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寺晨鐘
梅寺晨鐘
光孝寺
該寺坐西朝東,金碧輝煌。趙朴初題寫寺名的山門石牌坊臨街而築,高大壯美。進入山門,沿254米長的中軸線拾級而上,依次為天王殿、瞻拜亭、大雄寶殿、法堂兼藏經閣、大悲殿。大雄寶殿和天王殿的后檐角各有一對宋代瓜楞柱;明代建的瞻拜亭兩側,新建的3層鐘鼓樓飛檐翹角、凌空欲飛。兩廊還有配殿堂舍十餘座,與主體建築物連成一片,錯落有致。
“上界涌天花重現莆陽名剎,元豐開佛國長聞梅寺晨鐘。”題寫在天王殿前面廊柱上的楹聯概括了該寺的悠久歷史和鮮明特色:梅寺晨鐘,梅峰寺原有一口宋紹興年間由名匠蔡通鑄造的銅鐘。這裡有一則民間故事:鍾掛上后,老和尚要北上,臨行前囑咐小和尚,要等一天後才能敲鐘。可小和尚性急,剛過半天就敲鐘,老和尚剛走到江口橋北福清縣境的翁山腳下,聽到鐘聲只好折回。後來老和尚聞鐘的地方就被命名為“鍾前村”,村子離梅峰寺五十里。要是小和尚聽話,這口鐘就可以傳聲百里。這個傳說雖不可信,但蔡氏銅鐘還真的有點神通。縣誌載稱,早課鐘聲,可傳聞至江口,且音有抑揚,“遇晴則,雨天則挫”,可預卜陰晴。前人有詩讚道:“何處鐘聲出曉煙,梅寺別有上方天。離離欲送風花落,點點曾添露草鮮。未了參禪傳法語,由來竟夢喚沉眠。清音可卜陰陽事,還憶當年蔡氏賢”。可惜,清光緒十三年(1887),駐在鐘樓上的楚軍不慎失火,樓鍾俱毀。現在的銅鐘,是民國初年仿宋鐘模式重新鑄造的。鍾高164厘米,外徑104厘米,唇厚5厘米,重約1500公斤,鐘身銘刻《大悲咒》和《鍾咒》。后鍾雖不如前鍾神奇,但也很動聽。每當晨曦初露,渾厚綿延的鐘聲從寺中頻頻傳出,喚醒了這座千年古城,既使人賞心悅耳,又催人披衣奮起。
梅峰寺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八十年代建於山巔海拔55米處的三重檐、懸欄高閣式的大悲殿,殿高22米,殿中一尊高14.2米的觀音坐像,為八閩之最、全國少有。據說,僅雕塑金身,就用去3斤黃金。殿中名人題寫的楹聯文采斑斕、筆勢生動。茲錄一則:“峰頂參梅花,聽來百八鐘聲,聲聲入悟;門前對滄海,看遍萬千春色,色色皆空。”(羅丹書)殿後有階級可登殿樓走馬迴廊。置身廊上極目遠眺,不但莆田市區盡收眼底,而且可以望見壺公山九華山之間一馬平川的南北洋平原,乃至煙波浩渺的興化灣。
大悲殿左側約200米處有五層海會塔,也建得巍峨壯觀。重檐?飛,碧瓦映日,煞是好看。
歷史上的梅峰,梅花布滿了山頭,花開之日,重霧瀰漫了半座城池。如今梅花少了,代之以一大片龍眼林。春夏之交,龍眼花開,帶有淡淡甜香的氣味引來了成千上萬隻蜜蜂,旋舞之際,嚶嚶嗡嗡,也別有一番情趣。及至秋日,那一樹樹金黃色的龍眼,則是興化大地最具特色的“正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