所到過的江南水鄉。從這塊歷經二十多年滄桑的土地上,他獲得了新的感受,產生了創作的激情,打算塑造幾個獻身於血防事業,具有今天時代精神的動人形象奉獻給觀眾。
王煉所寫的電影劇本多數是與他人聯合創作的,這其中有著名的藝術家,如鄭君里、桑弧、謝晉等,也有年輕的劇作者,如李雲良、楊時文等。在合作中,不論是誰,王煉都尊重合作者,認真向老一輩求教,虛心指導青年一代,並從合作者身上得到他們的長處,以彌補自己的不足,因此,他們的合作是成功、愉快的。
王煉所創作的電影劇本內容多樣,有正劇、有喜劇,但這些劇本都具有細膩、抒情、生動、自然的特點,這也是王煉的一貫追求。從影幾十年,雖說本人未獲過什麼獎,但他參與創作的影片有獲獎的,這也表明了王煉的功勞與才華。
王煉從事電影編劇幾十年,創作了十餘部電影劇本,可稱得上是一位多產的電影劇作家。所改編或創作的電影劇本有許多已拍成電影,並受到觀眾的好評,如《枯木逢春》、《魔術師的奇遇》、《青春(1977)》、《他倆和她倆》、《女局長的男朋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