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陽話
崇陽話
崇陽話大體上可定為是贛語方言的一種,屬於贛語大通片。
以徠崇陽話為母語的人分佈在湘鄂贛三省交匯地區,使用人數在55—110萬之間,主要流行於湖北省咸寧市崇陽縣通城縣境內及周邊地區。是贛語與湘語交匯現象明顯的地區之一。
贛語是江右民系使用的主要語言,亦為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的一門聲調語言,主要通行於江西大部、湖南東部、湖北東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區,是該些地區事實上的公用語。使用贛語的人口大約在5200萬,約佔中國人口的5%左右。
崇陽話是數千年來由居住在崇陽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孕育而成的社會現象。
由於崇陽地處湘語、贛語和北方話的結合部,加之又是歷史上人口遷徙頻繁的地域,使崇陽話的成分顯得古老而又複雜,造成了操崇陽話的人在與外地人的交往時產生了嚴重的障礙。
正因為如此,崇陽話早已受到國內外語言學界的重視,並稱之為“研究古代文化歷史的活化石”。
據史書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湖北東南部是楚國的邊境,與東邊的越國接壤。雖然處於楚國境內,但通行的卻不是楚語(今湘語的前身)。早在唐代,時人就已經察覺江漢平原中部以東地區並不通行楚言,誤稱之“吳語”。到了北宋時期,張耒就在《齊安行》寫道:“黃州楚國分三戶,葛蔓為城當樓櫓。…客檣朝集暮四散,夷言啁啪來湖湘。”這裡的“湖湘”是指黃州附近的長江西南岸,即湖北的東南一帶。明代袁宏道在金牛鎮亦言“村姑語帶蠻”。個中的“夷言”、“蠻”俱是指不同於當時官話系統的贛語了。
但由於靠近古楚語的發源地,同時與湘語區接壤,使得通城話有很多楚語的特色辭彙。如“受周(受氣)”(古楚語)、“堂客(妻子)”(湘語)、“伢(孩子)”(湘語)、“崽(兒子)”(湘語)、“娭毑(老婦人)”(湘語)·······
雖然贛語是南方漢語中互通性比較高的語言,但由於此地的特殊的語言交匯特點,本地語言的互通還是比較難的。以湖北東南境內的語言為例,除了官話化明顯的蒲圻話(今赤壁)比較易懂外,其他語言基本不能互相交流。
由於崇陽的地理位置和古時人口遷移的影響,至今的崇陽話保留了部分古漢語的特色,比如“兄妹”崇陽話為“姊妹”,“姊妹”又為春秋戰國時期既有的稱呼,像這種例子不乏其數。崇陽話的部分古漢語特色,對於今日學習古代詩歌的幫助是很大的。比如“遠上寒山石徑斜,白雲深處有人家”,普通話“斜”與“家”是不押韻的,但是崇陽話中“斜”與“家”同韻母“a”。崇陽話保留了部分古漢語特色,追蹤其緣由,更接近東周楚國語言。相對於其他語言,崇陽話由於現在使用人數少,其與附近其他地區語言特色不同,而難以進行進一步的探討,不過隨著越來越多學者對於各地方言的研究,我相信崇陽話的神秘面紗也終有其掀開的一面。
1949年中國基本統一之後,中國大陸開始加大中國語言統一工作的力度,贛語作為一種地方語言因而處境堪憂。中國大陸政府為了“推廣普通話”而嚴格限制在公眾場合中使用地方語言。尤其是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後,隨著人際之間的聯繫越來越頻繁,以及廣播、電視等媒體的快速發展,贛語受到北方話的衝擊越來越大,以致現如今年輕一代有一部分人已經不能使用純正的贛語,甚至不再會使用贛語。另一方面,中老年一代因為未受過普通話訓練,通常在說普通話的場合會夾雜濃厚的贛語腔調,從而形成饒有趣味的“塑料普通話”。近年來中國各地要求保護本土語言文化的呼聲越來越大,贛語也逐步走上大眾傳媒。
娶新娘-接姑崽
說話-哇事
茅房-茅司
解攙-打牙祭
相親-哇親
要飯-討米
小孩滿周歲-挖周
睡覺-困合水了
毛徠巾-服啦
塞子-蓋崽
老婆婆-哀家
老頭子-老腳姑啦
年輕人-後生噶
老公-老腳
老婆-哀家
爺爺外公-大嗲
奶奶外婆-細嗲
回家-去歸
小孩子-細伢崽
辮子-頂搭了
漂亮-呢看
姐姐-假假
姐姐叫哥哥,哥哥也叫哥哥```
“翅膀”-腋夾綁了
“騙人”-幸人
你叫嗯`他叫億```
老頭子`老公叫老腳``
老太太`老婆叫哀家``
爺爺奶奶統稱嗲或dei``
外公外婆稱細嗲或埃``
追女生叫挖姑崽``
娶媳婦叫接姑崽``
姐姐叫假假或大假```
年輕人叫後生噶``
小孩周歲叫蛙蚪``
爆米花叫米婆漆
扎辮子叫tia頂答了```
人稱銀 豬稱都
虱子稱習婆```
說話叫哇事
幹什麼叫搞么了
廁所叫茅絲``
自殺叫勤死```
要飯叫討米
乞丐叫瘋子
騙我叫xing我```
膝蓋叫腳xuo馱```
站著叫企噠
回家叫去歸```
睡覺叫聞覺
聰明叫立錄```
傻瓜叫哈把`
也叫二夾貨
乾淨叫林醒
很壞叫nia得拐
很,非常叫點吧
漂亮叫卵看````
接吻叫嘬幾```
學校叫殼堂``
石頭叫sa條
毛巾叫服拉``
吃飯叫恰飯```
大便叫喔粑```
吃虧叫恰威```
辣椒叫金椒
杯子叫凳了
傻子叫哈吧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