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實現人
自我實現人
“自我實現人”(Self-ActualizingMan)是美國管理學家、心理家馬斯洛(AbrahamMaslow)提出的。所謂自我實現指的是,人都需要揮自己的潛力,表現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潛力充分發揮出來,人的才能分表現出來,人才會感到最大的滿足。人們除了上述的社會求之外,還有一種想充分運用自己的各種能力,發揮自己自身潛力的慾望。
相關書籍
動人"這一概念是馬斯洛提出來的。
馬斯洛認為:人類需要的最 高層次就是自我實現,每個人都必須成為自己所希望的那種人,"能力要求被運用,只有潛力發揮出來,才會停 止吵鬧。"這種自我實現的需要就是"人希望越變越為完美的慾望,人要實現他所能實現的一切慾望。"具有這種 強烈的自我實現需要的人,就叫"自我實現人",或者說最理想的人就是"自我實現人"。
X理論認為,組織的目標與其所屬成員的個人目標是相矛盾的。
因而這種理論主要利用權威作為指揮和控制的手段。而Y理論認為,只要人們被說服去接受組織任務,也就是說,一個組織的主管人員若能把工作安排得比較富有意義或 挑戰性,能使組織的成員認為能夠以從事這一工作而引以自豪,或者以實現組織的目標而得到 自我滿足,就不需要組織的其他特別激勵,而且組織成員能自我激勵來完成組織的目標。這可說是一種理想的 管理方法。Y理論與X理論,這兩種理論的基本差別在於:Y理論為動機誘導技術的發展開闢了道路,而X理論造成的社會心理約束則堵塞了這樣的道路。
麥格雷戈總結並歸納了 馬斯洛與其他類似的觀點,相對於 X理論,提出了Y理論。(1)一般人都是勤奮的,如果環境條件有利,工作就如同遊戲或休息一樣自然。
(2)控制和懲罰不是實現 組織目標的唯一手段。人們在執行任務中能夠 自我指導和自我控制。
(3)在適當條件下,一般人不僅會接受某種職責,而且還會主動尋求職責。
(4)大多數人而不是少數人,在解決組織的困難問題時,都能發揮出高度的想象力、聰明才智和創造性。
(5)有 自我滿足和 自我實現需求的人往往以達到 組織目標作為自己致力於實現目標的最大報酬。
(6)在現代社會條件下,一般人的智能潛力只得到了一部分的發揮。
1、管理重點的改變。經濟人的假設只重視物質因素,重視工作任務,輕視人的作用和人際關係。社會人的假設正相反,重視人的作用和人與人的關係,而把物質因素放在次要地位。自我實現人的假設又把注意的重點從人的身上轉移到工作環境上,但重視環境因素與經濟人假設的重視工作任務不同,重點不是放在計劃、組織、指導、監督、控制上,而是要創造一種適宜的工作環境、工作條件,使人們能在這種環境下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也就是說能夠充分地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人
3、獎勵方式的改變。經濟人的假設依靠物質刺激調動職工的積極性,社會人的假設依靠搞好人際關係來調動職工的積極性,這都是從外部來滿足人的需要,而且主要滿足人的生理、安全和歸屬(交往)需要。麥格雷戈等人認為,對人的獎勵可劃分為兩大類,一類是外在獎勵,如工資、提升、良好的人際關係;另一類是內在的獎勵,內在獎勵是指人們在工作中能獲得知識,增長才幹,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等。只有內在獎勵才能滿足人們的自尊和自我實現的需要,從而極大地調動起職工的積極性。正如麥格雷戈所說:管理的任務只是在於創造一個適當的工作環境--一個可以允許和鼓勵每一位職工都能從工作中得到'內在獎勵 '的環境"。
4、管理制度的改變。從自我實現人的假設來看,管理制度也要作相應的改變。總的來說,管理制度應保證職工能充分地表露自己的才能,達到自己所希望的成就。阿基理斯在一個廠里進行了這方面的制度改革的實驗。該廠的一個班組從事收音機裝配工作。改革之前,組內的12名女工按照工業工程師的設計,有明確的分工,如領班、包裝、檢驗等。實驗開始時讓這些女工按照她們自己的想法組織生產,產量下降就扣工資;產量提高則增加工資。實驗后開始第一個月,產量下降 70%,六個星期情況更糟,但八個星期後產量開始回升,十五個星期後超過實驗前的產量,而且成本下降,質量提高,用戶對質量的批評信件比實驗前減少 96%。
應當提出,阿基里斯的實驗結果是否有普遍意義是值得懷疑的。這裡舉出這個實驗,只是為了說明從自我實現人的假設出發實行制度改革的趨向。
馬斯洛對人格的研究的重要目標是認清人類究竟有多少適合於充分發展的潛力能。他認為研究心理健康只能研究極端健康的那種人。他批判了弗洛伊德等人只研究那些殘廢的、不成熟的、不健康的人,那隻能看到人性的病態的一面。只有研究最健康的人格,才能發現,能力究竟能發展到何種程度。
在他獲得特許了解韋特海默和本尼迪克特時,他抓住一切機會觀察他們,發現了他們與其他人不同的特徵。後來他們又選擇了活著的、已故的有卓越人格的49人。歷史人物包括傑斐遜、林肯、斯賓諾沙、愛因斯坦、羅斯福、歌德等人。得出結論,心理成長和健康的潛能是生來就有的,潛能能否實現,決定於個體和社會力量,這些力量既能促使也能阻止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人
馬斯格在自我實現人的研究中,發現策動心理健康者行動的動機不是一般人的缺失性動機。他把自我實現者的動機叫做超動機。在超動機狀態下,動機根本不起作用。馬斯洛說,“最高級的動機是不促動的和非力求的。”也就是自我實現的人並不力求,而是發展。極度健康者——自我實現者,有更高級的需要:實現他們的潛能和認識並理解他們周圍的世界,在這種超動機的情況下,這個人不是力求彌補欠缺,減少緊張。他的目的是擴大和豐富生活經驗,在現有的生活上增進快樂和欣喜。他們的理想是通過新的挑戰性的各種各樣的經歷增加緊張。他們在環境中沒有獲得特定目標的對象。自我實現者沒有通常意義上的動機(即馬斯洛所言的缺失性動機)。然而他們有成為完美的人性、實現他們全部潛能的“超動機”。這個動機是“特性的成長,特性的表現、成熟和發展。總之一句話:是自我實現。”他們處在一種自發地、自然地、愉快地表現他們完美人性存在的狀態中。馬斯洛稱其為存在價值,其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達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如果在滿足或獲得這些狀態上失敗、受挫也是有害的,將出現超病理狀態。這種由成長需要受挫而引起的疾病,其體驗不如其他疾病那樣清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意識到某種東西是不健全的,但不清楚缺少的是什麼,它是一種無形的不適,感覺孤獨、失肋、沒意思、消沉、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