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猝倒病

番茄猝倒病

番茄猝倒病,是番茄種植初期的一種常見的真菌病害。危害的真菌瓜果腐霉,屬於假菌界卵菌門的真菌。主要表現為:出苗前猝倒(爛種)和種植初期幼苗頸基部出現大量水漬型病斑,從而引起幼苗枯死等癥狀。該種病害可以通過施用農藥等方式來防治。

危害癥狀


番茄猝倒病
番茄猝倒病
瓜果腐霉引發的番茄猝倒病主要發生在育苗盤中或土耕或反季節栽培幼苗的莖基部;病部初呈水漬狀,后縊縮,引起幼苗猝倒或枯死,有時種子剛發芽或未出土幼苗即染病,腐爛在土內,造成缺苗,嚴重的成片死亡,濕度大時病苗上或病苗附近的土面上長出白色絮狀霉層,即腐黴菌菌絲體。

病原形態特徵


在CMA上菌落無特殊形狀,在PCA上呈放射狀,主菌絲寬6.2微米,孢子囊球形或近球形,多間生,個別頂生或切生,大小19~24微米;藏卵器球形,光滑多頂生,個別間生,大小20~23微米;雄器1~3個,多為1個,呈囊狀彎曲,典型同絲生,無柄緊挨藏卵器,少數異絲生具柄,大小9.2~12.3×5.5~7.7微米;卵孢子球形、大小16~19微米,內含貯物球,折光體各1個。菌絲生長適溫32℃,最高36~40℃,最低4℃。據寧夏檢測,終極腐霉引起番茄猝倒死苗率佔84%,瓜果腐霉佔80%、德里腐霉佔49%。終極腐霉能侵染150多種經濟植物,引致茁枯、猝倒、根腐、枯萎等病害。

發病規律


病菌腐生性很強,可在土壤中長期存活。春季條件適宜時,病苗上可產生孢子囊和遊動孢子,借雨水、灌溉水、帶菌糞肥、農具、種子傳播。幼苗多在床溫較低時發病,土溫15~16℃時病菌繁殖速度很快。苗床土壤高濕極易誘發此病,澆水后積水窩或棚頂滴水處,往往最先形成發病中心。光照不足,幼苗長勢弱、纖細、徒長、抗病力下降,也易發病。幼苗子葉中養分快耗盡而新根尚未紮實之前,幼苗營養供應緊張,抗病力最弱,如果此時遇寒流或連續低溫陰雨(雪)天氣,苗床保溫不好,幼苗光合作用弱,呼吸作用增強,消耗加大,病菌乘機而入,此時就會突發此病。

傳播途徑


德里腐霉游.動孢子趨向於根的伸長區和切口,根毛較少,距根的伸長區和切口越遠越少,根的成熟區幾乎見不到孢子。靜止孢子產生芽管伸向根伸長區,芽管接觸侵染點以後不產生附著胞和侵染釘,而是直接穿透根表皮細胞或切口;菌絲體進入根部后在根內迅速擴展,有的從根內向外擴展,在根組織里的菌絲體沿根軸上下伸長,產生的分枝繼續蔓延,並在根組織里形成藏卵器和雄器,以後根際周圍又出現遊動孢子,48小時后在根的組織里產生卵孢子,72小時后卵孢子呈不滿器狀。卵孢子也可在莖細胞內大量形成,菌絲體在莖內由一個細胞擴散到相鄰的細胞,再繼續生長。

防治方法


(1)選用早雜1號、吉農早豐、晉番茄l號、河南5號、霞粉、浙雜7號、蘭優早紅、夏星、粵紅玉等早熟或耐低溫品種。加工品種可選用紅雜16等早熟無支架品種。
(2)在播種前15~20天,每平米苗床用40%的拌種靈粉劑加50%福美雙粉劑1:1混合或用40%拌種雙粉劑每平米用藥8克,對細干土40kg,充分混勻後備用,播種前先澆透底水,待水滲下后,取1/3拌好的葯土撤在床面上,然後再把催好芽的種子播好,最後把餘下的2/3葯土覆蓋在種子上,覆土厚約1厘米,使種子夾在葯土中間,此法即可防治猝倒病,又可兼治立枯病
(4)選用無滴膜蓋棚室,改善光照條件,增加光照強度,以利光合作用提高幼苗抗病力。發現病苗立即拔除,及時噴灑《青枯立克》50—100ml兌水30斤連噴2-3次,3-5天1次。
(5)採用二氧化碳施肥技術或施用惠滿豐多元複合有機活性液體肥料,每667平米320毫升,稀釋500倍,噴施2次。
番茄猝倒病
番茄猝倒病
(6)在土壤中添加0.5%或1%的SH混合物,或用稻殼、蔗渣、蝦殼粉、矽酸爐渣等加適量尿素、過磷酸鈣、硝酸鉀等製成土壤添加劑均可減輕發病。