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預適應

是經常對人體進行反覆的、短暫的、無創傷、無危害的缺血預適應訓練

缺血預適應這個概念是在1986年由美國的murry博士率先提出的,簡單來說就是經常對人體進行反覆的、短暫的、無創傷、無危害的缺血預適應訓練,能夠激發人體免疫系統的應急機制,產生和釋放內源性保護物質(如:腺苷緩激肽一氧化氮等,這些物質參與保護心肌和能量代謝)減輕和抵抗隨後更長時間因為人體缺血缺氧造成的損傷。有效的避免發生腦梗死,心臟猝死等心腦血管疾病的意外發生

概念


指反覆短暫的心肌缺血對心肌產生保護作用,使心肌對更長時間缺血的耐受性增強,這一現象稱心肌缺血預適應(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
也常被簡稱為RIP或RIPC,是指機體部分器官(如上肢)在受到短暫的、可逆性缺血缺氧刺激后,通過誘導缺血器官以外的其他臟器(如心臟、大腦、肝臟、腎)對隨後發生的嚴重或致命的缺血缺氧產生保護作用。

保護作用


減少心肌梗死面積
減輕心肌頓抑發生
減少心律失常發生

保護機制


“觸發劑-調節介質-終末效應器”
觸發劑:預缺血處理在局部釋放的代謝物和受體激活物
很多研究發現,ATP敏感性鉀離子通道很可能是IPC的終末效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