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北河

湖北省中部的一條人工河

漢北河是湖北省中部的一條人工河。1969年至1974年天門河下游改道后的新河,原天門河從天門縣(現天門市)萬家台接漢北河,成為漢北河水系。

漢北河發源於海拔450米的京山市官橋鋪五家嶺,流經鍾祥、天門,在垌冢七星垸進入孝感地區,自西向東經應城天鵝、漢川麻河、雲夢肖李塆、漢川劉隔和民樂至武漢新溝注入漢江。支流自民樂閘分流,經淪河出府河入長江。

流域範圍


漢北河因位於漢江以北而得名。介於東經112°38’~113°57’,北緯30°30’~31°11’之間,系漢江下游左岸的主要支流。
幹流全長242公里(其中孝感地區境區56公里)。河道坡降0.22‰,流域面積6304平方公里。其中上段(河源至天門萬家台)天門河,長145公里,河道坡降0.58‰。,集水面積2536平方公里。下段自萬家台至新溝閘長97公里均為人工河道(其中孝感地區境內56公里),河槽底寬30米,平均比降0.02‰。,複式斷面,堤距寬500~750米。
流域內水系較發育,上段有大小支流20餘條,大多數分佈在左岸。較大的有季河、司馬河、上羅漢寺河、永隆河、西河、東河等6條。下段主要支流有溾水和大富水。大富水為漢北河最大支流,發源於隨州大洪山區的喚狗山。

作用


漢北河
漢北河
因地勢原因,古時天門及應城南部常發洪水,弄不好就淹了莊稼,因此有了這條人工河的誕生。這條河,對天門乃至應城的防洪灌溉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現狀


漢北河主幹常因考慮防止漢江水位頂托而關閉新溝閘,全靠東山頭閘排水。
漢北河除發揮排水效益外,還為應城、雲夢、孝感提供抗旱水源。平時靠河槽蓄水灌溉,當遇較大幹旱時,漢北河成為孝感地區的主要乾渠,為全區南部180萬畝農田解決水源。
漢北河
漢北河
漢北河通航里程。在孝感地區境內通航里程70多公里,100噸船舶可上溯到應城城關,下行通過新溝,可出漢江,右側經民樂船閘能進入汈汊湖,左側通過肖李塆船閘與府河連通,交通四通八達。
2016年7月21日上午9時30分,天門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對漢北河龍骨湖段進行扒口分洪。湖北天門市防汛抗旱指揮部在20日晚10時30分正式啟用漢北河龍骨湖分蓄洪區,以緩解該省最長人工河——漢北河流域嚴峻防汛形勢。影響區域包括應城市義和鎮、漢川市垌冢鎮。

建設歷史


規劃設計

建國后,湖北省水利廳對漢北平原湖區開始了規劃。通過多次規劃、多種方案比較,最後將1969年的規劃定為實施方案。
1953年,天門縣計劃將天門河下游進行局部改道,以利天門河以北的風波湖、張家大湖、白湖等地區的漬水迅速排入刁汊湖。
1958年,湖北省水利廳將本縣關於天門河改道的方案納入漢北平原湖區治理的規劃中。擬定在楊林口堵塞南支,展寬北支並加以疏浚,使天門河水直出新溝。
漢北河
漢北河
1964年,湖北省水利廳在《漢北地區近期水利化實施規劃報告》中,對天門河改道的兩條路線進行了比較。第一條路線是在天門城關以下的楊林口附近堵南支、疏北支,北支經沙灘口、龍坑出呂巷進天門河;第二條路線是在天門城關姜家湖附近堵天門河,開改道河經姜家河、風波湖、龍坑出嚴家河進龍賽湖。第二方案工程量大,但受益範圍也大。同時又指出:擬把汈汊湖群分為內湖和外湖。內湖為今汈汊湖;外湖為東西汊湖,龍賽湖,沉湖,白湖。當水位達到27.00米時,內湖湖面為160平方公里,外湖湖面為167平方公里;當水位超過27.00米時,備蓄區包括刁西垸、刁東垸、金明南垸、天鵝北垸開始蓄漬,湖面部面積為435平方公里。對刁汊湖區控制的基本原則是:汈汊內湖必須作一個蓄洪蓄漬區,控制以後,當洪水位或中水位時對上游不能產生影響。
1965年2月,副省長陶述曾率省漢北湖區水利規劃查勘團實地踏勘了天門河改道路線,編寫出了《漢北湖區水利規劃查勘報告(草案)》。《查勘報告》主張:實行天門河改道,改道從姜家河口起,至龍賽湖,東、西汊湖調蓄后,從麻河渡出東山頭和新溝閘。一般來水不入刁汊湖,大水威脅堤防安全時向汈汊湖分洪。同時,皂市河改道控制白湖,柳河改道控制張家大湖,擴建辛安渡鐵路橋,大富水建石板河水庫。
1968年、1969年兩年大水,時任省革命委員會副主任的原省委書記張體學,面對漢北平原湖區人民的苦難,對漢北水利工程的興建更加關心。多次主持召開專門會議,研究工程的規劃設計方案,討論制定施工組織計劃。
1969年10月,國務院業務組正式批准了湖北省革命委員會生產指揮組起草、上報的《漢北水利工程規劃報告》。《報告》確定天門河改道從本縣城關鎮(現為竟陵鎮)西3公里的萬家台,過天皂公路,經水陸李、新河口、母豬台、雙渡閘、麻河渡至辛安渡分兩支,一支出新溝,一支出東山頭,使天門河、溾水(皂市河)、大富水與汊湖分家,攔截山丘區約6300平方公里的來水直出長江和漢江。並以新溝為主要排洪出口,設計流量為1500立方米/秒。劃定龍賽湖、月潭老鸛湖、龍骨湖、沉底湖等156.7平方公里的面積作為控制調蓄區。當龍賽湖閘閘外水位高於29.00米,天門站水位達到30.00米時,龍賽湖與月潭老鸛湖開閘進洪。設計最大進洪流量為1400立方米/秒,其分洪頻率為五年一遇。當東山頭閘、新溝閘閘外水位超過29.50米,泄洪對下游武漢增加威脅時,根據情況,東、西汊湖和汈汊湖也可依次分洪蓄水。擬定改道河以南約2300平方公里來水,當涵閘關閉時,應向漢江提排,改道河以北的低洼地區可建電排站;建電排站后,汈汊湖有計劃地逐步圍墾,但需保留55平方公里湖面作為蓄漬區。
天門改道河按二十年一遇洪水的標準設計,黃潭站控制最高洪水30.00米時,相應設計洪水流量水陸李以上為800立方米每秒,龍賽湖以下為2000立方米/秒。

工程實施

1969年10月25日,國務院業務組批准漢北水利工程列入1970年度地方建設項目。省里安排本縣第一期漢北河施工任務是:從改道河口至麻河渡長65.25公里的河道開挖與築堤,計劃土方2800萬立方米。
1969年10月7日,湖北省漢北水利工程天門縣指揮部成立並破土動工,11月下旬掀起施工高潮。在施工高潮中,日出勤人數最多達22.97萬。1970年春,京山、江陵、沔陽三縣人民長途遠征,支援本縣修築漢北河北堤工程,長27.17公里,完成土方266.66萬立米。
1970年5月29日,漢北河第一期工程竣工通水。本縣完成挖河土方1955.8萬立方米,標工1830萬個,後勤運輸400萬人次。
1970年6月19~24日,正值汛期,小廟、漁薪、小板盧市、城關等5區鎮,共12000餘人完成了天門河的大壩截流。
1971年4月,漢北一橋(天漁公路橋)漢北二橋(天皂公路橋)竣工。兩橋同為9孔,每孔凈跨20米,橋長203米,屬預製鋼筋混凝土梁板結構,橋墩為鋼筋混凝土鑽孔灌注樁雙柱式,橋面寬9米,橋高13米。
1971年5月,天門船閘建成。船閘為1孔,凈寬8米,高9.5米,長137.5米,其中閘室長60米,最大通航能力為駁船200噸,最大渲泄流量250立方/秒。該工程完成標工45.5萬個,投資102萬元。
1972年~1974年,建成張家湖、沿湖、龍骨湖等地一批配套涵閘。到1974年,漢北河天門段工程基本完成。本縣共完成土石方3208.7萬立方米、標工30003.7萬個,投資1935.09萬元。
1975~1991年,本市又陸續完成了漢北河天門段的整險加固工程和電排站等配套工程,完成土方357.61萬立方米,標工437.95萬個,投資736.16萬元。
1992年,完成了石湖閘以下16.8公里河道降灘工程。本項工程設計為:皂市河口(樁號62+550)以下,河灘高程25.00米,其中樁號56+00~57+800為24.00米;皂市河口以上河灘高程為25.50米;河灘寬度上段不少於300米,下段不少於400米。施工自下而上由胡市皂市、盧市、石河、佛子山、李場、小板、楊林、黃潭、汪場、岳口新堰、竟陵、蔣場、陸羽、九真、候口等17個鄉鎮辦承擔,最高上勞力達12.5萬人。廟窪汊以下2.7公里和何場——石湖閘5.1公里為人工挖裝、板車運輸;廟窪汊—何場9公里為機械作業,每立方米土方3.5~5.0元。共完成土方260.75萬立方米,標工547.58萬個,國家投資125萬元。為配合施工,於1992年元月成立了漢北河管理段機械施工隊,配備70型鏟運機1台、神牛25型拖拉機2台、泰山25型拖拉機10台、裝載機和挖掘機各1台。
1993年,完成了石湖閘至漢北二橋降灘(設計河灘高程25.50米)、廟窪汊堤段裁彎取直的后湖閘段灘地滅螺三項工程。降灘工程自下而上由黃潭、彭市、橫林、麻洋、干驛、馬灣、小板、楊林、盧市、凈潭、陸羽、胡市、石河、佛子山等14個鄉鎮辦事處承擔,均為以資代勞,機械施工,完成土方67.85萬立方米。廟窪汊段裁彎取直工程自下而上由拖市、張港、漁薪、皂市、候口等5個鄉鎮辦事處承擔,也是以資代勞,機械施工,完成土方29.70萬立方米。滅螺工程由九真鎮組織民工完成,滅螺面積960畝。另外,全部雜工由李場張負擔。本年度共完成土方120.38萬立方米,標工371.56萬個,國家投資370萬元,以資代勞款362.38萬元。
1994年,對漢北河上段單一斷面段進行河道疏浚,水上部分為人工挖裝,機械運輸,不下部分採用挖泥船施工,共完成土方138.74萬立米,標工394.62萬個,國家投資200萬元,以資代勞款880.00萬元。
1995年,重點整理了漢北河的天門段的南堤、新河口的北堤和皂市河上游堤段的堤坡、堤面和壓浸台,完成土方116.5萬立方米,標工188.3萬個。
1997年冬至1998年春,在肖嚴湖至皂市河口的北灘上,開挖了一條長6.5公里,底寬30米,邊坡1:3,底高同皂市河河底的新河。同時將皂市河口至何八灣長5公里的河槽擴寬到60米,邊坡1:3。共完成土方97.33立方米,標工175.8萬個。
1998年,在漢北河天門段上,主要配套建築物有:船閘1座;公路橋2座;排水涵閘26座;共36孔,總寬98.6米,設計排水流量394.18立方米每秒;排水泵站17座,裝機63台,總容量9615瓦,排水流量111.98立方米/秒。
2000年,完成漢北河肖嚴湖段北河擴挖450米、龍骨湖閘至水陸渡整險填坑滅螺1400米、皂市河東白湖段內平台填築加固工程2750米、皂市河西白湖段內平台填築加固工程1000米、水毀工程修復,整修封閉涵閘各1個,新鋪維修防汛道路97公里,總土石方33.3萬立方米,工程總投資410萬元。2006--2007年,根據湖北省發展改革委員會“鄂發改農2006-996號”文下達的“湖北省漢北河流域(天門段)水利血防工程投資計劃,總投資為8969.22萬元,工期三年,分兩個施工年度完成”和市安排,完成錐探灌漿15.84萬米、整治病險涵閘12座、堤身和內外平台加固27.1公里,總土石方254.14萬立方米。
漢北河已經面目滄桑,由於工業排放,它已經污染嚴重。夏天水稍多,冬天幾近乾涸,甚至有人在河坡上種起了菜。2020年7月19日8時發布的天門市江河湖庫水雨工情快報顯示,18日7時至19日7時,天門市平均降水量66.9毫米,中小河流水位普漲。19日12時,漢北河天門站水位達29.31米,重上警戒水位,超警戒水位0.01米。

幹流概況


江北河,漢北河系漢江下游北岸的主要支流。是天門河下段,大富水下游、溾水下游於1969~1970年實施整治形成的新河。其中從河源到天門萬家台河段,仍稱天門河,萬家台以下至出口新溝閘稱漢北河。
上游幹流天門河發源於京山市官橋鋪王家嶺,海拔450米,先自北而南經京山、鍾祥境進入天門。由楊場附近轉向,自西向東橫貫天門,過應城、漢川,由武漢與漢川交界處的新溝鎮注入漢江。高水時期,還可通過左岸支流淪水至東山頭閘排入府澴河。漢北河幹流(含天門河),全長242公里,河道坡降0.22‰。幹流以萬家台為界分上下兩段,上段長145公里,平均坡降0.58‰,河曲發育,彎曲係數達2.62,為蜿蜒性河流;萬家台以下至新溝閘全長97.65公里,系1969~1970年開挖的人工河道,底寬30~115米,河段設計比降為1/10萬。兩岸堤距自200~750米不等,設計過水流量800~2000立方米/秒。

流域概況


漢北河流域地處江漢平原北部邊緣,向掠一帶為大洪山前低山丘陵。大致上以幹流為界,左岸一側主要為棕褐色亞粘土組成的平緩崗地,地面波狀起伏。幹流右側為坦蕩的平原。全流域地勢,北高南低,西高東低,集水面積8691平方公里,其中低山丘陵約佔全流域面積的10%,崗地佔37%左右,其餘一半以上面積為平原。流域內森林植被較少,覆蓋率僅8.8%。
漢北河水系較發育,兩岸支流呈不對稱分佈。大部分分佈在左岸。主要的主流有大富水、溾水、季詞、司馬河、上馬漢寺河、永隆河、西河、東河等。其中大富水與溾水原匯入汈汊湖,與天門河同屬汈汊湖水系。在1969~1970年以整治改道后匯入新河。

水文特徵


漢北河流域位於鄂南向鄂北過渡地帶,降水量中等偏少,多年平均1077毫米,比全省同步期平均降水量少90毫米左右。全年中4~8月降水量約佔全年總量65%,季節分配不均。伏早、伏秋連旱比較頻繁。
漢北河河口多年平均流量92.2立方米/秒,年徑流總量29.1億立方米,相應年徑流探344.5毫米。稍高於府澴河、內荊河。最大年徑流量49.9億立方米(1970年),最小年徑流量為7.58億立方米(1966年),年平均產水模數33.5萬立方米/平方公里·年。在湖北省24條主要中小河流中處於倒數第六位。
漢北河是經過重點整治的河流,沿途建設有一系列排灌控制閘,為彌補本流域地表徑流資源的不足,在流域上段建有羅漢寺引水閘,可直接引漢江水入漢北河。下游幹流出口建有新溝排水大閘,設計排水量1500立方米/秒,支流出府澴河處有東山頭閘。漢江大水年份如漢北河流域與漢江,府澴河同時發生洪水,外江水位高漲,漢北河出口閘門被迫關閉,流域上來水蓄於河槽,河槽形同水庫,由於漬水不能及時外排,往往造成嚴重內澇。

治理開發


新河開挖
漢北河開挖也稱天門河改道,目的是使天門河、鬼水、大富水與汈汊湖分開,撇除山丘面積6304km2的山洪排入長江和漢江。新河規劃的設計標準為20年一遇,其洪峰流量20003/s。新挖河道從天門城關萬家台至漢川新溝,全長97.65km,同時疏挖辛安渡至東山頭淪河14.8km。新溝排洪流量為1500m3/s,東山頭排洪流量為500m3/s。老觀湖、龍骨湖、沉泥湖、龍賽湖等155.7km2面積作為控制調洪區。當龍賽湖閘閘外水位高於29m,天門水位達30m時,龍賽湖與老觀湖開閘進洪,最大分洪流量1400m3/s,其分洪頻率為5年一遇。當東山頭閘、新溝閘外水位超過295m時,泄洪對下游增加威脅,則根據情況東西汊湖與汈汊湖也可依次分洪蓄水。同時,對大富水、溾水下游進行改道。
漢北河在孝感地區境內的工程標準:自漢川七星觀經江邊堰、應城天鵝、漢川麻河、雲夢蕭李溝至漢川民樂閘三角洲分兩支,一支由新溝閘出漢江,一支經孝感淪河由東山頭閘入府河在諶家磯出長江。
工程實施
漢北河開挖工程,經國務院1969年10月25日批准后,由孝感、荊州兩個地區完成,投入這個工程建設的有6縣,52萬餘民工(漢川16萬,孝感10萬,應城10萬,雲夢6萬,黃陂7萬,漢陽3萬)。天門縣負擔開挖漢北河從天門縣上游3km處開口,挖一條新河接皂市河,經應城義和的丁咀到龍賽湖,與老天門河匯合開向麻河渡;漢川縣負擔下游從麻河渡至劉家隔到新溝。應城完成茫洞湖閘、麻河渡閘和龍賽湖閘等配套建築物的興建。
1969年動工興建了茫洞湖閘,1970年動工修建了龍賽湖閘和在漢川境內的麻河閘,至1971年建成啟用。
1970年,縣河下游改道以後,老河道之水從三孔閘排入漢北河,新河道出口改在北咀接漢北河。
漢北河開挖全部工程完成總土方8821萬m3,石方8.51萬m3,砼10.8萬m3,完成標工6410個,工程總投資5293萬元。經過120個工作日的艱苦奮戰,於1970年5月29日建成通水。
工程效益
漢北河工程完工後,使漢北地區水利條件發生了明顯變化,促進了農業生產,工程效益顯著。
1、疏導溾水、大富水、天門河直接入漢北河,減輕洪水對內垸的威脅。漢北河主體工程1970年建成后,發生過三次超設計水位的洪水。1980年,龍賽湖閘前水位29.3m,是漢北河開挖后出現的第一次高水位,在天門船閘分洪120m3/s入汈汊湖的情況下,保證了漢北河沿線堤防安全。1983年7月4日,漢北河支流大富水應城站洪峰流量1870m3/s,5日,天門河又接踵而來547m3/s的洪峰,同時在新溝閘下漢江水位28.56m水位頂托下,民樂站水位28.78m,龍賽湖站水位29.82m,天門站水位30.33m,全河流洪水均超過設計值。在未分洪的情況下,兩岸堤防仍安全渡汛。1998年8月8日,龍賽湖閘前水位30.37m,超歷史最高水位0.2m,確保堤防安全。
2、墾殖滅螺,擴大耕地面積。漢北河開挖以後,消滅釘螺孳生面積10.23萬畝,增加墾荒面積5萬餘畝。同時改善排澇面積24萬餘畝,灌溉面積14萬畝。
3、改善了航運條件。溝通了長江、漢江、府河、漢北河、大富水的航運網路,使沿河兩岸的天門、應城、漢川、雲夢、孝感的農副產品、石膏、黃沙外運,促進了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