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12條詞條名為胡海濤的結果 展開
胡海濤
中國工程院院士
胡海濤(1923年10月21日-1998年10月31日),四川省自貢市人,工程地質與環境地質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地質礦產部環境地質研究所研究員、名譽所長。
1946年胡海濤畢業於中央大學,之後留校任教;1950年擔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礦產勘探總局遼河工程地質隊隊長;1955年擔任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工程地質科副科長;1956年進入地質部丹江口工程地質隊工作;1960年進入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工作;1966年擔任地質部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1986年擔任地質礦產部環境地質中心研究員;1988年擔任地質礦產部環境地質研究所名譽所長;1994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首批院士;1998年10月31日去世。
1923年10月21日,胡海濤出生於四川省自貢市。
1946年1月,胡海濤畢業於中央大學,獲得學士學位,之後留校任教,擔任中央大學地質系助教(至1950年1月)。
1950年1月,胡海濤擔任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礦產勘探總局遼河工程地質隊隊長(至1955年1月)
1955年1月,胡海濤擔任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局工程地質科副科長(至1956年1月)。
1956年1月,胡海濤進入地質部丹江口工程地質隊工作(至1960年1月)。
1960年1月,胡海濤進入地質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研究所工作(至1966年1月)。
1966年1月,胡海濤擔任地質部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至1986年1月)。
1986年1月,胡海濤擔任地質礦產部環境地質中心研究員(至1988年1月)
1988年1月,胡海濤擔任地質礦產部環境地質研究所名譽所長(至1998年10月)
1994年,胡海濤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隸屬於土木、水利與建築工程學部。
1998年10月31日,胡海濤去世。
科研綜述
20世紀50年代,負責進行三峽工程壩區、壩段、比選工程地質勘察,提出《長江三峽水利工程樞紐初步設計要點階段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推薦三斗坪壩址為三峽工程設計壩址。參與撰寫《長江三峽工程地質地震論證報告》。60年代中期,主持青藏鐵路選線及站場供水的水文工程地質調查,成果獲科學大會獎。80年代初,負責廣東核電站規劃選址的區域穩定性研究;90年代,主持並參與黃河大柳樹壩址工程地質論證研究。學術上繼承發展了李四光教授提出的“安全島”學術思想,建立了區域地殼穩定性的理論和方法;並提出了“地下水網路”學說。
學術論著
胡海濤在中國國內外學術會議和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60餘篇,專著3本。
胡海濤擔任地質礦產部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設計院名譽院長。
1943年李四光教授在重慶沙坪壩重慶大學禮堂,演講《地質力學基礎理論與方法》,講授三天。地質學家和莘莘學子,濟濟一堂。當時胡海濤是中央大學地質系二年級學生,懷著強烈的求知慾,場場聽講,爭坐前排。李教授的講演生動嚴謹,論理深透、清晰、深入淺出。從建造、改造、形成、形變,講到地球自轉動力,構造形跡、構造形式、構造體系及其複合關係,以及地質力學研究的七個步驟和泥巴模擬實驗的方法演示,使胡海濤深受啟發。這次講演,給胡海濤以後學習地質學,研究、應用地質力學指明了方向,從內心裡對李四光教授的治學精神感到欽佩和敬仰。
以後,在學校圖書館見到商務印書館出版的自然科學小叢書中有李四光著的《中國海陸變遷史》,胡海濤如獲至寶,手不釋卷,一口氣讀完了這本佳著。滄海桑田,海侵海退,使胡海濤領略到地質歷史變遷的奧秘。於是在大學學習和任助教期間,胡海濤系統地精讀了李先生的《峽東地質》、《寧鎮山脈地質志》、《中國地質》、《冰期之廬山》等經典著作,以及黃汲清先生的《中國主要地質構造單位》,葉良輔先生的《北京西山地質志》等中國地質學名著,受益匪淺。使胡海濤在胡海濤國南方調查地質和帶領學生實習,比較得心應手。
大學畢業,胡海濤的論文選題是《四川涪陵高家鎮至石柱老廠坪間地質礦產》。為了撰寫這篇論文,胡海濤除在假期進行艱苦的野外地質調査外,潛心參考了川東和三峽地區,老一輩地質學家們發表的大量文獻,給胡海濤畢業論文和以後三峽工程選址勘察工作,打下了牢固的基礎。記得胡海濤的畢業論文,被當時地質學會大學生畢業論文評選為第一名。適逢中央地質調查所在全國地質系畢業生中統一招考,被錄取才能任職。這次考試決定著從事地質工作的前途和命運。為了生存、發展,胡海濤和同學們日以繼夜地準備應考,莊嚴的考試由黃汲清教授出題主考。僅出了三道試題:第一題是解釋名詞,何謂造山運動、造陸運動等等;第二題是從重慶複員回南京,有三條路線可走:其一是從重慶乘船順長江而下;另一是翻越秦嶺,經隴海路轉京滬路乘火車回南京;再一是走川南經貴州獨山,乘浙贛路火車回南京,任選其中一條路線,試述沿線的地質礦產;第三題是試論鞍山式鐵礦、馬鞍山式鐵礦的成因、品位及其開發前景。這些題目,教科書上是難於找到答案的,由於胡海濤平時喜歡讀各種地質刊物和雜誌,再加上胡海濤選擇順江而下複員的道路,參閱了大量文獻資料,作了充分準備,所以回答也比較得心應手,考中了第一。這兩個第一,雖算不了什麼,但使胡海濤這個初出茅廬的後生贏得了前輩們的厚愛。
胡海濤本應赴中央地質調查所任職,但學校留胡海濤任助教,在旺盛的求知慾驅使下,胡海濤欣然答應了系主任的挽留。作為一個新助教,在系裡向來是分配做別人認為是“雜務”的事情——管理系圖書館和礦物、岩石、古生物化石標本。這對胡海濤來說,恰恰是博覽群書、熟悉標本的好機會。在此期間,胡海濤勤奮學習,瀏覽各類藏書,識辨標本如數家珍。星期天,胡海濤隨教授帶領學生在南京山地作野外實習,生活忙碌、充實、樂觀。
四年助教期間,胡海濤一直專心於擔任構造地質學助教,其他學科如缺人時,胡海濤也不辭辛勞,主動承擔。胡海濤先後擔任過八門功課的助教,如構造地質,中國地質、野外地質、標準化石、地層學、脊椎動物化石、古植物、吹管分析等課,使胡海濤有機會向眾多的地質名家求教,如黃汲清、謝家榮、張文佑、姚文光、陳旭、斯行健、戈定邦等教授,都給胡海濤不同程度的教誨和熏陶。助教生涯,教學相長,加深了胡海濤的學習歷程,拓寬了胡海濤的知識領域,使胡海濤基礎理論更為紮實,實踐經驗逐漸豐富。
1966〜1986年,胡海濤在地質力學所工作近20年,直接聆聽李四光教授的教誨,胡海濤一直擔任工程地質研究室主任,1981年晉陞為研究員,隨後批准為博士生導師。在此期間,除參加邢台地溪地質考察而外,主要進行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和環境地質方面的研究。先後主持,並參加過長江三峽工程的選址勘察和地質地震前期論證;青藏鐵路選線及站場供水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査研究;廣東區域地殼穩定性及規劃選址研究等。培訓碩士生12名、博士生6名。他們多數已成為科研工作的骨幹力量。
胡海濤應用地質力學在水、工、環地質方面所取得以下幾方面的成果。
首先是在滑坡結構、構造及穩定性分析評價方面。1963〜1965年進行關中西部黃土堀邊滑坡調査研究,由寶雞峽至常興間,引渭上塬渠道長90餘千米,沿線滑坡100餘個。將這些土體滑坡視為斜坡上受重力作用,統一應力場的變形地質體,逐一進行滑坡結構、構造分析,建立了滑坡結構、構造模式,並對典型滑坡的穩定性作了計算評價,提出了引渭上塬渠道沿線滑坡的防治意見。該項成果,李四光教授譽為應用地質力學解決工程地質問題的典範。
其次是構造體系在地下水網路模式方面的應用。1975〜1979年間胡海濤作了青藏鐵路沿線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研究,通過凍融物理地質現象——冰椎、冰丘沿活動斷裂分佈的事實,發現凍土層下水沿構造融區運動的規律,從而提出基岩地下水網路的概念,並闡述了不同性質結構面,構造型式、構造體系對地下水的控制作用,建立了地下水網路模式,提出了不同模式的富水部位。以《地下水網路》為題的論文在第二十七屆國際地質大會上交流,並在國內山區找水和岩溶地下水研究中得到廣泛應用。
還有是對“安全島”思想的繼承、發展及區域地殼穩定性研究方面的應用。“安全島”思想,早在六七十年代為李四光教授所倡導,20餘年來,已成為胡海濤國重大工程選址的主要探索目標。胡海濤研究室繼承、發展了李四光教授在活動構造地區選擇相對穩定地塊——“安全島”作為工程建設基地和場址的思想,進一步明確了“區域地殼穩定性的涵義,釐定了識別‘安全島’的各項標誌,以地殼介質,結構和動力因素為導向,確定了相關的調查內容和方法,進而編製了區域地殼穩定性分析圖,且按斷層活動速率、地震基本烈度、地應力迭加角、深部構造、地形變、物理地質作用等因素對地殼穩定性作了劃分,進行定性和定量化評價。”近年來又建立了區域地殼穩定性專家系統(CmstAB),在多處重大工程(如黃河黑山峽大柳樹水利樞紐工程)選址中得到廣泛應用。先後發表專著和論文10餘篇。並在IAEG第四、五屆國際工程地質大會和三十屆國際地質大會上交流。這一具有胡海濤國特色的研究成果,取得了有關方面的關注和反響。
最後是關於在環境地質和災害地質方面的應用。
先後揭示並論述了2000年中國的環境地質問題,論述了中國地質災害類型、發育與分佈。提出了胡海濤國地質災害防治和地質環境保護的發展方向。在IAEG第六屆國際工程地質大會上進行交流。先後發表有關論文近70餘篇。
胡海濤已年逾古稀,大半生的地質生涯,是艱苦學習和不斷實踐、提高、發展的過程。在人跡罕至的野外生活中,曾有過一日遇三險而後生的經歷。近年來,胡海濤對大型工程建設的前期選址、選線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工作十分關注,因為這是工程質量最基本的保證,並願繼續貢獻胡海濤微薄的力量。只要能在國家建設中起到應有的作用,奉獻餘生就是最大的幸福。
1994年,胡海濤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60年代中期,胡海濤主持青藏鐵路選線及站場供水的水文工程地質調查,成果獲科學大會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