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律失常

心臟搏動的頻率和節律異常

心律失常是指由於心臟活動的起源和(或)傳導障礙導致心臟搏動的頻率和(或)節律異常。心律失常的病因可分為遺傳性和後天獲得性。心律失常可表現為心悸、胸悶、頭暈、低血壓、乏力、視物模糊等。根據心律失常患者癥狀、心律失常類型及對血液動力學的影響,來判斷是否需要治療,可分為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心律失常嚴重者可出現暈厥、阿斯綜合征、猝死。心律失常通過綜合治療,大多恢復良好,基礎心臟病嚴重、伴有心功能不全或急性心肌缺血者預后較差。

就診科室


● 心血管內科

病因


● 心律失常的病因可分為遺傳性和後天獲得性。
● 遺傳性:多為基因通道突變所致,如長QT綜合征、短QT綜合征、Brugada綜合征等。
● 後天獲得性:常見於各種器質性心臟病,以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和風濕性心臟病多見。

癥狀


● 心律失常可表現為心悸、胸悶、頭暈、低血壓、乏力、視物模糊等,臨床表現取決於心律失常的性質、類型、心功能及對血液動力學影響程度,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心絞痛、氣短、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等。
● 腦供血不足的表現:頭暈、乏力、視物模糊、失語、抽搐、昏迷等。
● 腎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少尿、蛋白尿等。
● 腸系膜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腹脹、腹痛、腹瀉等。
● 心功能不全的表現:咳嗽、呼吸困難、乏力等。

檢查


● 心律失常主要通過心電圖、動態心電圖、負荷心電圖、食管電生理、心腔電生理、基因檢測等檢查來確診。
● 心電圖:診斷心律失常最有效和最常用的方法。
● 動態心電圖:提高心律失常的檢出率,做出準確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 負荷心電圖:提高心律失常的診斷率。
● 食管電生理:主要用於評估竇房結的功能,鑒別室上性心動過速的類型。
● 心腔電生理:評價心臟電生理功能的精確有創方法,即可明確診斷,同時還指導導管消融和藥物治療。
● 基因檢測:對某些遺傳性心律失常的確診有一定的價值。

診斷


● 醫生根據病史、體格檢查和必要的電生理檢查可診斷。
● 根據心律失常發作時心率、節律、發作起止、頻率、持續時間,有無發作誘因,有無低血壓、暈厥、心絞痛、心力衰竭等表現判斷心律失常性質。
● 體格檢查有無心臟雜音、心率與脈搏的關係,血壓高低等。
● 結合心電圖等電生理檢查來確診。

鑒別診斷


● 心律失常根據起源和發生部位、發生機制、頻率快慢分為多種類型,需要專科醫生根據病史、癥狀、體征、心電圖檢查做出鑒別。
● 如果出現心悸、胸悶、頭暈、低血壓、乏力、視物模糊等癥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

治療


● 心律失常是否需要治療取決於患者有無相關癥狀及基礎心臟疾病,應包括發作時的治療和預防發作,除病因治療外,根據心律失常患者癥狀、心律失常類型及對血液動力學的影響,來判讀是否需要治療,可分為藥物治療和非藥物治療。
● 一般而言,無器質性心臟病,又無明顯相關癥狀的“良性”心律失常,諸如期前收縮等,無須特殊治療。
● 病因治療包括糾正心臟病理改變、調整異常病理生理功能(如冠狀動脈狹窄、泵功能不全、心臟瓣膜病變、自主神經張力改變等),以及去除導致心律失常發作的其他誘因(如電解質失衡、藥物不良副作用等)。

藥物治療

● 根據藥物對心臟的不同作用原理將抗心律失常藥物分為四類。
● Ⅰ類:鈉通道阻滯葯,如奎尼丁、利多卡因等。
● Ⅱ類:β受體阻滯劑,如普萘洛爾。
● Ⅲ類:選擇性延長復極過程的藥物,如胺碘酮。
● Ⅳ類:鈣通道阻滯劑,如維拉帕米等。

非藥物治療

● 包括反射性興奮迷走神經(壓迫眼球、按摩頸動脈、捏鼻用力呼氣和屏氣等)、電學治療(電擊復律、電除顫、心臟起搏器)、消融術(射頻、冷凍、激光、化學、微波和超聲等)及外科手術等。

預防


● 飲食應清淡而富於營養,減少膽固醇的攝入量,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嚴重心律失常患者不適合做劇烈運動,合理安排休息,要有充足的睡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