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張五常的結果 展開
- 中國香港經濟學家
- 皮影藝人
張五常
中國香港經濟學家
張五常,1935年出生於香港,國際知名經濟學家。
新制度經濟學代表人物之一,畢業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經濟學系,為現代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
其著作《佃農理論》獲得芝加哥大學政治經濟學獎。
大事件
1935-12-01
出生
1935年12月1日出生於香港。
1969
發表論文,轟動西方經濟學界
1969年以名為《佃農理論——引證於中國的農業及台灣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論文轟動西方經濟學界。成為現代合約經濟學的開山之作,其中的幾文在期刊上發表后也成了現代新制度經濟學的經典。
1997
當選美國西部經濟學會會長,為首位外國人擔此職位
被選為1997—1998年度美國西部經濟學會會長,這是第一次授予美國本土之外的經濟學家的殊榮。
2000
退休,專註編寫《經濟解釋》
2000年退休並開始著手著寫《經濟解釋》。
2008
編寫《中國經濟制度》,獲得好評
2008年為羅納德‧科斯(Ronald H. Coase,1910-2013 ) 著寫小說《中國的經濟制度》大獲好評。
張五常個人
1938年到鄰家念幼稚園,老師叫吳姑娘,與其哥哥同校。
1945年返港后求學廣東佛山華英中學,考學不入,升學后又降級,最後被開除。
1948年就讀香港灣仔書院。
1952年就讀香港皇仁書院,第一年留級,重讀一年後中文仍差一分才及格,因而被開除學籍。
1954年赴加拿大多倫多求學,無果,曾從事攝影。
1959年就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商科,後轉讀經濟。獲博士學位。曾當選美國西部經濟學會會長,是第一位獲此職位的美國本土之外的學者。
1961年攻讀碩士學位,導師赫舒拉發。
1963年攻讀博士學位,博士資格口試不過,導師赫舒拉發和現代產業經濟學創始人艾智仁。
1967年在長堤大學完成博士論文《佃農理論》,同年到芝加哥大學做博士后研究。
1969年以名為《佃農理論——引證於中國的農業及台灣的土地改革》的博士論文轟動西方經濟學界。
2008年為羅納德‧科斯(Ronald H. Coase,1910-2013 ) 著寫小說<<中國的經濟制度>>大獲好評。
1969年轉到西雅圖華盛頓大學,后被聘為教授。
1982年為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系系主任。
2000年退休。並開始著手著寫<<經濟解釋>>。
2002年屢訪各大學演講,在大陸掀起“張五常熱”。
1982年至2000年任香港大學教授、經濟金融學院院長。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經濟學院兼職教授。
1991年作為唯一一位未獲諾貝爾獎的經濟學者而被邀請參加了當年的諾貝爾頒獎典禮。
他早年師從現代新制度經濟學大師阿門·阿爾奇安;他與現代產權大師科斯、巴澤爾共事多年其思想互相影響與激勵,科斯稱張五常是最為了解他的思想真諦的人;他與大多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交往甚篤,張五常香港的家往往成了他們進入中國的橋頭堡;他多次陪弗里德曼來中國,與國家領導人暢談中國改革之大要;他也應邀參加諾貝爾獎頒發大典,被奉為嘉賓;他被選為1997—1998年度美國西部經濟學會會長,這是第一次授予美國本土之外的經濟學家的殊榮,等等。
此等際遇,在中文世界的經濟學家中,恐怕會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但是,這只是張五常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張五常還是中文世界最好的經濟學散文家,他的《賣桔者言》風靡一時;他是著名的攝影家,可與香港著名的攝影家簡慶福等人一比高下;他對書法藝術了如指掌,在談到中國各家各派的書法藝術時真是龍飛鳳舞,愉悅之情洋溢於表。
博士論文一鳴驚人
1959年起,張五常進入美國洛杉磯加利福尼亞大學學習,1966年初,張五常以“佃農理論:應用於亞洲的農業和台灣的土地改革”為題作為博士論文的開題報告,並寫了十一頁的提綱,希望能聽取老師們的意見,當時阿門·阿爾奇安是張五常的導師。
張五常的《佃農理論》後來成了現代合約經濟學的開山之作。其中的幾文在期刊上發表后也成了現代新制度經濟學的經典。
與科斯神交深受讚賞
約翰遜是當時研究佃農理論的權威,張五常對他的分析手起刀落。約翰遜不僅不介意,還再三要赫氏催促張五常申請芝大每年一個的獎金。1967年秋天,張五常到芝加哥大學任職,並在開學後幾天就到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拜訪了科斯。張五常和科斯成了好朋友。80年代張五常到了香港,一位教授路經此地,告訴張五常一個故事:
科斯到他們大學演講,聽眾濟濟一堂。在演講中,科斯直截了當地說,引用他的思想的人都引用得不對。到了個人提問時,一位聽眾問道:“當今之世,有沒有一個引用你的思想的人是引用對了的?”科斯回答說:“只有張五常”。怪不得科斯在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授獎儀式的演講詞中,多次提到張五常教授對新制度經濟學的重大貢獻。
“最劣的教師”
1991年,在香港大學一所所辦的“最差教學獎”的選舉中,張五常被選為“最劣的教師”。張五常榮登劣座,幾乎全香港嘩然!其實,這十分自然,如果按照東方傳統的教育模式及標準,張五常的教學肯定會與其要求不合。
張五常講課,從來不備課,也沒有講義,更不在黑板上板書。在他看來,自己天天思考的經濟學,備課是多此一舉。即使是正式場合的演講他也不會有多少準備(如:1991年到瑞典對眾多諾貝爾獎得主的演講,1998年到美國任西部經濟學會會長的演講)。
中國經濟制度分析的第一人
率先將新制度分析系統地運用到中國經濟問題研究的第一人,非張五常莫屬了。張五常受著名新制度經濟學大師科斯、阿門·阿爾奇安和德姆塞茨親傳,與諾斯、巴澤爾共事多年,耳濡目染,一代新制度經濟學宗師呼之欲出,科斯在他的諾貝爾經濟學獎獲獎演說中多次提到張五常對新制度經濟學的貢獻,諾斯也多次提到張五常對他經濟思想的影響。張五常對新制度經濟學的最大貢獻應該是把制度分析的方法系統地引入到對中國經濟問題的研究。
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張五常將產權制度的分析方法應用在台灣的土地改革上並創立了“新租佃理論”。 張五常以純粹的制度分析對中國的農業改革、城市企業改革、中國金融改革及中國腐敗等問題都提出了自己的論點。
可以說,20世紀整個80年代張五常完全獻身於中國經濟改革的制度分析、政策建議,其在香港用中文寫的《賣桔者言》、“中國的前途”、“再論中國的前途”、“中國的經濟革命”等著作一時洛陽紙貴,風流萬千,影響了中國整整一代的改革者及青年學子。
私有產權與分成租佃 | 交易成本、風險規避以及合約安排的選擇 | 合約結構和非專有資源理論 |
價格管制理論 | 企業的合約性質 | 交易成本範式 |
論文 | 時間 |
《佃農理論》 | 1969 |
《合約的結構與非私產的理論》 | 1970 |
《蜜蜂的寓言》 | 1973 |
《兒女的產權與婚姻合約》 | 1974 |
《價格管制理論》 | 1974 |
《社會耗費之迷》 | 1978 |
《企業的合約性質》 | 1983 |
《新制度經濟學》 | 1993 |
《交易費用的範式》 | 1998 |
《賣桔者言》 | 1984 |
《中國的前途》 | 1985 |
《再論中國》 | 1987 |
《三岸情懷》 | 1987 |
《憑欄集》 | 1991 |
《隨意集》 | 1992 |
《往日時光》 | 1993 |
《捲簾集(上、下)》 | 1998 |
《挑燈集》 | 1999 |
《學術上的老人與海》 | 2000 |
《張五常論教育》 | 2001 |
《張五常論學術》 | 2001 |
《狂生傲語》 | 2001 |
《經濟解釋》 | 2000年11月01日至2002年10月23日連載 |
《中國的經濟制度》 | 2008年6月 |
作品 | 時間 | 出版社 |
供應的行為 (經濟解釋, 卷二)制度的選擇 (經濟解釋, 卷三) | ||
五常學經濟(經濟解釋, 卷四) | ||
經濟的看相與把脈 | ||
三岸情懷 | ||
中國的前途 | ||
存亡之秋 | ||
偉大的黃昏 | ||
學術上的老人與海 | ||
挑燈集 | ||
捲簾集 | ||
憑欄集 | ||
隨意集 | ||
《中國的經濟制度(神州大地增訂本)》 | 2009年10月 | 中信出版社 |
《多難登臨錄:金融危機與中國前景》 | 2009年11月 | 中信出版社 |
《五常學經濟(神州大地增訂本)》 | 2010年1月 | 中信出版社 |
《貨幣戰略論:從價格理論看中國經驗》 | 2010年1月 | 中信出版社 |
《新賣桔者言》 | 2010年2月 | 中信出版社 |
張五常,新浪專欄作者,在交易費用、合約理論研究等方面作出了卓越貢獻。1959年,在美國加州大學師從現代產權經濟學創始人阿爾奇安,8年後獲博士學位;后在華盛頓大學任教授。1982年返港擔任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至2000年退休。
張五常教授著作甚多,求學之時,就憑一本《佃農理論》在經濟學界嶄露頭角。返港后,以一系列用中文下筆的專欄文章在華文世界取得廣泛的影響,代表作是《賣桔者言》《中國的前途》《再論中國》等。2000年來下筆完成的三卷本經濟學著作《經濟解釋》,2005年末更出版英文學術文集《張五常英語論文選》(Economic explanation : Selected papers of Steven NS Cheung)。此兩書,被認為是集張五常平生學術功力之大成、也將具有深遠影響的經濟學經典著作。
經典之作
《佃農理論》之價值隨著時間推移其重要性越來越大,它不僅成了現代合約經濟學的開山之作,而且其中
《佃農理論》
其理論的要義是透過某些因素的變動,不管是分租、定租或地主自耕等,其土地利用的效率都是一樣。如果產權弱化,或是政府過度干預資源配置時,將導致資源配置的無效率。如果能確定土地為私人產權,明晰產權制度,允許土地自由轉讓,這是使生產要素與土地發揮最大效率的不二法門。這種由案例實證中演繹出的一般理論後來成了新制度經濟學的經典之作。
2008年4月16日,發現張在騰訊上的文章《糧食如何算安全?》
糧食如何算安全?
張五常榮登《南方人物周刊》封面人物
我曾經指出,作為人口最多的大國,比例上優質的耕地實在少,要成為經濟強國,中國一定要讓大量的農民人口轉到工業上去。這樣一來,大量進口糧食無可避免。至2005年,是好些地區工業用地的回報率比農業用地的回報率高出10倍以上,而一部小電視機出口可以換取大約一噸非優質的白米進口。農轉工可圖之利可謂大矣。
一年多來,可能由於政府對農業與農民的多方協助,農轉工的速度顯然不足,因為工業大叫民工荒。雖然2005年的經濟整體發展還算好,但路線是走錯了。繼續下去,這路線的不良效果會明顯化。愛護農民是鼓勵他們轉往工業,協助他們留於農業,早晚害了他們。
我們今天不容易估計中國的農民究竟是人口的百分之幾。官方的數字是69%,但半農半工的人口多得很,而不在市區的工廠越來越多。以全職農業算(例如兩個半農算一個),農民的人口百分率應該低於69%。不這樣,直覺的判斷是中國不會見到有驕人的工業發展。縱觀外國經驗,要成為經濟強國,中國的全職農民要下降至人口的25%左右。這含意著中國的糧食要大量進口了。
安全嗎?我曾經指出,沒有任何供應,能比讓他人賺錢的供應來得安全。就算國與國之間有政治糾紛,有禁運的可能,有錢可賺的商人總有辦法,何況世界上有那麼多農業出口國要互相競爭。要走向經濟強盛之途,中國沒有其他選擇。但我可以提供三點,增加糧食供應的安全性。
(一)政府全部開放糧食進口,讓私營(或稱民營)的商人處理,絕不限制牌照數量。這是毫無農業的香港從來沒有缺糧的主要原因。數之不盡的零散糧食商人,互相競爭,各出奇謀,各有門路,有什麼戰爭或政治上的風吹草動,他們總有辦法。
(二)在海上以浮籠養魚與在海灘殖蚝、蛤等,有利可圖的例子早有前科。政府要把所有宜於人工繁殖海產的海岸與海灘,以招標的形式租出去,讓民營投資者博一下。
(三)界定與保護農民的土地權利重要,但同樣重要的是容許有權利界定的農地有自由轉讓權。當然,不少地區政府要靠土地租出或賣出為生計,而農、工、商、住的土地用途的劃分是一門湛深的學問,篇幅所限,這裡不說了。
客觀地看,中國需要的知識進口、石油進口、鐵礦進口等,比農產品進口更重要,但為什麼兩會不討論這些進口的不安全呢?我的答案是:不能不進口的,無可奈何,於是王顧左右而言他。客觀地看,農產品也是不能不進口的,而外國的供貨商人遠比石油或鐵礦為多。
1959年在美國加州大學經濟系師從現代產權經濟學創始人阿爾奇安,1967年獲博士學位、隨後跟隨諾貝爾經濟獲得主科斯工作,1969年獲聘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1982年至今任香港大學教授。
張五常是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1997年,他當選美國西部經濟學會會長,這一職位是第一次授予美國本土之外的經濟學家。
張五常是演講大師,從歐美到中國,從大學的講壇到法院的殿堂,從智囊會所到公眾論壇,聽者包括學生、教授、家庭婦女、小職員、企業家、總理、總書記,有人說是微言大義,有人說是危言聳聽。幾天前,他來廣州中山大學做演講,聽眾之多,反響之強,中大教師無出其右。張五常是公認的產權理論大師,他的朋友如科斯、弗里德曼、阿爾欽等學界泰斗說他是“百年來只此一人”。張五常拒絕諾貝爾經濟學獎,理由是評獎委員會太“功利”,他引用了一句廣東家鄉話“面子是人家給的,架子是自己搭的。”但他公開稱:“我的文章中至少有六七篇100年後還有人讀,哪個諾貝爾獎得主敢這樣說。”
張五常看不起大多數的經濟學家,因為“他們不明世事”。他自己,除了正兒八經的學生和教授生涯之外,逃過荒,做過生意,賣過古董,搞過藝術展,打過官司,當過分析員,自然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所以他的文章格外簡單,卻百讀不厭,常讀常新。張五常講話直截了當,不給人絲毫面子,因為他愛真理,而且因此驕傲。他說,1983年的一個晚上,寫完《企業合約的本質》一文,雖尚未成稿,但已知是傳世之作,一百年後還會有人閱讀,“於是,我仰天大笑。”
張五常有一頭蓬亂捲曲的白頭髮,雖然六十幾歲,看上去仍然十分卡通。他的經歷也是卡通化的,有一種現實世界缺少的簡單和戲劇化。比如他小時候常常逃學,兩次被開除出校,中學都沒畢業,可是他從進大學到成為正教授,僅僅花了9年時間。他的專業是經濟學,但是他和香港三位名攝影家一起出攝影集,而書法成就,則獲得上海中國畫院封為畫師。
初初見到張五常,那感覺是不大好的。在白天鵝酒店的大堂吧,張頂著他那一頭亂髮,沒有什麼笑容,在一群人的簇擁下出現——名人,權威的排場逼人而來,我有點想放棄這個採訪了。但是我很快知道自己錯了。亂紛紛坐定之後就發現,除了他太太和兩三好友,七、八個年輕人都是本地的普通大學生甚至中學生。不管他們問什麼,張總是樂於回答,漸漸高興起來,口若懸河。
看樣子他是真的喜歡和學生們在一起,從早到晚,沒有一點疲倦不耐煩的神色。他第二天還跑到中學去演講——中學生怎麼聽得懂他那新制度經濟學呢?他跟他們講怎麼讀書,怎麼挑老師,說“老師很重要,但是也不是這麼重要”。學生們鼓掌鼓得快瘋了。
人活到一個境界是沒辦法的了。象張五常,他即使坐在一張不大舒服的椅子上,也是很自在的。在中學演講,每當學生咬緊牙關鼓掌,他就往椅背上一靠,手臂垂下來——還是很自在的樣子。他是不會讓自己不舒服的。他肆無忌憚地評論書法,攝影,音樂,也是鮮明的“張式”的,好是好得不得了,天下第一,壞就是垃圾,一錢不值。眼睛里從來沒有權威。當然,這你就不能象對他的經濟學那麼認真了。他拍黑白照片,有中國畫的韻味。他拍人物,卻是影樓式的乾淨艷麗,把美麗的太太拍俗了。
讀那麼多書,又還懂得運用肢體語言,他的握手是溫暖而舒服的。走在沙面的小路上,他和太太自顧自手拉著手,把一班人甩在後面。他的身材瘦而高,年輕一點的時候大概稱得上玉樹臨風。2009年他仍然說話風趣,喜歡和美女吃飯。張太說他,“事後都不記得了,跟我說,上次吃飯在旁邊那個女的是不是你?”真有他的,這樣就過關了。
他的太太美麗而能幹,在美國有自己的事業——可不是家庭婦女。在內地,他太太做他的普通話翻譯——幾乎是同聲翻譯。教授在生活上是個好伴侶嗎?他太太說:“看你要求的是什麼了。他真的非常可愛。”又取笑他,“吃穿是不講究的,人家一看他衣服就知道他太太回來了,他自己是不會配顏色的。
吃飯也馬馬虎虎,有時候吃完了說,‘不好吃’,可是他也吃了很多。”兩夫妻一般的好口才,說出話來刮辣鬆脆,活靈活現,跟一般口訥的讀書人大不同。小檔案:履歷:1959年,在美國加州大學經濟系師從現代產權經濟學創始人阿爾欽。1967年獲博士學位。
1967年—1969年,在芝加哥大學與諾貝爾經濟獲得主弗里德曼和科斯等工作。1969年,任西雅圖華盛頓大學教授。1982年—2000年,任香港大學教授、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1997年,當選美國西部經濟學會會長,這一職位是第一次授予美國本土之外的經濟學家。
學術貢獻:對財產權影響經濟行為的重要性的信念,使他幾乎是排除一切地集中研究交易費用的各個方面。他幾篇重要的學術論文,使他成為新制度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在領獎演辭中指出,張五常和另外兩位經濟學家也為得獎成果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目前正在撰寫集數十年學術研究精華的著作《經濟解釋》。
這麼多年來,張五常離諾貝爾獎總是咫尺天涯。科斯稱張五常是最為了解他的思想真諦的人;他與現代產權大師諾斯、巴澤爾共事多年;他與大多數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交往甚篤。其中多位公開宣布或者承認,自己的經濟學思想曾得益於這位叫斯蒂芬的中國人。1991年,作為唯一一位未獲諾貝爾獎卻被邀請的經濟學者,張五常參加了當年的諾貝爾頒獎典禮。
有人曾直言不諱地問他:為何你張五常一直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無緣?張五常笑道:“我的11個朋友都得了諾貝爾獎,就剩下我一個了,可能我太厲害了吧!”典型的張式回答。
事實上,他在西雅圖教書時,與巴澤爾和諾斯有個研討小組,但他從不參加。少有的一次,只聽了一半,就站起來說,我們為什麼在這裡浪費時間,聽這種沒有一點意思的講演?說完轉身離開。
他興緻勃勃地看著這個世界,如同在當年的西河灣街頭遊盪,樂趣無窮。
在華盛頓任教時,張五常家的房子在海邊,他就近觀鱒魚溯流而上、產卵、再回到海中的生命周期,並且思索漁民如何處理以大海為家的鱒魚,由此想到所有權的歸屬問題;跑到蘋果園養蜜蜂,寫出《蜜蜂的寓言》;十多年在大街上走來走去,“像個瘋子一樣”,賣橘子、賣珠寶,研究市場交易中的現象,逛出了《經濟解釋》。
1983年的一個晚上,當他寫完《企業合約的本質》一文,雖尚未成稿,但已知是傳世之作,一百年後還會有人閱讀。
但是,他也太不懂得“謙虛”二字了。反感他的人,不得不承認他在經濟學理論上的造詣和天賦,卻看不慣他身上的狷狂之氣。一些老派學者尤其擔心,他宣揚的隨心所欲、不合常規學術訓練的成長路徑,會帶壞了後生晚輩們。
對於“狂妄自大”的指責,張五常在《上帝之子》一文中借莫扎特之名言給以反駁:“漠視一個人的成就而批評他是驕傲的人,自己才真是驕傲了。”
“別人都說我是天才。但是,你不知道,我寫論文有多累。我想天才應該不會這麼累的。我應該不是天才。”
“經濟學家就是被人利用的”
1982年,張五常應香港大學的邀請,從美國回港任教。當時,他已是美國經濟學界數一數二的華人經濟學家。在契約理論、信息經濟學和產權分析理論上做出的開創性貢獻,使得他回歸港大任教成為當時香港學界、商界甚至政界的一件盛事。
回到故地,張五常意氣風發。對於一個對現實懷有濃厚興趣的經濟學家來說,沒有比參與和影響一個佔全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經濟體變革進程更激動人心的事了!他本就不是一個埋頭書齋的夫子。
“狂士”確也算得上多才多藝,攝影、書法及藝術收藏方面皆有可觀。仗著這點資本,他曾嘲笑老朋友弗里德曼只有學問的世界,沒有藝術的世界。
但更為人所知的是他見諸各報的散文,他的經濟散文妙趣橫生,即使是不懂經濟學的人一樣愛看。他愛攪和國內的熱點問題,常常拋出驚人之語,譬如“號召打開秦始皇的陵墓”、譬如“中國現在的制度是最好的制度”。
這是個驕傲的老頭,為自己過人的智力優勢得意洋洋,對於自己真能扮演的角色和分量,並非不清楚。其實,要是不明白,殘酷的現實終究也會讓他明白這一點。
被人追捧得最高的時候,在內地到處巡迴演講,到處佈道,台下學子無數;門前冷落時,蝸居在一水之隔的香港,在博客上和報章上繼續著自己對國內外政策事務的觀點和建議,萬般滋味在心頭。
楊小凱生前曾中肯地評價他在性格上諸多的弱點,他說,“張最大的缺點,是處理不好人際關係,包括和政府的關係。”
冷暖自知,聰明如張五常,焉能不知其中的道理?
“我的名氣是你們給的,不是我要的。”“我關心中國發展,這是事實。但我怎麼能改進社會呢?你們不能把我看得那麼高。其實,經濟學者就是被人利用的,他要實行什麼政策,就說張五常怎麼講、是支持。如果批評他有什麼壞政策,就不理你了。”
身為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的張五常果真會像一些媒體傳言的那樣,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中國人嗎?諾貝爾獎委員會是否正在收集張五常的資料?日前,記者通過電話採訪了負責諾貝爾獎評選的瑞典皇家科學院。瑞典皇家科學院對記者的答覆是:在委員會作出決定之前,候選人的任何資料都是個秘密,他們不對任何傳聞作出評論。
記者就此採訪了正在成都講學的張五常。張五常表示,確有諾貝爾獎委員會的有關人士在收集他的資料。關於諾貝爾獎,他說,許多時候是別人一廂情願。諾貝爾獎是很珍貴的獎項,張五常認為:“我在經濟學裡面四十年的苦苦研究只是得到了一個獲此殊榮的機會。”有記者問張五常:如果您獲了諾貝爾獎,您認為最可能獲獎的理由是什麼?張五常回答說,最可能的是1969年寫的博士論文《佃農理論》。
諾貝爾獎委員會每年都會向成百上千的科學家和研究機構發函,讓他們提名來年諾貝爾獎的候選人,提名一般在每年的2月1日截止。接下來,諾貝爾獎委員會將成立一個專門的機構,對候選人的成就進行考查並作出選擇,最終的結果會在每年的10月公布。
張五常:不是房價太高而是收入太低 房地產無泡沫
對於中國房地產行業的泡沫問題爭論由來已久,而且對於房產的泡沫大小等等問題讓老百姓一頭霧水。2012年經濟學家張五常對此問題作出了自己的回應和解釋。
經濟學家張五常2012年12月16日表示,中國房地產市場並不存在泡沫,民眾買不起房的主要原因“不是房價過高而是居民收入過低”。
張五常在當日的“鳳凰財經峰會”上表示,當前民眾買房的需求應該得到鼓勵,因為購房對普通人來說是財富累積的重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